首页 >
史
✍ dations ◷ 2024-12-22 18:22:50 #史
饮食 - 服饰 - 建筑 - 文物 - 节日 - 教育
科学 - 五术(医学 - 术数) - 武术中国人口史介绍中国的人口历史。虽然在中国历史上,从周宣王时期就有人口调查,在战国前期就有详细的人口统计,可惜没有文献资料流传下来,加之各种原因的影响,人口数据多不精确。但自班固编纂《汉书》开始,之后历代16本正史中的《地理篇》大多有人口记载,均为研究人口变迁的珍贵资料。从古至今中国人口一直保持世界人口较大的比例(五分之二到五分之一),但不一定保持在首位。清代19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约占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目前中国人口占全世界的五分之一,但因四十年的强制计划生育,新生儿数量仅占全世界的十分之一,在2010年生育率处于世界最低水平(1.22),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人口占全世界比重将出现严重下降,目前趋势若不变,民族总人口会落到二十分之一或十分之一,且呈现人口老化。本条目人口资料多见于正史中记录的纳赋人口官方文献为主来源,但是由于因为暴政和自然灾害造成的流民等原因,有为数不少的人口并不见于正史的记录,而且有很多僧尼、道士、奴婢、部曲等有些时代会略过并不归于此类,造成统计上偏差。在战争期间,朝廷和官府对地方的控制不力,人民逃逸而形成流民,所以在统计遇到这种情况下的人口数据需要加入估算才更接近于真实。最早人口资料《国语》记载,周宣王时就已有进行过人口调查的目前传世文献资料记载的最早记录。但真正详细的人口调查起源于战国初期,但当时的资料并没有流传下来。估计在战国末期(前230年),根据当时各国兵力及史料推算,各诸侯国人口总计3,000至3,500万人。葛剑雄主编的《中国人口史》一书中追索发现宋金之际,北方的人口损失高达总数的十分之四上下,金亡时人口下降了87%。并无任何型态的战争能造成如此大人的杀伤,即使是大规模现代武器的二战已经有燃烧弹、原子弹大举轰炸也远不可能,另一例子明末的崇祯三年(1630年)至十七年(1644年)这14年人口损失达4000万,总人口由19250万下降至15250万,降幅达20.78%也多所怪异,也有一些数据是波动幅度诡异,宋代历史中也不乏有些和平时期户数在一年内骤然减少超过10%、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以极高的速度再次回弹的数据。最大可能是古代人口统计制度的数据来源者使然,如汉朝时东海郡总人口达到140万人但正规官员才2203人管理一切事务,汉朝主要鼓励地方传统宗族担任地方政府角色,甚至可以执法维护治安、审判纠纷等,官员只在最后阶段背书即可,而人口统计工作也由豪族上报再由层层官员整理上承称为“上计”,此一制度传承甚久以至直到清朝许多人口依然以此法统计。而豪族常因各种理由隐瞒人口例如税务问题、知晓将有战争想避自身辖下被征兵、对皇帝不满等各种原因。《资治通鉴·卷212》曾纪载唐朝以宇文融清查户籍“凡得户八十余万”表明底层有隐匿人口达12%而此次清查只是一小部分,尚无全面清查。又如宋初时由于前朝官吏多认定赵匡胤篡位夺权来位不正,故很多地方豪族并不配合上计,导致统计户籍数由后周262.6万减到宋初96.7万,直到宋朝势力稳定对地方控制力加强后扫荡了不满的分子,户数又快速恢复,并非“改朝换代有战乱导致人口少了三分之二”这种解释明显荒诞。关于世界人口史背景可参见人口史。战国时期(前453年—前221年)是古代中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奠定后来农耕文明基础的时期。期间各诸侯国的人口快速成长,估计战国中期各诸侯国总人口达到约2,500至3,000万。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最终完成统一六国大业,之后持续不断的领土扩张,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全国总人口大约为3,000万。估计此年的世界人口有1.9亿。秦末民变和楚汉战争造成期间大量人口死亡。由于中国历史早期农业发展集中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地区,故当时全国人口分布格局为北多南少。若以淮河、秦岭为界,那此时的华北人口超过85%,华南人口不足15%。人口数超过500万的司、豫、冀、兖、青、徐五州均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带,这五州的人口总数占全国的55%。首都长安周围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人口数量在200万以下的有交、凉、并、朔方四州。益、荆、扬三州的主要人口分布在成都平原、南阳盆地、太湖平原和宁绍平原。前202年,汉朝正式建立。估计西汉初人口在1,500万到1,800万之间。汉朝建立后由于奉行黄老政治、与民生息的政治措施,文景之治后到汉武帝元光六年时(前129年)达到3,600万,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口在这六十年之中显著增长,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繁荣富庶的景象。从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开始,因之后连年的战争和徭役赋税刑法日渐加重,使得自汉武帝中期开始,人口数出现了多年的停滞和下降,到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只有3200万。之后昭宣中兴的休养生息使得汉武帝时期损耗的国力得以基本恢复,期间人口恢复增长。根据《汉书》记载: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有12,23,3062户,59,594,978人。现今学者王育民估计实际人口至少65,000,000人。王莽改制失败;加上自然灾害频发和天凤元年(14年)黄河下游改道,致使新莽天凤五年(17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之后烽火遍地,军阀割据和混战,造成期间黄河流域大量人口流徙或死亡,或为躲避战火向长江流域迁徙;新莽时期没有具体的人口调查。光武中兴后;华南地区人口升至全国四成。口数超过500万的有豫、荆、扬、益四州。南方人口增长的同时,北方大部分郡国人口减少。估计公元元年(1年)的世界人口为2.7227亿,此年的汉代人口占世界比例是21.18%。估计公元164年的罗马帝国有人口6140万人。自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年)二月黄巾之乱开始,进入长期的灾荒,瘟疫频发和战争频繁的祸乱时期,全国人口数量与分布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黄河流域屡遭战争,十室九空,人口或外迁避难或死亡。到蜀汉灭亡时(263年)人口数字根据传世文献资料记载,魏蜀吴纳税人口合计在820万人左右。根据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葛剑雄主编的《中国人口发展史》的记录三国时代的人口是1600万—2000万之间。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灭吴,统一全国后,根据《晋书》记载,太康元年(280年)全国有2,459,840户,16,163,863人。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载于史籍的户口数据为全国3,770,000户,约22,620,000人,此为晋朝户口最多时期。在八王之乱后衰落的西晋王朝爆发了五胡乱华。东晋建立后中原人民为躲避战火纷纷大量的南迁,一共有六次南迁高潮,累计合计迁入90万,东晋因而设置大量侨州。汉赵刘聪时(310年七月—318年),汉赵控制地区的诸胡户口大约有六十三万户,人口大约有三百一十五万人左右。估计此时的华北地区有700万人口,诸胡人口约有三百五十万人。此时的东晋有540万人口,全国合计1240万。《十六国春秋》-前秦录记载前燕幽帝建熙十一年(370年)2,458,669户,9,987,935人。南朝人口的传世文献资料,只有《宋书》记载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户口数为90.1769万户,517.4074万口。由于当时隐匿人口数量比较严重,这个数字并不真实。南朝梁武帝大同五年(539年)有11,000,000人;到太清二年时(548年)有200万户,约12,000,000人,达到南朝人口峰值。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9月爆发的侯景之乱造成江汉平原以东的长江下游地区:“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552年四月,祸乱结束后的南梁境内人口仅剩1,200,000人,自东吴以来的得到开发的长江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成果在历时三年零八个月的侯景之乱之中化为乌有。直到陈霸先建立陈朝后到陈宣帝太建八年(576年)才达到600,000户,2,400,000人。439年,北魏灭北凉,北朝开始。现今学者王育民估计北魏最盛时的户口逾600万户。隋朝通过吞并陈的户口,清查北周、陈留下的大量隐漏人口户口,在开皇年间达到870万户。注:宋代的人口统计数据是户数和成年男性数(人丁数)。南宋:金朝:宋金合计:至元十四年(1277年)春正月,元军先后征服福建、成都府、潼川府、利州、夔州、广南东、广南西诸路。但这些路受降时的府、州、军户口数均失载,此后也不再有全国户口数的记录。直至14年以后,即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始见有全国户口记录,计户13,196,206,口58,834,711,尚不及至元十三年未取得福建等七路以前的数字,户口统计不实显而易见。关于明朝户口的峰值,学者们普遍认为在明朝后期,但具体时间则分歧很大,人口具体数据也分歧很大。现代学者赵文林、谢淑君认为,1626年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人口有大约99,873,000人 。现代学者王育民认为,万历年间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人口在130,000,000人至150,000,000人之间 。现代学者葛剑雄认为,1600年明朝实际人口大约197,000,000人,明朝人口峰值接近2亿 。现代学者曹树基认为,1630年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人口大约192,510,000人,1644年实际人口大约有152,470,000人。现代学者,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观点是,明神宗中期的1580-1590年间,明朝人口达到峰值,实际人口大约162,000,000人,此后一直呈下降趋势。1640年实际人口大约130,000,000人。1650年实际人口大约123,000,000人。1660年实际人口大约135,000,000人。明穆宗隆庆年间美洲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开始在华南地区普及和推广,万历中兴后到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有学者认为实际人口估计达到1.5亿人。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年)到清世祖顺治十八年(1662年),在这个期间爆发的饥荒、农民起义、旱灾、水灾、蝗灾、鼠疫、天花以及清、明、民变军等在各地进行了大规模屠杀,造成很多地方人口损失。有说法认为18世纪时的清代人口得到很大成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来自美洲的高产作物的大规模推广种植和普及,造成大量山地被开发,粮食总产量大幅增加,然而据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侯杨方指出,在清朝中期玉米、番薯的产量合计仅占全国粮食产量的4.63%,美洲作物对清朝人口巨量增长并突破2亿、3亿直至4亿的作用并不重要,清朝中国数亿人口的主要粮食仍然是传统作物;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税制改革,摊丁入亩后人民不再藏匿人口。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时全国有38310万人,其中南方占71.4%,北方占28.6%。人口超过两千万的有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浙江、江西、湖北、四川、广东;不足两千万的有直隶、湖南、福建、山西、陕西、甘肃;不到1000万的有云南、贵州。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有太湖平原、长江流域、大运河沿线。中国人口地理学创始人胡焕庸于1935年划定黑河瑗珲-腾冲人口线(又称胡焕庸线),在领土面积上,该线东南部分占全国的43%,西北部分占全国的57%;而在人口上,东南部分人口占全国的90%以上,西北部分人口却不足全国的10%。四川、江苏、山东为全国人口最多三省。江苏、山东、浙江为人口密度最高三省。到1982年,瑗珲-腾冲线以东人口占全国的比例超过94.4%,以西人口占全国的比例不到5.6%。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移治台湾,中华民国实际统治有效管辖台澎金马等地。
相关
- 凝血病凝血病指凝血能力受损的病症,可能导致出现长期或过度出血的倾向。这种出血既可能是自发性的,也可能发生在受伤或手术后。值得注意的是,凝血病有时被错误地称为“凝血障碍”,而凝
- 皮肤癌皮肤癌是一种生长在皮肤上的癌症,它是由异常的细胞发展而来,甚至有可能会侵犯扩散到身体不同部位。由于皮肤癌常常在表皮层中发展,肿瘤常常清晰可见,因此大部分时间,可以在早期发
- 受体受体(receptors),又称受器、接收器,是一个生物化学上的概念,指一类能传导细胞外信号,并在细胞内产生特定效应的分子。产生的效应可能仅在短时间内持续,比如改变细胞的代谢或者细胞
- 类鼻疽伯克氏菌类鼻疽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原名类鼻疽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seudomallei))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致病菌。人类感染类鼻疽伯克氏菌后,会导致类鼻疽。医学导航:病菌
- 伊马替尼伊马替尼(INN:Imatinib;商品名Glivec,原称STI571,是诺华公司研发时的编号)是由瑞士诺华公司研制销售,治疗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胃肠道基质肿瘤等癌症的第一代/旧一代靶向药物,格列卫(中文
- Biological complexity低等动物即“高等动物”的对称。在动物学中,与高等动物无明确的界限。一般指体制简单,组织及器官分化不显著,不具有脊椎的动物,如环节动物。
- 石墨烯石墨烯(Graphene)是一种由碳原子以sp2杂化轨道组成六角型呈蜂巢晶格的平面薄膜,只有一个碳原子厚度的二维材料。石墨烯从前被认为是假设性的结构,无法单独稳定存在,直至2004年,英
- 砹4f14 5d10 6s2 6p52, 8, 18, 32, 18, 7蒸气压主条目:砹的同位素砹(Astatine,台湾译作砈,旧讹作“鈪”、“銰”)是一种具有极高放射性的化学元素,符号为At,原子序为85。地球上所有的
- X射线衍射法X射线衍射法,是指使用X射线探测某些分子或晶体结构的科研方法。该方法是由马克斯·冯·劳厄于1912年发明的,他因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X光的本质是一种电磁波,而电磁波能够发
- 景教基督像绢画残片藏经洞基督像(英语:Fragment of a Christian Figure)是一幅出土于莫高窟藏经洞的唐朝景教基督像绢画,或绢旗,已残破,现藏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其上所绘人物,貌似沈思的菩萨,右手举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