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tions ◷ 2025-10-30 01:40:18 #≡
↔⇔≡当且仅当的逻辑符号当且仅当(英语:if and only if,iff),在数字逻辑中,逻辑算符反异或闸(exclusive or)是对两个运算元的一种逻辑分析类型,符号为XNOR或ENOR或 ⇔ {displaystyle Leftrightarrow } 。与一般的逻辑或非NOR不同,当两两数值相同为是,而数值不同时为否。在数学、哲学、逻辑学以及其他一些技术性领域中被用来表示“在这个条件成立,并且仅在这个条件成立时”之意。当命题 p , q {displaystyle p,q} 满足“当 p {displaystyle p} 则 q {displaystyle q} ”且“仅当 p {displaystyle p} 则 q {displaystyle q} ”时,称为“当且仅当 p {displaystyle p} 则 q {displaystyle q} ”,其他等价的说法有“ q {displaystyle q} 当且仅当 p {displaystyle p} ”;“ p {displaystyle p} 是 q {displaystyle q} 的充分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p {displaystyle p} 等价于 q {displaystyle q} ”。一般而言,当我们看到“当且仅当 p {displaystyle p} 则 q {displaystyle q} ”,我们可以知道“如果 p {displaystyle p} 成立时,则 q {displaystyle q} 一定成立;如果 q {displaystyle q} 成立时,则 p {displaystyle p} 也一定成立”;“如果 p {displaystyle p} 不成立时,则 q {displaystyle q} 一定不成立;如果 q {displaystyle q} 不成立时,则 p {displaystyle p} 也一定不成立”。与此相对应的逻辑符号是 ↔ {displaystyle leftrightarrow } 和 ⇔ {displaystyle Leftrightarrow } 。这两个通常被当作是相等的。但是,一些数学教科书,特别是那些关于一阶逻辑而非命题逻辑对此有所区别,在那里前者被用来表示逻辑公式,后者表示那些公式的推理(譬如说在元逻辑中)。设 p {displaystyle p} 与 q {displaystyle q} 为两命题,在证明“当且仅当 p {displaystyle p} 则 q {displaystyle q} ”时,这相当于去同时证明陈述“如果 p {displaystyle p} 成立,则 q {displaystyle q} 成立”和“如果 q {displaystyle q} 成立,则 p {displaystyle p} 成立”。另外,也可以证明“如果 p {displaystyle p} 成立,则 q {displaystyle q} 成立”和“如果 p {displaystyle p} 不成立,则 q {displaystyle q} 不成立”,后者作为对偶,等价于“如果 q {displaystyle q} 成立,则 p {displaystyle p} 成立”。在出版物中,英语iff的表示标记最早出现在约翰·L·凯利的《一般拓扑学》中。它的发明通常被认为是归于数学家保罗·哈尔莫斯,但在哈尔莫斯的自传中却声明该标记另有出处,他只是首先在数学领域使用。简单地,如下的两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两者的不同:第1句指小王一定会吃香草口味的冰淇淋,但没有排除他会吃香草口味以外冰淇淋的可能性,能肯定的是他不会拒绝香草口味的冰淇淋。第2句指小王一定吃且只吃香草口味的冰淇淋,他不会吃其它口味的冰淇淋。用“当且仅当”连接两个句子造成的句子被称为是“双条件句”。“当且仅当”把两个句子结合成新的句子。它不应该跟描述两个句子之间关系的“逻辑等价”混淆。双条件句“当且仅当 p {displaystyle p} 则 q {displaystyle q} ”,是用 p {displaystyle p} 和 q {displaystyle q} 来陈述 p {displaystyle p} 和 q {displaystyle q} 所描述的事件状况之间的关系。相对照的,“ p {displaystyle p} 逻辑等价于 q {displaystyle q} ”则注重两个句子:它只是陈述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它们所介绍的什么事情。这里的区别非常容易混淆,已经使得很多哲学家迷惑。当然,在“ p {displaystyle p} 逻辑等价于 q {displaystyle q} ”时,“当且仅当 p {displaystyle p} 则 q {displaystyle q} ”为真,但是它的逆并不成立。让我们重新考虑上面的句子:很清楚,对于这个特定的双条件句,两个半句之间并没有逻辑等价。如想了解更多的差异,请参照W. V. Quine的《数理逻辑,第5节》。在哲学和逻辑学中,“当且仅当”通常用作定义,因为定义被认为是全称量化的双条件句。但在数学中,相比起“当且仅当”,如果通常被用于定义。这里给出一些使用到“当且仅当的”真陈述,也是真双条件句(第一句是一个定义的例子):“当且仅当”在逻辑领域以外,在数学出版物或者普通的谈话中也会用到。如同上面所说,它指的是某个陈述是另外一个的充分必要条件。这是一个数学术语的例子。

相关

  • 排异反应移植排斥(英语:transplant rejection)是器官移植后的器官并不被受移植者身体接受的情况。一般来说这是因为免疫系统将移植器官视为异物,如同攻击病毒或细菌一样攻击移植器官所引
  • 皮克氏病皮克氏病(Pick's disease,PiD),为一种渐进性痴呆。通常开始于中年,形成于早年,其反应为缓慢渐进的性格改变与社交能力衰退,并伴有智力、记忆和语言组织能力损伤,此外还会有情感淡漠
  • 制酸剂抑酸剂,又称抗酸剂,抑制胃酸分泌,缓解烧心、反酸的症状,常用的药物有H2受体阻滞剂和质子泵抑制剂PPI(奥美拉唑等)。如氢氧化铝凝胶、三硅酸镁、碳酸氢钠等至今已经出现三代,既第一
  • 虹彩病毒科虹彩病毒科是一族有双链DNA基因组的病毒。虹彩病毒科的原文Iridoviridae,来自希腊字中的Iris,有彩虹的意思。因为被虹彩病毒感染的宿主,例如昆虫和鱼类,其身体表面会呈现特别的
  • 血清素转运体· protein binding · monoamine transmembrane transporter activity · serotonin transmembrane transporter activity · myosin binding · syntaxin-1 binding
  • 前驱物前体(英文:precursor),又称前驱物。在化学领域,前体是一种可以参与化学反应的化学物质,其反应结果是生成另一种化学物质。一个简单的例子是,甲烷可称作一氯甲烷的前体。在生物化学
  • 中爪哇省中爪哇省(印尼语:Jawa Tengah)是印尼的一个省,位于爪哇岛的中部,首府是三宝珑。现任省长是甘查尔·普拉诺沃,由副省长代理。中爪哇省位于东爪哇省及西爪哇省之间,北面是爪哇海,南面
  • 尼古拉·马勒伯朗士尼古拉·马勒伯朗士(法语:Nicolas Malebranche,1638年8月6日-1715年10月13日)是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属于笛卡尔学派。他亦是法国天主教奥拉多利修会的神甫。其父为法国国王路易十三
  • 禁欲禁欲是一种生活型态,其特征通常是对若干俗世欢愉的禁绝,以达至宗教上及灵性上的目标。基督宗教(特别是修道运动)及印度宗教(包括瑜伽)的教导,涉及到“意志—身体”转化的过程,此过程
  • 校对校正(英语:Proofreading)是指DNA复制过程中的错误检测和修正,主要具有此能力的酵素是DNA聚合酶。细菌中所有三种DNA聚合酶(I、II、III)都有以3'到5'方向的外切酶活性(与外切酶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