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噪音污染
✍ dations ◷ 2025-11-23 14:15:17 #噪音污染
噪声污染指人类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等活动中,产生的噪声干扰周围动物(动物包括人类)生活环境。目前世界上环境噪声最主要的来源是交通噪声,包括汽车、船、飞机和火车产生的噪声,如果城市规划不好,将工业区规划接近生活区,工业噪声也是一种主要污染,此外像建筑施工机械,娱乐扩音设施,甚至一些办公设备,人们大声喧哗吵闹,都是噪声污染源。噪声对动物也有很大的影响,降低动物听力,妨碍动物之间用声音进行交流,尤其是它们之间的定向和求偶,影响捕食者和被捕食动物之间的自然信息沟通,因此破坏了生态平衡。噪声还导致动物的栖息地范围缩小,使濒危动物加快灭绝。海军使用的声纳导致有些鲸类迷失方向,冲向海滩自杀。噪声还迫使动物之间交流需放大音量,科学家研究发现,当附近有潜艇发出声纳时,鲸发出的声音时间更长。如果有的种类动物发出的声音不可能更强,在人类发出的噪声遮盖下不容易被听到,这种声音也许是对同伴警惕捕食者的警告。如果有的种类可以更强的发出声音,迫使其他种类不得不也更强地发出声音,最终会导致生态失衡。生活在城市环境中的欧洲野兔,在白天噪声污染重的区域,夜晚会发出更强的叫声,白天噪声越重,夜晚它们发出的叫声越强,而和当地的光污染强度无关。斑胸草雀在交通噪声越强的环境下,对它们的配偶越不忠实,可能是为了增加基因的变异性,以便种群更好地适应环境。为降低空中噪声,从1970年代到1980年代,大飞机制造商一直致力于设计低噪声飞机引擎,此外机场重新设计跑道位置,避免夜间飞机频繁起落,也能减轻周围环境的噪声。从1930年代开始,工厂都在重视降低工作场合噪声,设计低噪声机械,将工人工作地点和噪声源隔离等措施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关
- 不特定的间质性肺炎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on-specif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简称NSIP)属于一种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症状包含咳嗽、呼吸困难,以及疲倦。目前认为属于一种自体免疫有关,可能为未分化
- 会厌炎会厌炎(Epiglottitis)是会厌部位(舌根部上方的软骨,可避免食物进入气管)的发炎。症状一般会出现的很快,症状包括吞咽困难,也会造成流口水、声音改变、发烧以及呼吸加快等症状,因为会
- 霍乱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的某些致病株感染小肠而导致的急性腹泻疾病。症状可能相当轻微,也可能相当严重。典型症状为连续数日严重水泻。可能合并有呕吐、肌肉抽搐的现象 。霍
- 杯状细胞杯状细胞(goblet cells)是一种上皮细胞,主要功能为分泌黏液,协助其表面所在的润滑。在身体内,杯状细胞能在气管、支气管、小肠、大肠、上眼睑等处发现:在气管内,负责分泌使气管湿润
- 海底热泉海底热泉(hydrothermal vent)亦作海底热液系统(Submarine Hydrothermal System),是从海底喷出经由地热加热过的水及其裂缝喷发口。通常发现于火山活动频发、大陆板块移动的地区及
- 礼物经济礼物经济(英语:gift economy;礼物文化或礼物交换)是自古以来的自由价值经济学模式。交换过程中,给与者没有任何得到价值回报的要求和预期。与之相反,以物易物或者市场经济是用社会
- 体温体温指生物的身体温度。在正常情况下,人类体温一般为37℃或者98.6℉。经口腔测量的体温一般为36.8±0.7℃(98.2±1.3℉)。亦即摄氏36.1度至37.5度,或者华氏97.9度至99.5度。体温
- 美国残障者法案美国残疾人法案(英语: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 of 1990)是由美国国会在1990年7月通过的一项法案,经由老布什总统签署生效。2008年小布什总统又签署了残疾人法案修正案,这
- 视知觉异常心理学 行为遗传学 生物心理学 心理药物学 认知心理学 比较心理学 跨文化心理学 文化心理学 差异心理学(英语:Differential psychology) 发展心理学 演化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 全球暖化全球变暖,或称全球暖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因温室效应而造成温度上升的气候变化,为公地悲剧之一,而其所造成的效应称之为全球变暖效应。在2013年,政府间气候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