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

✍ dations ◷ 2024-07-01 03:36:46 #三位一体
三位一体(拉丁语:Trinitas,又译为三一真神、天主圣三、三一神、圣三一、三一神论),基督教神学术语,是基督宗教神YHWH(新教常汉译为上帝或耶和华,天主教常汉译为天主雅威)的神学理论,建立于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的《尼西亚信经》,是基督教三大宗派的基本信条。三一论主张:圣父、圣子、圣神(天主教会译为圣神,东正教会和新教则译为圣灵)三个不同的位格为同一本体、同一本质、同一属性,是一位上帝,他们以同本体论(希腊语:homoousios)来表达他们之间的关连:通俗地说,神是独一的,只有一位神;圣父完全是神,圣子完全是神,圣灵完全是神;子是父的化身和彰显,灵是父子的实际和实化。。亚他拿修信经对三一论得到了比较公认的解释。《新约圣经》没有明确使用“三位一体”一词,三位一体的理论基础建基于一些圣经经文。“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浸)。”《马太福音》第28章第19节其中包括在经文用“名”是单数,三位一体的支持者指圣父、圣子、圣灵乃共用上帝的名。一些经文被视为隐含三位一体的思想,而教父和护教士加以立论及宣讲。历史上不断有一些基督教派及个别人士否定此教义。基督宗教的主流教会接纳三位一体为传统教义之一;反对方则支持“一位格论”、“形态论”、“三位三体”等,否定三一论。传统天主教会把圣神降临节第一主日定为三一主日,纪念天主圣父、圣子、圣神是三位一体。第一世纪的基督徒敬拜基督和崇拜天父,奉父、子、圣灵的名受洗(受浸),却没有使用“三位一体”的名词。第一、二世纪的教父(如伊纳爵、游斯丁等)运用三位一体的概念,但没有使用这个名称。最先使用“三位一体”一词的,是拉丁教父戴都良。他用“本体”(essence)来说明神性及神性所包括的一切,指圣父、圣子、圣灵同有相同本质,只是互相关系的不同。戴都良用拉丁文Trinitas,意为“三而一”。后来,这词一直被教会所采用。戴都良是支持从属论,认为“父是全部的本质,子是部分的本质,因为子乃是从父演展出来。”戴都良是支持子是低于父的观点。戴都良之所以被认为是重要的教父,因为他乃是第一个开始讨论本质与位格概念的人;后来在《尼西亚信经》制订时,所用的概念竟与他早一百多年所说的相符合。三世纪的教父俄利根、Antipope Novatian、希波吕托斯、教宗狄约尼削等人都持三位一体的原则。从公元2至5世纪,基督教的教父们根据《圣经》,再结合古希腊和古罗马哲学的学说(包括新柏拉图学派和斯多葛学派的学说),建立出一套属于基督教的教父哲学(即早期的神学)。《教义史六、亚历山大的教父》指出:“在第二、第三世纪中,有人将古希腊哲学与福音的真理混合起来,形成了一派神学,即所谓亚历山大派的神学。”这时期的著名教父有俄利根,他是用“永远生出”来解说父与子关系的第一人。“俄利根说“圣言”(指圣子)有自己的位格,也与父同永,乃是由于圣父永恒的旨意而生。”俄利根提出的“与父同永”,使三位一体教义有了一个神学基础。虽然如此,俄利根仍认为“子是小于父的”。“俄利根不单是认为子在世时是次于圣父,就是在本质上看来也是次于圣父的。”总括来说,早期护教士和教父(包括亚流的亚流派)都是认为圣子(即子)与圣父(即父)不是平等的,圣子在某一方面小于圣父。教父亚他那修与亚流及其支持者亚流派有一个主要分歧,“亚他那修觉得,若以基督为受造者,即否认相信他而得救并与上帝联合。”“会议中亚流派拒绝“永远生出”的概念,而亚他那修却坚称此点。亚流派说,圣子是从无中被创造出来的,而亚他那修则主张,他是从圣父的本质中而生出来的。亚流派主张,圣子与圣父并非是同质的,而亚他那修坚称,他是与父同质的。”之后亚他那修为了抵抗亚流派写成了亚他拿修信经。由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召集的第一次基督教大公会议(后世称为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在公元325年召开。会议讨论的是“同质”和俄利根的“同永”这两个问题。会议最终采用了关键字词——“同质”(homoousios),公认耶稣和圣父是同一本质,是同等的,并通过了《尼西亚信经》。反对的亚流派被判为异端。据该撒利亚主教优西比乌(Eusebius)在会后记载,当时君士坦丁大帝主持会议“彷佛是上帝的使者”,故《教义史》上指出:“会议的决定并没有止息争端,只是成为争端的开始。”没多久以后,不论君士坦丁大帝或者是多数东方教会的主教们,竟都拒绝尼西亚公会议采纳的《尼西亚信经》。在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中,只讨论了圣子和圣父同质的问题,圣灵(圣神)的正统性并未有在《尼西亚信经》提及。关于圣灵的地位,《天主教历史浅谈(上二十三)》指出:“凯撒勒雅的主教巴西略(Basilio,330-379)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思想作了一番神学思考,写了一部《论天主神圣》(Il trattato sullo Spirito Santo,374)的书,他在著作中指出,圣神与圣父和圣子是同性同等的。”及至公元381年的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大公会议在重新修订《尼西亚信经》时上加上了圣灵的描述。经过戴都良和亚他那修的多年发展,最后由奥古斯丁确立为教会的神学信仰。加上在大公会议中的确定,三位一体最终成为传统教义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宗教改革时期,新教改革家克尔文进一步说明三位一体的教义,故此这也是新教信仰的一部分。直到现代,传统基督宗教均恪守三位一体为传统的重要教义。现按正统神学的观点,三位一体是有限的人类理性所无法理解的,例如在《系统神学》描述:“上帝三位一体的奥秘,非凡人的智慧能测;在人的有限经验上,没有类似的事,可作比拟;因此一切比拟的想法,都不能达成愿望。在中古时代,乃视为一个奥秘;在十八世纪,乃视为一种无意义和不合理的教义。即使到现在,三位一体论仍不能有一个圆满的解释。在人的经验和理解上,不能有一个完全恰当的比拟,更不能积极阐发其奥秘。”圣灵是神的灵,基督的灵,神出来一位保惠师。(圣灵的位格在此展现出来)耶稣的回答我父把羊赐给我,他比万有都大,谁也不能从我父手里把他们夺去。我与父原为一。”犹太人又拿起石头来要打他。 耶稣对他们说:“我从父显出许多善事给你们看,你们是为哪一件拿石头打我呢?” 犹太人回答说:“我们不是为善事拿石头打你,是为你说僭妄的话;又为你是个人,反将自己当作神。 耶稣说:“你们的律法上岂不是写着‘我曾说你们是神’吗?经上的话是不能废的;若那些承受神道的人尚且称为神,父所分别为圣、又差到世间来的,他自称是神的儿子,你们还向他说‘你说僭妄的话’吗? 我若不行我父的事,你们就不必信我;我若行了,你们纵然不信我,也当信这些事,叫你们又知道又明白父在我里面,我也在父里面。”门徒的解释耶稣受神、圣灵祝福下面是祷告和劝勉的话在基督宗教的教会成立初期,《圣经》所记载的历史没有记录耶稣和使徒讨论三位一体的问题。直至2-3世纪,有些古代教父开始用希腊哲学思想去论证上帝。自那时开始,上帝是三位一体的讨论便越趋炽热了。发展至第一次尼西亚大公会议前,三位一体已发展为教内争论。其后君士坦丁大帝召开了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会议亦通过《尼西亚信经》列明“圣子与圣父同质”,并将亚流派判为异端。但大公会议以后,有关三位一体的争论持续了数十年。曾经有段时期,亚流派的势力反过来压倒亚他那修派的势力。两方势力仗赖罗马皇帝的支持互相抗衡,直至公元381年。公元380年2月27日,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正式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国教,并在次年的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将《尼西亚信经》确立为“国家标准信仰”。至此,三位一体的教义随之而被确立,反对势力再次被压制。反对三位一体教义的人被审判为异端,有的被直接处死或者死于火刑。这一斗争持续了多个世纪。直到中世纪,人们再用哲学和心理学去解释教义,三位一体完全确立。伊斯兰教穆斯林坚决反对三位一体说法,穆斯林称耶稣为尔撒,认为尔撒是先知,是神所差遣的使者,但坚决反对尔撒是神的化身或具有神的位格,只承认尔撒是一位圣人,《可兰经》确认尔撒是童贞女麦尔彦(玛利亚)之子,但这神迹不代表他就是神,就像其他先知一样,是一个人类,但因为其有正义之美德而受天命,成为阿拉的使者,来教化这些有经人,穆斯林也认为尔撒的位格,应按照《可兰经》来判断,《可兰经》说阿拉真主是唯一真神,不会有别的神,所谓的《新约圣经》参杂了太多基督徒的神话与传奇,已经不是单纯的天启之书了。这种说法颇类似于早期基督教学者提倡的《嗣子说》。宗教改革运动前,反对三位一体之声音被武力压制,但反对声仍零星出现,其中包括12世纪活跃于法国的清洁派。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后,亦有提倡与三一论相对的一位论的教派成立。波兰兄弟会在波兰兴起,极力反对三位一体。一位论派随即遭到来自天主教会的反对,也为马丁·路德、加尔文、慈运理等宗教改革家所不容。1689年,英王威廉三世颁布宗教容忍法令(Toleration Act),但禁止任何人发表反对三位一体的言论。很多人在天主教会、政府和新教势力的排挤和压迫下被迫流亡,被投入监狱或者被处以极刑。反对三一论的人士有牛顿、威廉·惠斯顿(William Whiston)、伊曼纽·斯威登堡和塞尔维特等。其中西班牙神学家塞尔维特反对三一论,终被加尔文派的日内瓦理事会予以逮捕和处死。18世纪至20世纪初,反对三位一体论派已在欧美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早期的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曾大力反对三位一体,但现在已改变初衷。19世纪初后期圣徒运动产生的摩尔门教(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支持三位三体,为父、子、灵是分开独立的三个神灵,但和谐的工作。除此之外,19世纪80年代“圣经研究者”(即现称耶和华见证人)的领导人查尔斯·泰兹·罗素公开支持一位论而否定三位一体的神学体系,并在美国和欧洲广泛传播。反对三位一体的声音亦有来自反基督教的人士、哲学家和其他宗教。其中召会领袖李常受认为传统三位一体教义过分强调神格中的三个身位,易有三神论的倾向。他依据圣经而提出:在经纶上父、子、圣灵有别,但在素质上子就是父、主就是灵(另参圣经约翰福音10:30;14:9等,哥林多后书3:17等处),却被某些人误认是主张形态论而被部分基督教界指责,但后来美国基督教研究院认错,而发表了澄清的资讯。及至现在,反对三位一体论者和三位一体论者亦互相冲突,个别非正统教派亦不支持三位一体论。而宗教改革运动后,耶稣是否代表上帝也存在争议。

相关

  • 军团病军团病,又名退伍军人症是由军团菌引发的非典型肺炎。 其症状包括咳嗽、呼吸困难、发热、肌肉疼痛、头痛。有时亦会发生恶心、呕吐、腹泻。军团病的症状通常在暴露后两到十天
  • RNA聚合酶RNA聚合酶(RNA polymerase、RNAP、RNApol、D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EC2.7.7.6)或称核糖核酸聚合酶,是一种负责从DNA或RNA模板制造RNA的酶。RNA聚合酶是通过称为转录的过程
  • 虫霉菌目虫霉目(学名:Entomophthorales)亦作虫霉菌目,是真菌界的一个目,原本属于接合菌门,近期分类地位多次改动,许多研究者将其独立成一个门。虫霉菌目中大部分的种对昆虫有致病力,其中一些
  • 软组织软组织是连接、支撑、包裹其他身体器官的一种组织,相对概念是骨头等“硬组织”。它包括肌腱、韧带、筋膜、皮肤、结缔组织、脂肪、滑膜、肌肉、一些神经和血管。此概念覆盖面
  • 后工业化后工业社会是社会科学名词,指涉开始自1960年代的工业社会转型出现的社会现象,该词最早出自法国社会学家阿兰·图赖讷,后由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的著作《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 强酸强酸,是指在水溶液中接近完全电离的酸(硫酸这类多元酸不在此限),或以酸度系数的概念理解,则指pKa值 < −1.74的酸。这个值可以理解为在标准状况下,氢离子的浓度等同于加入强酸后的
  • 利宾纳利宾纳(Ribena) 是一种源自英国的饮品,由布里斯托大学科学家Vernon Charley于1933年首次调制,当时是为了研发一种用水果制造的糖浆,选用了在英国容易大量种植的黑加仑子作为原料
  • 巽他古陆巽他古陆(英语:Sundaland)是生物地理学概念,指的是末次冰期由于海平面下降而在东南亚地区露出水面并连成一体的陆地。巽他古陆的相当一部分地区,今日都已位于海面以下,成为巽他陆
  • 提拉斯提拉斯(Tyras)为古希腊城邦米利都的殖民地,于公元前600年左右在德涅斯特河河口附近成立。在公元前2世纪被纳入附近王国的统治之下,接着在公元前50年前后被盖塔人(Getae)所毁灭
  • 智力智力或智能(英语:Intelligence)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这个能力包括以下几点:推理、理解、计划、解决问题、抽象思维、表达意念以及语言和学习的能力。尽管智力的定义与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