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年南太平洋热带气旋季

✍ dations ◷ 2025-05-19 17:56:19 #南太平洋气旋季,2014年气象

2014-15年南太平洋热带气旋季,泛指在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内的任何时间,于南太平洋所产生的热带气旋。大部分于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通常都会于11月至4月期间形成。

本条目的范围仅局限于赤道以南,东经160度以东的南太平洋水域。在南太平洋产生的热带气旋是由斐济和新西兰命名,而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会把在该地区的热带低气压的编号以P字母作结。

以下各热带气旋资讯以热带气旋存在期间的最强形态为准。

2015年1月19日18:00UTC,斐济气象局把一个位于南纬13度,西经152度的低压区升格为热带扰动,并给予编号06F。

1月20日12:30UTC,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直接给予“MEDIUM”的评级。15:30UTC,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12:00UTC,斐济气象局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18:00UTC,斐济气象局将其升格为一级热带气旋,并命名为Niko(妮可)。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并给予编号07P。

1月22日18:00UTC,斐济气象局将其升格为二级热带气旋。

1月23日06:00UTC,斐济气象局将其降格为一级热带气旋。18:00UTC,妮可离开斐济气象局监控区域,进入新西兰气象局监控区域。

1月24日00:00UTC,新西兰气象局将其降格为热带低气压。06:00UTC,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为其发出最后热带气旋报告。

1月25日12:00UTC,新西兰气象局认为妮可已转化为温带气旋,并为其发出最后热带气旋报告。

2015年1月29日12:00UTC,热带扰动99P越过东经160度线,进入由斐济气象局负责的南太平洋海域。当时斐济气象局将其定性为热带低气压,并给予编号09F。

1月30日18:00UTC,联合台风警报将其中心升格为热带风暴,并给予编号10P。21:00UTC,斐济气象局将其升格为一级热带气旋,并命名为Ola(奥拉)。

1月31日12:00UTC,斐济气象局将其升格为二级热带气旋。18:00UTC,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一级热带气旋。

2月1日06:00UTC,斐济气象局将其升格为三级强烈热带气旋。12:00UTC,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二级热带气旋。18:00UTC,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一级热带气旋。

2月2日06:00UTC,斐济气象局将其降格为二级热带气旋。18:00UTC,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

2月3日00:00UTC,奥拉离开斐济气象局监控区域,进入新西兰气象局监控区域。06:00UTC,新西兰气象局将其降格为一级热带气旋。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为其发出最后热带气旋报告。18:00UTC,新西兰气象局认为奥拉已经转化为温带气旋,并为其发出最后热带气旋报告。

2015年3月6日06:00UTC,斐济气象局把一个位于楠迪西北约1140公里的低压区升格为热带扰动,并给予编号11F。

3月8日06:00UTC,斐济气象局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

3月9日06:00UTC,斐济气象局将其升格为一级热带气旋,并命名为Pam(帕姆)。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并给予编号17P。

3月10日00:00UTC,斐济气象局将其升格为二级热带气旋。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一级热带气旋。12:00UTC,斐济气象局将其升格为三级强烈热带气旋。18:00UTC,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二级热带气旋。

3月11日00:00UTC,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三级热带气旋。12:00UTC,斐济气象局将其升格为四级强烈热带气旋。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四级热带气旋。

3月12日12:00UTC,斐济气象部将其升格为五级强烈热带气旋。18:00UTC,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五级热带气旋。

3月13日00:00UTC,斐济气象局评定帕姆的10分钟中心风力为125kt,中心最低气压为910hPa,是自2005年气旋珀西(英语:Cyclone Percy)以来最强的南太平洋热带气旋。12:00UTC,斐济气象局评定帕姆的10分钟中心风力为135kt,中心最低气压为899hPa,使帕姆的最高风力超越气旋佐伊(英语:Cyclone Zoe),成为南太平洋有记录以来最高风力最强之热带气旋,不过气压仍略高于佐伊9hPa(其后为6hPa)。18:00UTC,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四级热带气旋。

3月14日18:00UTC,帕姆离开斐济气象局监控区域,进入新西兰气象局监控区域。

3月15日00:00UTC,新西兰气象局将其降格为四级强烈热带气旋。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三级热带气旋。06:00UTC,新西兰气象局将其降格为三级强烈热带气旋。12:00UTC,新西兰气象局认为帕姆已经转化为温带气旋,并为其发出最后热带气旋报告。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直接将其降格为一级热带气旋,并为其发出最后热带气旋报告。

2015年3月19日06:00UTC,斐济气象局把一个位于阿皮亚西南约375公里的的低压区升格为热带扰动,并给予编号12F。

3月21日06:00UTC,斐济气象局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12:00UTC,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并给予编号20P。

3月22日00:00UTC,斐济气象局将其升格为一级热带气旋,并命名为Reuben(鲁本)。12:00UTC,鲁本离开斐济气象局监控区域,进入新西兰气象局监控区域。

3月23日00:00UTC,新西兰气象局将其定性为副热带气旋。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为其发出最后热带气旋报告。18:00UTC,新西兰气象局为其发出最后热带气旋报告。

2015年4月9日18:00UTC,斐济气象局把一个位于霍尼亚拉以南约465公里的低压区直接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并给予编号15F。

4月10日00:00UTC,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并给予编号23P。06:00UTC,斐济气象局将其升格为一级热带气旋,并命名为Solo(索洛)。18:00UTC,斐济气象局将其升格为二级热带气旋。

4月11日18:00UTC,斐济气象局将其降格为一级热带气旋。

4月12日00:00UTC,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为其发出最后热带气旋报告。02:00UTC,索洛在新喀里多尼亚洛亚蒂群岛乌韦阿(英语:Ouvéa)海岸登陆。03:00UTC,索洛在新喀里多尼亚洛亚蒂群岛利富(英语:Lifou)海岸登陆。06:00UTC,斐济气象局直接将其降格为热带扰动。09:00UTC,斐济气象局对其发出最后热带气旋报告。

除了被命名的热带气旋外,还有一些没被命名的热带低气压和被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认为是热带风暴的热带气旋。以下列出那些热带气旋的资料。

2014年11月21日06:00UTC,斐济气象局把一个位于马塔乌图西北约375公里的低压区升格为热带扰动,并给予编号01F。

11月22日06:00UTC,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给予“LOW”的评级。

11月23日06:00UTC,斐济气象局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

11月26日06:00UTC,斐济气象局为其发出最后热带气旋报告。

2014年12月16日06:00UTC,斐济气象局把一个位于纽埃东北约360公里的低压区升格为热带扰动,并给予编号02F。

12月17日06:00UTC,斐济气象局认为02F已转化为温带气旋,并为其发出最后热带气旋报告。

2014年12月20日21:00UTC,斐济气象局把一个位于南纬13度,西经167度的低压区升格为热带扰动,并给予编号03F。

12月22日18:00UTC,斐济气象局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

12月23日06:00UTC,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给予“LOW”的评级。12:00UTC,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评级提升为“MEDIUM”。17:00UTC,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并将其评级提升为“HIGH”。

12月26日05:30UTC,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撤销热带气旋形成警报,并对其评级降为“LOW”。21:00UTC,斐济气象局对其发出最后热带气旋报告。

2014年12月21日,斐济气象局把一个位于爱图塔基(英语:Aitutaki)东北约275公里的低压区升格为热带扰动,并给予编号04F。

12月22日18:00UTC,斐济气象局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

12月24日,斐济气象局为其发出最后热带气旋报告。

2014年12月23日18:00UTC,斐济气象局把一个位于纽阿福欧岛西北约290公里的低压区升格为热带扰动,并给予编号05F。20:00UTC,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给予“MEDIUM”的评级。

12月25日06:00UTC,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评级降级为“LOW”。

12月26日15:00UTC,斐济气象局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

12月29日21:00UTC,斐济气象局为其发出最后热带气旋报告。

2015年1月27日21:00UTC,斐济气象局把一个位于阿皮亚东南约275公里的低压区升格为热带扰动,并给予编号08F。

1月30日06:00UTC,斐济气象局为其发出最后热带气旋报告。

2015年2月2日06:00UTC,斐济气象局把一个位于苏瓦东北约680公里的低压区升格为热带扰动,并给予编号10F。

2月4日00:00UTC,斐济气象局为其发出最后热带气旋报告。

2015年3月19日06:00UTC,斐济气象局把一个位于南纬15度,西经150度左右的低压区升格为热带扰动,并给予编号13F。

3月21日21:00UTC,斐济气象局为其发出最后热带气旋报告。

2015年3月28日06:00UTC,斐济气象局把一个位于南纬19度,西经167度左右的低压区升格为热带扰动,并给予编号14F。

3月30日12:00UTC,斐济气象局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18:00UTC,14F离开斐济气象局监控区域,进入新西兰气象局监控区域。

3月31日12:00UTC,新西兰气象局为其发出最后热带气旋报告。

2015年4月15日09:00UTC,斐济气象局把一个位于维拉港西北约450公里的低压区直接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并给予编号16F。

4月16日03:00UTC,斐济气象局为其发出最后热带气旋报告。

2015年6月28日,斐济气象局把一个位于南纬5度,东经163度附近的低压区升格为热带扰动,并给予编号17F。

2015年6月30日,斐济气象局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12:00UTC,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并给予编号25P。19:00UTC,17F越过东经160度线,离开南太平洋海域,进入澳洲海域。

本年未用名称以灰色表示,黑体字表示今年已经使用过,粗体名称表示该风暴活跃中,橙色表示下一个即将使用的热带气旋名称。

相关

  • 甘油二酯二酸甘油酯(英语:diacylglycerol,或称为甘油二酯,英语:diglyceride,二酰基甘油,缩写DAG)是一类由两个脂肪酸链和一个甘油分子通过酯键形成的甘油酯。二酸甘油酯有两种类型:1,2-二酸甘
  • 邹世昌邹世昌(1931年7月27日-)是一位中国材料科学家。原籍江苏太仓,生于上海。1952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冶金工程系。1958年获苏联莫斯科有色金属学院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
  • 疏水相互作用疏水效应(英语:Hydrophobic effect)又称疏水性效应,属于非极性分子的一种性质,会使这些分子在水溶液中具有自我聚集(self-associate)的特性。例如油在水中会呈现与水分离的现象。此
  • ROC (消歧义)R.O.C.主要被中文用户用以指代 Republic of China ,即 中华民国。 ROC也可以指:
  • 柳建伟柳建伟(1963年10月-),河南镇平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电影家协会成员、河南文学院院士。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学
  • 貉属貉(学名:Nyctereutes procyonoides),又称貉子、狸,犬科动物,棕灰色毛,耳朵短小,嘴尖,两颊长有长毛。生活在山林中,昼伏夜出,以鱼虾和鼠兔为食。是一种珍贵的毛皮兽,现在已开始大规模圈养
  • 笼形水合物笼形水合物(英语:Clathrate hydrate)又称气体水合物(英语:Gas hydrates),是一类水性固态晶体,其物理性质类似于冰,其中体积较小的气体疏水分子被水分子组成的笼形结构包围,通过氢键连
  • 欧华利欧华利(葡萄牙语:Jorge Álvares,?-1521年7月8日),又译“欧维治”,乃葡萄牙早期航海探险家之一。1511年,欧华利在从印度坎纳诺尔(葡萄牙语:Canonor)(今坎努尔(英语:Kannur))向果阿运输给养及
  • 闻立时闻立时(1936年03月23日-2010年04月6日),湖北武汉人,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阿尔芒-埃曼纽尔·迪普莱西 (黎塞留公爵)阿尔芒-埃曼纽尔·索菲·迪普莱西,黎塞留公爵(法语:Armand Emmanuel Sophie Septemanie du Plessis, duc de Richelieu,1766年9月25日-1822年5月17日),法国贵族、军人和政治家。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