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膜虫

✍ dations ◷ 2025-04-05 19:10:40 #四膜虫
T hegewischi T. hyperangularis T. malaccensis T. pigmentosa T. pyriformis T. thermophila T. vorax四膜虫(Tetrahymena)是自由游离生活的(非寄生性的)纤毛原生动物,也可以从偏利共生转变为病原生存模式。 它们在淡水池中很常见。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用作模式生物的四膜虫属是嗜热栖热菌(T. thermophila)和热厌氧杆菌(T. pyriformis)。四膜虫是一种单细胞真核生物,分布在全球的淡水水域中,属于囊泡虫类 (Alveolata)纤毛虫门(Ciliophora),与一般人所熟知的草履虫(Paramecium)在型态生理上十分相似。四膜虫外观呈椭圆长梨状,体长约50微米,全身布满数百根长约4—6微米长的纤毛,纤毛排列成数十条纵列,是不同种间纤毛虫分类的特征之一。四膜虫身体前端具有口器(oral apparatus),有三组三列的口部纤毛,早期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时看似有四列膜状构造,因此据以命名。四膜虫主要是游离生活的异营生物,以摄取水中的细菌与其他有机质维生,尚未发现会造成人体疾病或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四膜虫与草履虫等其他纤毛虫一样,具有双元核型(英语:nuclear dimorphism)(nuclear dimorphism):在一个细胞中有两种类型的细胞核,小核负责生殖功能,一般生长时小核的基因并不会表现/表达;和大核(英语:macronucleus)(macronucleus)负责维持细胞生长营养所需,可观察到旺盛的基因转录。四膜虫易于在实验室里培养,这归功于研究人员已经找出可以适于四膜虫生长所需的液态培养基成分,因此四膜虫从早年开始即是一种实验生物学上所使用的模式生物(model organism),用这种生物当作范例与工具,研究各种基础生物学的现象。由于可以大量培养四膜虫,所以它适于作为生化纯化分析的材料来源。现代的分子生物技术与分子遗传操作法也已经成功地使用在四膜虫上,研究人员可以把DNA克隆入四膜虫细胞中,这些DNA可经由同源重组互换的方式将染色体上的基因剔除(knock-out),或在特定的基因座上将基因置入(knock-in),因此四膜虫也适于借由遗传工程技术来解析基因的功能。近年来,四膜虫大核的基因体(genome)也已经完成定序,所以在进入基因体时代的今日与后基因体时代,生物学家仍可以持续以四膜虫为材料进行研究。四膜虫交配时,其后代的性别(英语:Mating type)可能和其父母的性别都不一样——有7种可能的性别。研究人员发现了四膜虫中决定其后代性别的复杂DNA特性,并确认了性别形成是随机的。该结果发表在3月26日的《科学公共图书馆 — 生物学》上。每一只四膜虫都有其自身性别或交配模式的基因——存在于其大核(或称体核)中,同时也带有另一个仅用于繁殖的小核。这种“生殖核”不完全包含7种交配型基因,经过剪切、粘贴的过程,最终会留下1个完整的基因,其他6种会被淘汰。重新调整过的DNA成为四膜虫下一代体核的一部分,并会决定其交配模式。在四膜虫通过接合产生子代时,子代的体核在发育过程中需要在6种残缺的基因对中挑出一种,并组装成完整的基因对,才能使子代呈现对应的交配型。研究者发现,这一交配型选择过程是随机的——在子代的体核发育过程中,上述串联的交配型基因序列会发生一系列随机的剪切-连接反应。6种残缺的基因对中的5种会随着反应的进行被删掉,而剩下的一对则会与II型的MTA末端序列以及III型的MTB末端序列组装,形成具有功能的完整MTA/MTB基因对 。

相关

  • 梅毒梅毒是一种细菌型的性感染疾病,病原体是螺旋菌菌种梅毒螺旋体(英语:Treponema pallidum)的一种亚种(Treponema pallidum pallidum)。其病原体最早是由德国的埃里克·霍夫曼(英语:Eri
  • 转染转染(英语:Transfection)是将外源遗传物质(DNA或RNA)植入细胞的一种过程,常用来描述非病毒入侵的转基因方式,相较于转化(英语:transformation,又译转型)用于植物、细菌及癌细胞的扩散,转
  • 心跳过缓Bradycardia is a condition wherein an individual has a slow heart rate, typically defined as a heart rate of under 60 beats per minute (BPM) in adults. Bradycar
  • 库欣综合征库兴氏综合征(法语:Le syndrome de Cushing; 英语:Cushing's syndrome)亦称库欣氏综合征、柯兴氏综合征、皮质醇增多症,其中包括库欣氏病(Cushing's disease,专指由原发性脑下腺瘤
  • 周边血管疾病周边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PAD),可以称为周边血管疾病(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PVD)、周边动脉阻塞性疾病(Peripheral artery occlusive disease, PAOD),或是
  • 詹姆斯·赫里克詹姆斯·赫里克(英语:James Bryan Herrick,1861年8月11日-1954年3月7日),美国医生和医学教授,在芝加哥行医和授课。他是镰刀型红血球疾病的发现者和最早发现心肌梗死症状的医生之一
  • 全色盲色盲(英语:Color blindness),又称色觉辨认障碍(英语:Color vision deficiency),是指看见颜色及辨别颜色的能力减退的状况。色盲有可能造成学习困难 ,购买水果、挑选衣物,及辨识交通号
  • 彼得·米切尔彼得·丹尼斯·米切尔(英语:Peter Dennis Mitchell,皇家学会会员(FRS),1920年9月29日-1992年4月10日),英国生物化学家,1978年因为化学渗透理论建立了公式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01年:范
  • 炼金术炼金术是中世纪的一种化学哲学的思想和始祖,是当代化学的雏形。其目标是通过化学方法将一些基本金属转变为黄金,制造万灵药及制备长生不老药。现在的科学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不通
  •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一门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科学。教育学作为一种思想和想象,零星记载于当时的思想家、哲学家的言论和著作中,如柏拉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