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制订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遗产是指对全人类有重要文化或自然价值的遗产项目[1]。常见文化遗产包括古迹(如建筑、雕塑、题字)、建筑群、遗址(如考古遗址);自然遗产通常是具备特殊物质和生物价值的自然地貌、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如濒危动植物栖息地),或在科学、保育、自然美角度极具价值[2][3]。智利于1980年2月20日批准公约,该国自然和文化遗迹因此有资格列入《世界遗产名录》[4]。1995年12月,在德国柏林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9届会议上,智利首批共一项遗产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为拉帕努伊国家公园[5]。
截至2025年,智利共有7项世界遗产入选,全属文化遗产[4]。其中,印加路网属跨国遗产,与阿根廷、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共有[6]。最新入选的是“阿里卡和帕里纳科塔地区的新克罗文化聚落及木乃伊制作”,于2021年获批[4]。该国亦有17项遗产入选预备名单[4]。亨伯斯通和圣劳拉硝石采石场在2005年入选世界遗产时,因其建筑物结构脆弱、长期缺乏政府监督和维护、以及受到诸如强风和地震等自然灾害影响,而同时获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后于2019年复原[7][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十项标准收录世界遗产,入选项目必须符合至少一项标准,其中第一(i)至六(vi)项为文化遗产,第七(vii)至十(x)项为自然遗产,同时符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标准的则称为复合遗产,顺序按入选年份排列[9]。
除了已入选项目外,接受《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成员国还可以把遗产项目列入预备名单,任何遗产在提名《世界遗产名录》前都必须入选预备名单[16]。截至2025年,智利的预备名单共有17项遗产[4]。
715:拉帕努伊国家公园(位于复活节岛) · 959:瓦尔帕莱索港口城市的历史区 · 971:奇洛埃的教堂群(共16处) · 1178†:亨伯斯通和圣劳拉硝石采石场 · 1214:苏埃尔采铜矿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