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Cantharoidea
✍ dations ◷ 2025-09-02 14:58:58 #Cantharoidea
花萤科(Cantharidae),又称菊虎科,为鞘翅目下的一科,属于叩头虫总科的一支。目前已知超过130属5000种,分属5个亚科。该科成员一般体态修长、鞘翅柔软,且许多种类具有鲜艳的警戒色。花萤主要栖息于森林中,广布于各大洲的可栖息地,常可见到其停栖于花朵上。成虫主要为肉食性,会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如蚜虫或蛾类幼虫等。但也会采食花蜜,为授粉昆虫之一。从相关的化石记录来看,该科的多样性于中生代末期已相当丰富,且部分亚科可能在演化初期,就已具备了相当的物种多样性。目前该科成员最早可以追溯到白垩纪早期。花萤科成员的成虫长约1.2至18毫米,一般体态修长、鞘翅柔软、色彩多变,且有金属光泽,许多物种呈现鲜艳的警戒色。腹部7至8节,胸部及腹部两侧外缘具有腺体,可外翻分泌忌食物质,以驱离掠食者。通常两性形态有些差异。足部长,所有腿皆为5个跗节。头节突出前胸背板(英语:pronotum),触角11节,大多成长丝状,但也有部分物种成锯齿状、梳状,或扇状。上唇(英语:Labrum (arthropod mouthpart))膜状,常位于头楯下方。髋节位于中胸(英语:Mesothorax),且彼此相邻。前胸背板边缘平整,可能为正方形或横扁形,少数成狭长形。雄虫的阳茎成三叶状(trilobed),多数由一根硬质的管状被盖(tegmen)包覆,内部则为一膜质柱状构造。被盖由一阳茎基(phallobase)和两根侧突(英语:Paramere)所构成。阳茎基大多膜质,形态多样,且许多成员有减化的现象。目前我们对于该科成员的生态学所知甚微。本科成员主要栖息于森林中,广布于各大洲的可栖息地,常可见到其停栖于花朵上。成虫主要为肉食性,会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如蚜虫或蛾类幼虫等。此外也会采食花蜜及花粉,为重要的授粉甲虫。花萤、拟天牛、拟金花虫(英语:Lagriinae)、天牛、耀夜萤科(英语:Malachiidae)、细花萤(英语:Prionoceridae)等访花性甲虫在色彩和外型上相似,其中有不少物种具有分泌忌食物质的能力。这样的群集里可能同时牵涉不同的拟态策略,包含无分泌忌食物质的物种,模仿有分泌的物种,使捕食过难吃个体的掠食者会避免捕食类似物种,这种策略称为贝氏拟态。又或是多种不同会分泌忌食物种的种类,产生类似的花纹或警戒色,这种策略则称为穆氏拟态。花萤为完全变态昆虫。幼虫一般住在土中(英语:geophlic),喜好潮湿土壤,常栖息于较松软的土壤,或是叶片下、石块下,且常出现于朽木附近。花萤幼虫为肉食性,会掠食其他节肢动物的幼虫及卵,并吸食其体液。幼虫期最多可达十个龄期(英语:Instar),幼虫期快结束时,会于土壤中建造蛹室化蛹。花萤科在亲缘谱系上与萤科的关系最为接近,然而已知所有的花萤种类都不会发光。本种相当高的物种多样性,目前全世界已知种超过5,000种,且持续增加中。但仅有北美和欧洲的基础分类学研究较为透彻,其他地区尚有许多种类未被描述。且由于该科大多数种类发表时,是根据博物馆的搜藏。在材料不足的情形下,常仅发表雄虫的交尾器形态依据,雌虫的相关形态则付之阙如,使雌虫鉴定成为一个相当困难的工作。本科的共有衍征包含翅脉减化、膜状上唇(英语:Labrum (arthropod mouthpart))、幼虫体表被覆角质层短绒,且成虫腹部第1–8节、幼虫胸腹1–8节或1–9节背片(英语:Tergum)两侧具有成对腺状孔洞。过去分类学家曾将萤科、红萤科、拟萤科(英语:Drilidae)、角唇萤科(英语:Omethidae)、平萤科(英语:Omalisidae)、捕蜈萤科(英语:Phengodidae),以及雌光萤科(英语:Rhagophthalmidae)统称为花萤总科(Cantharoidea),但后来以幼生期形态为主的比较形态学研究和系统发育分析则支持花萤总科为叩头虫总科(英语:Elateroidea)的一个支序,为稳定叩头虫总科的单系性,便将其划入叩头虫总科,而分子系统发育学也证实这样的处理。目前本科已知有花萤亚科(西班牙语:Cantharinae)、丽艳花萤亚科(书面挪威语:Chauliognathinae)、异荧花萤亚科(西班牙语:Dysmorphocerinae)、尖须花萤亚科、荧花萤亚科等五个亚科。目前该科最早的纪录则来自黎巴嫩琥珀(1.25~1.35亿年前,白垩纪早期),然而身体后方完全损毁,以致无法确认物种分类。澳大利亚则于库恩瓦拉(英语:Koonwarra, Victoria)(Koonwarra)化石层有白垩纪早期(1.15亿年前)有花萤化石的纪录,然而保存状况亦不佳。目前除了三例白垩纪缅甸琥珀的种类(均来自缅甸),大多数琥珀化石花萤皆描述自新生代的琥珀,绝大多数来自波罗的海琥珀。从相关的化石记录来看,该科的多样性于中生代末期已相当丰富,且尖须花萤亚科可能在花萤科演化初期,就已具备了相当的物种多样性。中文俗名“菊虎”的命名缘由,至今仍不清楚。日文名“浄海坊”(ジョウカイボン),得名于日本平安时代后期的权臣平清盛出家后的法名。平氏生前为热病所苦,又由于斑蝥素(英语:cantharidin)这种化学物质会使皮肤红肿、发疱发炎。但其实花萤并不会产生斑蝥素,而是拟天牛科(Oedemeridae)的物种,可见当时人们尚无法区分此两科物种。英文的俗名为“兵甲虫”(Soldier beetle),是由于欧陆最早被描述的种类体色与早期英国士兵的红色外套类似而得名。瘟疫丽艳花萤(英语:Chauliognathus lugubris)(Chauliognathus lugubris)是一种澳洲特有的花萤,在遭遇掠食者攻击时,会分泌一种白色粘稠液体驱敌。澳洲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的研究团队在分析液体成分后,发现含有一种称为8Z-二氢母菊酸(8Z-dihydromatricaria acid,DHMA)的脂肪酸,具有抗肿瘤、微生物能力。该物种也是目前唯一已知可分泌这种化学物质的真核生物。
相关
- 斑贴试验贴布试验,又名斑贴试验,是一种用来确定是否有特定物质会导致患者过敏性或发炎肌肤。任何人被怀疑有过敏性接触性皮肤炎(英语: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或过敏性皮炎,需要经过
- 马雅语系玛雅语系(或玛雅语族)是一支使用于墨西哥东南一直到中美洲北部的语族,最远到达洪都拉斯,最早可追溯到五百年前前哥伦布时期的中部美洲(包括中美洲与墨西哥),虽然现今这些地区的官方
- 浊齿龈擦音浊齿龈擦音是辅音的一种。和此音对应的国际音标符号会因为此音是否有咝音还是无咝音而有所改变:吴语中的属有咝音,据邪俟船子音而定,均属阳调。浊齿龈有咝音的特征:英语中有此音
- 声调音位声调轮廓(tone contour)或语调轮廓、声调符号,其意思是指在一种声调语言中,音节的音高如何因为声调之不同而改变。轮廓通常以两个或三个数字表示,或者可以用象形图显示。汉语是声
- 歧义谬误歧义谬误是由于语言歧义导致无效推理的现象,是一种言词谬误。歧义是一个字词或语句可理解为多种意思的现象。歧义容易造成误解与误会,比如某甲用某语句想表达 A 意思,某乙却理
- 诉诸动机诉诸动机(Appeal to motive),或称诛心论、诛心之论,是诉诸人身谬误的一种,系借由质疑提出主张者的动机,而论证或明示暗示其主张不合理。主张者背后特定的动机或利害关系只是提出论
- 景美溪景美溪,旧名雾里薛溪、景尾溪。是一条位于台湾北部的河流,为新店溪之支流,流域面积有113.72平方公里,全长约28公里。主流上源为永定溪,发源于台湾雪山山脉北端尾棱二格山系的火烧
- 几何反照率天体的几何反照率(geometric albedo)是天体在相位角为0的实际光度(即光源)和相同横截面在完美平面上的完全漫反射(朗伯平面(英语:Lambertian reflectance))比例。漫反射意味着反射的
- 路易八世路易八世(狮子)(法语:Louis VIII le Lion,1187年9月5日-1226年11月8日),法兰西卡佩王朝国王(1223年—1226年在位),且在1216年—1217年要求英格兰王位。他生于巴黎,是法兰西国王腓力二世
- 底层区底层区(英文:Demersal zone)为海洋(或者是湖泊)中水柱(英语:Water column)接近海床与海底生物界(并且大大收到它们的影响)的部分。底层区在海底生物界上方,并且形成的层的体积比深底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