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未来

✍ dations ◷ 2024-07-03 00:18:27 #地球的未来
地球的未来可以由几个地球长期的转变估计,包括地球表面的化学状态、地球内部冷却的速度、地球与其他太阳系行星的摄动,以及太阳光度稳定的增长。这个估计当中有一个不明朗的因素,在于人类科技的发展对于地球所作的持续变化,包括可以对地球造成明显变化的地质工程。目前的生态危机主要是由人类科技发展导致,而其影响可能会持续长达500万年。科技发展亦可能导致人类灭绝,使地球回复到缓慢的进化步伐及长期的自然过程。在数以亿年计的时间尺度,随机的天体事件可以对全球性生物圈带来威胁,这可能会导致物种大灭绝。这些天体事件包括100光年内的超新星爆发,直径为5-10公里(3.1〜6.2英里)以上的彗星或小行星。其他大型地质事件更具可预测性。如果忽略全球暖化的长期影响,米兰科维奇循环估计地球将会继续处于冰期至少到第四纪冰河时期结束。这是由地球轨道的离心,转轴倾角及进动现象的因素导致。随着超大陆旋回的进行,地球板块将可能在2.5至3.5亿年间形成一个超大陆。在15至45亿年后,地球的转轴倾角可能出现最多90度的变化。在未来40亿年中,太阳的光度会持续增加,令抵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亦持续上升。这样会令硅酸盐的风化作用加速,并使地球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在6亿年内,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将低于维持C3类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水平。C4类植物虽然能在二氧化碳浓度低至百万分之十的环境下生存,但长期来说地球的植物是趋向灭亡,而动物也会因欠缺氧气的补充在数百万年后灭种。在11亿年后,太阳光度将高于目前10%这足以令大气层成为“温室”,使海水大量蒸发,而板块构造很可能到此结束。然后,地球的核心发电效应也会消失,令大气的磁层衰减,大气外层的挥发性物质会加速散失。40亿年后,上升的地球气温会引发逃逸温室效应,至此几乎所有生物也会灭绝。地球最有可能的命运是,75亿年后进入红巨星阶段的太阳膨胀到地球的轨道,并把地球吸收。人类对地球生物圈有关键影响,其庞大的人口主导着地球上许多生态系统。现阶段人类活动已经产生了地球表面显著的变化。超过三分之一的土地面积被人类改动,并使用了全球约20%的初级生产。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了近30%。 这导致了广泛及持续的物种灭绝,总称为全新世灭绝事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大规模物种灭绝占总物种数约10%(截至2007年)。目前大约有30%的物种有在未来一百年内灭绝的危机。现代的物种灭绝事件主要是栖息地的破坏、广泛分布的入侵物种、人类的狩猎与气候变化的结果。物种灭绝的后果会持续至少500万年。这可能会导致地球生态的生物多样性下降。目前有多个已知可对人类生存造成威胁甚至使人类灭亡的危机。这些由人类自身造成的危机包括奈米科技的误用、核战争、基因工程造成的疾病,或由一些物理实验所造成的大型灾难。同样,一些自然事件可能造成世界末日的威胁,包括致命性的疾病,小行星或彗星的撞击事件,失控的温室效应及资源枯竭。然而,计算这些情况发生的实际可能性十分困难。如果人类灭绝,人类建造的各样建筑物将开始腐烂。大型建筑物的半衰期估计约为1000年。能存在最长时间的建筑物​​有可能是露天矿场、大型垃圾填埋场、运河、主要公路及大型水坝。一万年后,几个巨大的石碑如吉萨金字塔群或拉什莫尔山仍可能以某种形式生存。

相关

  • 声带囊肿声带囊肿(Vocal fold cysts)是膜质声带的良性肿块。这些囊肿是通常为黄色或白色的封闭的囊状结构。他们通常单方面的在声带的中间边缘处之中点形成。然而,它们也可以在声带的头
  • NDL国立国会图书馆(日语:国立国会図書館/こくりつこっかいとしょかん Kokuritsu kokkai toshokan */?)是日本的国家图书馆,直接隶属于国会,除了主要为日本国会议员的调查、研究等立
  • 皮肤病学皮肤科(dermatology)是医学上治疗皮肤疾病的专门分支。全身的皮肤面积广大,因此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皮肤病学是研究皮肤的结构、功能和疾病的学科,在广义上,还包含对头发、指
  • 鼓膜鼓膜(Tympanic membrane)是分割外耳和中耳的薄膜。鼓膜是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获取空气中的声音,并将之传递给中耳中的听小骨。在听小骨中,直接与鼓膜相连的是锤骨。鼓膜的破裂或
  •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行政总监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英语:Joint United Nations Programme on HIV and AIDS,缩写UNAIDS)是全球范围内组织、推广及协调世界艾滋病运动的机构。规划署旨在唤起全球对艾滋
  • 病史病史,为自然人个人或家族以往所患疾病的历史。在医学上,可从病史可以推测及研究出某些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或交叉影响。例如儿童病历史、家庭遗传、生活习惯、饮食偏好、性行为
  • 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十版国际疾病伤害及死因分类标准第十版(英语:The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10th Revision,ICD-10)是世界卫生组织依据疾
  • 止痛剂镇痛药(Analgesic)是指能缓解痛的一类药物。该词起源于希腊语中的"an"(意即“没有”)和"algos"(意即“痛”)。镇痛药通过不同的机理作用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对痛觉中枢有选择性抑
  • 免疫球蛋白类型转换免疫球蛋白类型转换(又称为种型转换,种型交换,或者类型转换重组(英文简写CSR))是一种可以使得B细胞所生产的抗体从一种类型转变成另一种类型(例如从IgM转换成IgG)的生物学机制。在这
  • 抗酸药抑酸剂,又称抗酸剂,抑制胃酸分泌,缓解烧心、反酸的症状,常用的药物有H2受体阻滞剂和质子泵抑制剂PPI(奥美拉唑等)。如氢氧化铝凝胶、三硅酸镁、碳酸氢钠等至今已经出现三代,既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