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非王朝

✍ dations ◷ 2025-04-05 01:00:52 #萨非王朝
Tuman, Abbasi, Shahi.萨非王朝(波斯语:دودمان صفوی‎ Dudmān e Safavi),因为翻译的不同又称萨法维帝国、沙法维帝国、萨菲帝国、波斯第四帝国,中国明朝称之为巴喇西,是从1501年至1736年统治伊朗的王朝。这个王朝将伊斯兰教什叶派正式定为伊朗国教,统一了伊朗的各个省份,由此重新激起了古代波斯帝国的遗产,是伊朗从中世纪向现代时期过渡的中间时期。萨非王朝起源于一个于14世纪在阿塞拜疆非常昌盛的名为萨法维耶的苏非教团,这个教团的创立者是名为萨非·阿尔丁(Safi Al-Din,1252年-1334年)的库尔德人,这个教团就是以他命名的。萨非来自今天属于伊朗的阿尔达比勒,至今为止在该城里还保留有他的圣陵。由于蒙古帝国的西侵,在今天伊朗西北和安那托利亚东部产生了一个政治真空,当地大乱,萨非所建立的教团的任务在于平息这些混乱。在15世纪里(1467年),帖木儿帝国的衰落这个教团得以乘机获得政治与军事力量。1447年教团的领袖朱耐德将教团改变成一个试图获取伊朗统治权的什叶派运动。而且称教团是十二伊玛目派。15世纪里奥斯曼帝国不断扩张,占领了整个安那托利亚,通过迫害什叶派他们试图稳定被占领地区。15世纪末奥斯曼帝国禁止什叶派。1501年对奥斯曼帝国不满的阿塞拜疆和东安那托利亚土库曼民兵(由于他们使用红色的头巾被称为“基兹尔巴什”)与萨非教团联合占领了大不里士,推翻了当地白羊王朝土库曼逊尼派君主。当时的萨非教团主是一个15岁的少年伊斯迈尔一世。从父系来看他是萨非教团创始人萨非·阿尔-定的后代,而从母系来看他是白羊王朝创始人的外孙子。为了稳定政局他自称是穆罕默德的女儿法蒂玛与穆罕默德的继承人阿里·伊本·艾比·塔里卜的后代。为了进一步巩固他的王权他自称是萨珊王朝的后裔,称自己为沙阿。随着大不里士的攻克萨非王朝的开始,1501年5月伊斯迈尔一世立大不里士为其首都,自称为阿塞拜疆沙阿,他继续向伊朗西北扩展他的领域。1502年他自称伊朗沙阿。此后他击退了奥斯曼帝国的进攻,消灭了白羊王朝的余党,并继续扩张:1503年他占领哈马丹、1504年设拉子和克尔曼、1507年纳杰夫和卡尔巴拉、1509年巴格达、1510年呼罗珊和赫拉特。1511年乌兹别克人被逐到阿姆河以北,他们在那里占领了撒马尔罕建立了一个自己的王朝。在伊斯迈尔一世统治时期宫廷里使用的是阿塞拜疆语。与此同时1507年没有海军的萨非王朝将霍尔木兹海峡上的岛屿失给了葡萄牙人。1514年奥斯曼苏丹塞利姆一世突袭萨非王朝,萨非的军队被迫撤退。当时萨非军队使用刀剑和弓箭作为武器,而奥斯曼军队则装备有火枪和大炮。1514年8月23日在大不里士以西两军交锋,萨非军队大败,他们在撤退时采取了焦土政策,史称查尔迪兰战役。虽然奥斯曼军队得以入驻大不里士,但是他们无法继续向波斯高地进兵追逐萨非军队,年冬他们被迫撤军。到了1530年代沙阿太美斯普一世和苏丹苏莱曼一世在位时期,萨非王朝与奥斯曼再度发生战争,战事断断续续,直到1550年代中期。萨非王朝为了对付奥斯曼,联合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进行互相支援的军事行动,是为哈布斯堡-波斯同盟。伊斯迈尔一世本人是什叶派,他下令什叶派为国教,违反者要被处死刑,疯狂迫害逊尼派。官方与他们的土库曼士兵虽然也是坚定的什叶派信徒,但两者的宗教差异也一直存在。士兵对信仰的解释接近萨满教,他们有泛神论的倾向,认为在自然预兆中看到神的存在,因此被称为青草崇拜者。他们的精神领袖称为迭迭斯(dedes)。官方一直禁止这类活动。阿拔斯一世在宫廷阴谋的暗杀下幸存之后于1587年登基。他认识到他的军队的无能,这是奥斯曼帝国多次击败萨非军队,占领了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而乌兹别克人则占领了东部的马什哈德和锡斯坦。首先他于1590年与奥斯曼帝国达成和平协议,将西北地区让给奥斯曼帝国。然后他雇佣了一位英国将军来重组他的军队,使它变为一支受薪的、训练良好的、类似于欧洲正规军的军队。他引入了火药。他首先向乌兹别克开战,于1598年重占希拉特和马什哈德。然后他开始对奥斯曼帝国回击,到1622年他得以重占巴格达、伊拉克东部和高加索省份。1602年他将葡萄牙逐出巴林,在英国海军的帮助下于1622年重占波斯湾中的霍尔木兹。他扩大了与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和荷兰东印度公司之间的贸易关系。这样一来阿拔斯对内也得以摆脱了对红头的依赖,加强了中央政府。奥斯曼帝国与萨非王朝之间对伊拉克富饶的平原的争夺战持续了150年。伊斯迈尔一世于1509年占领巴格达,但是1534年苏莱曼一世就夺回了巴格达,1623年萨非王朝再占巴格达,但是1638年穆拉德四世再次夺回。1639年双方在席林堡(Qasr-e-Shirin)签署了一个条约来确定萨非王朝与奥斯曼帝国之间的边界。直到今天伊朗西北与土耳其东南的边界依然是当时确立的。这场逊尼派与什叶派之间的拉锯战至今反映在伊拉克的宗教分歧中。1609年到1610年萨非王朝与库尔德人之间爆发了一场血腥的战争。这场战争的原因是伊朗西北乌鲁米耶湖附近地区的一座城堡。当地的库尔德人酋长试图在奥斯曼帝国与萨非王朝之间保持独立,他重建这座城堡被萨非王朝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姿态,因此威胁到了萨非王朝对其西北地区的统治。许多其他库尔德人首领(包括马哈巴德的酋长)也开始从伊朗独立。从1609年11月到1610年夏萨非军队对这座城堡进行了长久和血腥的围困战后城堡失陷。阿拔斯下令血洗整个省份并将许多库尔德部落迁往呼罗珊。直到今天在呼罗珊地区还有近170万库尔德人,他们是当时被迫迁居的库尔德人的后裔。由于阿拔斯一世特别怕人刺杀他,他对他自己家里被怀疑的人非常残忍,这些人不是被杀就是被弄瞎。他的一个儿子被因此处死,两个被弄瞎。由于他的另两个儿子在他生前都死了,他1629年1月19日逝世时没有男的继承人。从17世纪开始红头的势力开始衰弱,过去的民兵逐渐演化为管理机构和官僚。一个新的商人阶层逐渐强大起来,他们主要有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和印度人组成。阿拔斯一世漫长的统治时期萨非王朝达到了其顶点,它包括今天的伊朗、伊拉克、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以及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部分。伊斯迈尔一世建立萨非王朝时最大的问题在于统一由土库曼人组成的持士兵生活的红头与由主要持官僚和宗教生活的波斯人。在这个过程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红头不是传统的伊朗人。从1508年到1524年伊斯迈尔一世相继任命了五位波斯人为省长(同时也是该省的军事长官),其中第二位在战场上他的红头士兵不服从他的命令,战败阵亡,第四位和第五位被他的红头下手谋杀。伊朗位于当时正在发展的欧洲、伊斯兰中亚和印度之间,这个桥梁位置为它的经济带来了发展。16世纪里通向印度的丝绸之路再次复苏,这条路通过伊朗北部。阿拔斯一世还直接支持与欧洲的贸易。尤其英国和荷兰非常喜欢伊朗的地毯、丝绸和纺织品。其它出口品有马、羊毛、珍珠和在印度作为调味品的杏仁。主要进口品有硬币、纺织品、香料、金属、咖啡和糖。在萨非王朝的保护下文化得到发展。伊斯迈尔一世本人使用阿塞拜疆语、波斯语和阿拉伯语写诗,太美斯普一世是一位画家,阿拔斯一世则认识到促进艺术对商业的好处——工艺品占伊朗出口的很大部分。在这段时间里手工业如制瓦、陶瓷和纺织业得到发展,细密画、编书、装饰和书法获得巨大发展。16世纪里编织地毯从一个游牧民族和农民的副工业发展为一个完整的工业,包括设计和生产的专业化。大不里士是这个工业的中心。书法家和画家瑞沙·阿巴西(Reza Abbasi,1565年-1635年)使用传统的形式和材料,但将新的素材引入波斯绘画——半裸的妇女、青年、爱人。他的绘画和书法对萨非时期的艺术家有深刻的影响,这些艺术家被统称为“伊斯法罕学校”。17世纪与其它文化,尤其是欧洲文化的接触为伊朗艺术家带来了新的灵感,他们接受了新的手法、透视和油画。太美斯普一世时期制作的史诗《列王纪》是绘画和书法的典范。伊斯法罕是萨非王朝时期建筑的典范。阿拔斯一世1598年迁都后在这里建立了大量建筑物:帝国清真寺、王宫等等。由于诗歌没有获得萨非王朝的支持,在这段时间里诗歌的发展停滞。卡扎尔体逐渐演化为一种华躁的格式,而其内容则受到了宗教的束缚。在17世纪里除了它的两个传统敌人,奥斯曼帝国和乌兹别克外,伊朗还有了两个新的强敌。俄罗斯的莫斯科公国在16世纪里摆脱了金帐汗国的统治,开始将其势力伸向高加索山脉和中亚。在东边,印度的莫卧儿帝国向阿富汗发展,占领了坎大哈和希拉特。在17世纪里东西方之间的贸易道路也开始离开了伊朗,使得贸易和商业衰落。此外阿拔斯一世所建立的正规军虽然在短期里获得了军事胜利,但是在长期里通过它所造成的繁重的税收和对各省的控制削弱了国家的力量。17世纪下半叶萨非王朝与暹罗的阿瑜陀耶王国建立了密切的外交和经济接触。除阿拔斯二世外阿拔斯一世后的沙阿全部都极度昏庸。1666年阿拔斯二世之死标志着萨非王朝衰落的开始。虽然面临国库空虚和外患的境况;但是这些后来的沙阿生活非常奢侈。据说苏莱曼一世接连八年不出他的后宫,沙阿侯赛因是个酒鬼。这些沙阿施加重税、打击投资、促进了官员的腐败。萨非王朝的边界多次受到劫掠:俾路支部落于1698年劫掠克尔曼,阿富汗人于1717年劫掠呼罗珊,美索不达米亚不断受到半岛阿拉伯人的洗劫。侯赛因试图强迫阿富汗的逊尼派改为什叶派,结果一位普什图酋长造反,击败了萨非军队。1722年他的儿子入侵伊朗东部,围攻和占领了伊斯法罕,自称为波斯沙阿。最后阿夫沙尔王朝的纳迪尔沙阿,本来是一个呼罗珊红头部落的奴隶,但是上升为军事领袖,得以将阿富汗人逐出。他成为伊朗的军事强人并开始向外扩张,他的军队一直攻到德里,但是他没有巩固他的波斯基地,结果使得他的军队力量耗竭。在太美斯普二世时期他已经成为了伊朗的实际统治者,1736年他在年幼的阿拔斯三世死后自己登上了王位。1747年纳迪尔沙阿被刺杀后萨非王朝王室后裔又被立为伊朗沙阿,但是这个短时间统治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为桑德王朝提供一个合法的过渡借口。1760年伊斯迈尔三世短暂的傀儡统治就结束了,卡里姆汗觉得他的力量已经足够巩固,他正式登基,结束了萨非王朝。

相关

  • 植物表皮表皮(英语:epidermis,来自希腊语:επίδερμίδα)是单层的细胞群,覆盖了植物的叶、花和茎。它形成了植物和外界环境的界线,表皮承担多重功能,如防止水的流失,调控气体交换,分泌
  • 傈僳竹书陶文 ‧ 甲骨文 ‧ 金文 ‧ 古文 ‧ 石鼓文籀文 ‧ 鸟虫书 ‧ 篆书(大篆 ‧  小篆)隶书 ‧ 楷书 ‧ 行书 ‧ 草书漆书 ‧  书法 ‧ 飞白书笔画 ‧ 
  • 心理药物学异常心理学 行为遗传学 生物心理学 心理药物学 认知心理学 比较心理学 跨文化心理学 文化心理学 差异心理学(英语:Differential psychology) 发展心理学 演化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 显著性差异显著性差异(ρ),是统计学上对数据差异性的评价。当数据之间具有了显著性差异,就说明参与比对的数据应该不是来自于同一总体(population),而是来自于具有差异的两个不同总体,换句话
  • 大碰撞假说大碰撞说(英语:Giant impact hypothesis),是一种解释月球形成原因及过程的假说,也可用于探讨金星及火星等类地行星的卫星生成。该假说认为在大约45亿年前(或太阳系形成后约2,000万
  • 印多尔印多尔(英语:Indore,印地语:इन्दौर,马拉地语:इंदूर)是印度中部中央邦和摩腊婆地区的商业中心,位于孟买东北方,地处印度中央高原,萨特布拉山脉南侧,2011年人口1,960,631人,为
  • 摩尔曼斯克摩尔曼斯克 (俄语:Мурманск),位于俄罗斯最西北部,是摩尔曼斯克州首府,离挪威及芬兰不远,人口295,374(2018年)。是北极圈内最大的城市。由于洋流的关系,所以港口终年不冻,所以
  • 维斯马维斯马(德语:Wismar),是德国北部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州的一个市镇。总面积41.69平方公里,总人口44057人,其中男性21541人,女性22516人(2011年12月31日),人口密度1 057人/平方公里。
  • 水通道蛋白水通道蛋白(Aquaporin),又名水孔蛋白,是一种位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内在膜蛋白),在细胞膜上组成“孔道”,可控制水在细胞的进出,就像是“细胞的泵”一样。水通道是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 环境保护署环境保护署可以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