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键结断裂
✍ dations ◷ 2025-08-08 11:32:09 #键结断裂
键结断裂,或简称断裂,是指分子在解离过程中的化学键分裂。分子经过键结断裂后,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产物。键结断裂有2种形式:均匀断裂(homolytic cleavage)和非均匀断裂(heterolytic cleavage),取决于断裂过程中电子的分配状况。 σ键的三重态和单重态激发能可用来判断断裂的结果是均匀或是非均匀的。 但金属间的σ键的激发能并不遵循上述的判断法则,因为它具有非常高的激发能。某些情况下,键结断裂需要催化剂的协助。例如:C−H键有较高的解离能,约 100 kcal/mol(420 kJ/mol),将碳原子和氢原子解离需要大量的能量,所以需要使用催化剂。均匀断裂 (homolysis) —又称为均匀分裂—过程中,共价键上的2个电子会平均分配到生成物上,并产生2个自由基,所以这个过程又可称为自由基式分裂(radical fission)。均匀断裂所需要的能量称为解离能,可作为测量键结强度的一种方式。σ键的三重态激发能就是均匀断裂的解离能,但因为三重态电子之间的斥力,可能使该键结实际的激发能高于解离能。非均匀断裂(heterolysis)—又称为非均匀分裂—过程中,共价键上的2个电子会一同保留在其中1个生成物上。换句话说,一个生成物将额外获得1个电子,而另一个产物失去1个电子,共产生2个离子,所以此过程又可称为离子式分裂 (ionic fission)。σ键的单重态激发能就是非均匀断裂所需的能量,但因为2个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库伦力)作用,因此实际的单重态激发能可能低于所需的解离能。例如:尽管Si–Si的键结强度(80kJ/mol)比C–C的还要高(70kJ/mol),Si–Si σ键的单重态激发能还是比C–C σ键的单重态激发能低,因为硅相较于碳有更高的电子亲和力和较低的游离能。非均匀断裂会自然地发生在含有配位基—电子提供者—和过渡金属—具有空的电子轨道—的化学反应中。开环作用中,裂解后的分子仍然是一个单体。 尽管键结断裂,但分子仍然有其他部分连接在一起。例如,环氧化物的环可以经由一个极性C−H键的非均匀断裂而成为非环状结构单体。生物化学上,分解代谢借由分裂大分子内部的键结以将其裂解。 能够催化键结断裂的酵素称作裂解酶,但如果该酵素是透过水解反应或氧化还原反应催化时,则分别称作水解酶和氧化还原酶。蛋白体学上,裂解试剂可用来把蛋白质切成更小的胜肽,以利于蛋白质体分析。 常见的裂解试剂有溴化氰、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
相关
- 电解质电解质(英语:electrolyte)是指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可以产生自由离子而导电的化合物。通常指在溶液中导电的物质,而固态可导电的物质不算电解质。这包括大多数可溶性盐、酸和碱。
- 萎缩萎缩(atrophy)为身体部分或是完全的日渐渐消瘦。造成萎缩的原因包含突变(可破坏建立器官的基因)、营养不良、不好的循环系统、失去激素(荷尔蒙)的帮助、失去目标器官的神经支
- 再生不良性贫血再生不良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plastic anaemia)也叫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指骨髓未能生产足够或新的细胞来补充血液细胞的情况。一般来说,贫血是指低的红血球统计,但患有
- 部分激动剂部分激动剂(英语:partial agonist)可以和某个特定的受体结合并将其激活,但是和完全激动剂相比,它只有部分效能,可以看作是既具有激动剂活性,又具有拮抗剂活性的配体。当完全激动剂
- 通古斯语族满-通古斯语族(又称通古斯语系或通古斯-满语族)是世界主要语系之一,其下又分满语支和通古斯语支。通古斯语支的语言有长元音,满语支的语言复元音多;辅音的组合一般不超过两个音素,
- 莨菪碱天仙子胺(Hyoscyamine)是一种托烷类生物碱,作为次级代谢产物存在于天仙子,曼德拉草,曼陀罗花,番茄和颠茄等茄科植物。药物阿托品就是天仙子胺经提取处理后得到的消旋产物,因此天仙
- A+E电视网A+E电视网(英语:A+E Networks,全称A&E Television Networks,曾缩写为AETN)是一家通过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实现在美国及海外地区联播的电视网。“A&E”是艺术(Arts)与娱乐(Entertainme
- 起云剂起云剂(英语:Cloudy agent / Cloudifier),为食品添加剂的一种,在食品卫生规范内可合法使用。主要功能为增加饮料与其他产品中的白雾感及浓稠的视觉效果,经常使用于运动饮料、非天
- 梵书梵书(天城体:ब्राह्मण,IAST:brāhmaṇa)是古印度的一种宗教文献。它的名称来自于词根bṛh,“增长,变大”。参考同源词:梵(brahman),婆罗门(brāhmaṇa),梵天(brahmā)。传统上将梵书
- 埃马纽埃尔·卡彭蒂耶埃马纽埃尔·夏彭蒂耶(法语:Emmanuelle Charpentier,1968年12月11日-),生于法国的奥尔日河畔于维西,法国微生物学家,遗传学家和生物化学家。她因与詹妮弗·杜德纳等人开发CRISPR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