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百氏傍人

✍ dations ◷ 2025-04-04 05:00:16 #罗百氏傍人
罗百氏傍人(Paranthropus robustus),又名粗壮傍人,是于1938年在南部非洲发现的化石。罗伯氏傍人的头颅骨发展倾向成为重型的咀嚼工具。由于它明显与南方古猿有关,故罗伯特·布鲁姆(Robert Broom)为它成立了独立的傍人属。罗百氏傍人估计是属于200-120万年前。它有大的矢状嵴、颚骨、颚肌及后犬齿牙齿,故适合生活在干旱的环境。在雷蒙·达特(Raymond Dart)发现非洲南猿后,罗伯特·布鲁姆支持达特指非洲南猿是智人的祖先。布鲁姆在南部非洲进一步发现了更多非洲南猿的标本。于1938年,布鲁姆以70岁的高龄,在南非斯瓦特克朗发现一个很像非洲南猿的头颅骨及牙齿,但却更为粗壮。这个化石包括了部分头颅骨及牙齿,全部可以追溯至200万年前。发现类似化石的位点包括有南非的克罗姆德莱、斯瓦特克朗、德里莫伦、冈多林及Coopers洞穴。在斯瓦特克朗的洞穴中,一共发现了130个个体。人科齿列的研究发现这些化石很小是老于17岁。罗百氏傍人是较鲍氏傍人及埃塞俄比亚傍人更早发现的人科粗壮种。布鲁姆的这个发现是首个粗壮南方古猿,并是继达特的非洲南猿后第二个南方古猿。布鲁姆从南方古猿发现智人的演化并非单一直线,而是复杂的分化而成。罗百氏傍人的头颅骨有点像大猩猩的,而颚骨及牙齿比人属的更为坚固。罗伯特·布鲁姆亦发现它们的头盖顶开始有矢状嵴,作为肌肉的连接点。编号DNH 7的罗百氏傍人头颅骨是于1994年在南部非洲的德里莫伦洞穴发现,估计属于230万年前,可能是一头雌性。其他罗百氏傍人的遗骸亦有在南部非洲发现。罗百氏傍人的牙齿比南方古猿更大及厚,最初布鲁姆根据其形态而将它分类为粗壮南方古猿。它的牙齿差不多与鲍氏傍人的一样大,而臼齿更像大猩猩的。雄性罗百氏傍人站立时只有4呎高及重54公斤,而雌性站立时则矮于1米及重40公斤。罗百氏傍人明显的是两性异形。罗百氏傍人的脑部平均约有410-530立方厘米大,差不多等于黑猩猩的脑部。有些学者指罗百氏傍人是吃硬的食物,如坚果等,因为它们是生活在林地及大草原。另有研究指它们是杂食性的。而其他学者则指它们只会在有食物压力下吃硬的食物。

相关

  • 加卫苗加卫苗,(亦作Gardasil、Gardisil、Silgard、recombinant human papillomavirus vaccine ),是人类乳突病毒疫苗的一种,用于预防特定毒株的人类乳突病毒(HPV),特别是6,11,16和18型。约7
  • 马勃马勃(Puffball)是一类担子菌门的真菌通称,一般为球形,未成熟前是白色,成熟后为褐色,内部为粉末状。可入中药,用于止血。以前的分类法将马勃统一列为一个腹菌纲(Gasteromycetes)或腹
  • 球蛋白球蛋白(Globulin)是一类蛋白质,一般不溶于水但溶于稀盐、稀酸和稀碱溶液,能被饱和硫酸铵溶液沉淀。是酶的本质。
  • 詹庆元詹庆元(1970年-),男,中国内科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现任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1993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医学院,获临床医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在北京
  • 器质性病变疾病是生物在一定原因的损害性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是特定的异常病理情形,而且会影响生物体的部分或是所有器官。一般会解释为“身体病况”(medical
  • 小脑小脑(cerebellum,指“大脑后下方的脑”)是位于后颅窝(英语:Posterior cranial fossa)的脑组织。小脑在感觉感知、协调性,和运动控制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也和注意、语言等很多认知功能
  • 喉乳头状瘤喉乳头状瘤(laryngeal papillomatosis)亦称为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recurrent respiratory papillomatosis)或声门状乳头状瘤(glottal papillomatosis)或与尖锐湿疣相关,是一种罕见
  • 偏正短语偏正短语是短语的结构分类之一,它由两个成分以“修饰—受修饰”的关系(修饰关系)组成的。偏正短语又可以分为定中短语和状中短语两类。偏正短语由一个“偏”的修饰成分和一个“
  • 不完全变化动词不完全变化动词(英语:defective verb)是指变位不完全的动词,也就是说在一个有变位的语言中,这一类动词与普通的动词相比,较少随人称、数、性、时态等进行词形变化,甚至完全不进行变
  • 潮吹女性潮射(英语:Female ejaculation,或称女性射液、潮吹、女性射精)是指在性高潮前或期间,液体从阴道或其附近排出的一种现象。其英语俗称为“squirting”或“gushing”,不过有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