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彪之(305年—377年),字叔虎,小字虎犊,琅邪临沂人。王彬之子,王导之堂侄。出身琅琊王氏,是东晋重要官员,官至尚书令,曾与谢安等人对抗桓温,并于桓温死后与谢安一同掌政。
王彪之初任著作郎、东海王文学。后为尚书郎和镇军将军司马晞的司马。多次升迁后至尚书左丞、司徒左长史、御史中丞、侍中、廷尉。王彪之任廷尉时,遇上永嘉太守谢毅于大赦后处死当地人周矫,于是被周矫堂兄向扬州州府告发。当时的扬州刺史殷浩于是收捕谢毅并送交廷尉,但王彪之则以谢毅无爵位,不是廷尉职责以内,不肯接受。后虽朝廷发出诏令命王彪之收处谢毅,但王彪之仍然据理力争,于是被当时人比作西汉廷尉张释之。后王彪之又建议皇帝郊祀不再大赦,以免助长平民趁每年郊祀皆会大赦的机会犯罪的行为。
王彪之后转吏部尚书,亦对当时辅政的司马昱任官人选作出意见。后又建议省却没有实职的官位,提高行政效律亦能好好考察官员表现。
永和七年(351年)十二月,征西大将军桓温屡请北伐而朝廷都不回应,于是在再次上表北伐后便领兵东下武昌。当时此举令众人震惊,更有人劝当时被司马昱任用以抗衡桓温的殷浩离职退避桓温。面对如此情形,王彪之却劝司马昱不要让殷浩引退令晋穆帝孤立;又劝殷浩静观其变,先由司马昱写信给桓温诚心劝告,令桓温退兵,否则才让朝廷下诏,最差时才拒兵抵抗,不能自乱阵脚。最终司马昱的信就成功解决了危机。
永和八年(352年),殷浩开始北伐,并诱结前秦雷弱儿等人杀死前秦君主苻健。雷弱儿等人假意答应并请兵迎接,而当时亦有关中混乱,苻眉奔关中的消息,令殷浩以为雷弱儿行动成功,于是于永和九年(353年)再度率兵北伐,进攻洛阳。当时王彪之就上疏司马昱,认为雷弱儿等必有诈,殷浩不应轻易进军。然而殷浩终因姚襄叛变而大败于对方。
王彪之及后转领军将军,迁太常,领崇德卫尉。升平元年(357年)十二月任尚书左仆射。次年,豫州刺史谢奕逝世,司马昱打算让桓温弟桓云接任,并询问王彪之意见。但王彪之则认为当时桓温已雄据东晋一半国土,若让桓云任豫州刺史,那重要外藩的兵权几乎都由一门掌握,并不适当。司马昱同意并改以谢万接任。
随后,王彪之改任镇军将军、会稽内史,加散骑常侍。王彪之在会稽共八年,令当地豪族有所收敛,更有三万多个先前离开会稽郡的人因而回到会稽定居。兴宁三年(365年),桓温移镇姑孰,声威震主,各郡都派了长史、司马、主簿等高级属官去向桓温表示敬意。然而王彪之认为向皇帝遣使和上贡都是派主簿,向桓温示好不可能像见皇帝般派主簿,最终竟然没有派人去。桓温于是借故免去王彪之会稽内史一职,王彪之后被降职为尚书。但当年十二月又升为尚书仆射。
太和六年(371年),桓温将要废黜晋废帝,此举令百官震惊战栗,但王彪之知道桓温不臣之心早已揭露,不可能以理说服他以阻止此事,于是反而协助桓温筹备废立的礼仪。又因当时朝臣都不知废立君主之详细事项,一手准备好事宜的王彪之就因而获得众官佩服。桓温废掉晋废帝后便立了司马昱为帝,即晋简文帝。随后便要废去时任太宰的武陵王司马晞,王彪之当时试图劝阻桓温但桓温心意已决,并不接纳。
次年,晋简文帝逝世,当时群臣都很疑惑,不敢让皇太子司马曜继位,更有人认为要等待桓温作出决定。王彪之严正地维护太子继位的正当性,终令众官议决迎皇太子继位,即晋孝武帝。太皇太后褚蒜子当时下令由桓温依周公居摄的先例代幼主执政,然而王彪之以桓温必当辞让而影响朝廷运作为理由不奉绍令,封还给太皇太后,此令最终亦没有实行。
宁康元年(373年),桓温患病,并表示想获授九锡。王彪之却与谢安联手拖延袁宏撰写赐九锡的诏文,终令文章在桓温于当年死时仍未完成,桓温亦因而未能获得九锡。
桓温死后两个月,王彪之升任尚书令,与谢安一同掌政。当时谢安亦称许其能力,说:“朝中大事,众人不能议决的,问王彪之就必能有个结果。”后王彪之以年老求退,于是转拜护军将军,加散骑常侍。后又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但未拜官就病重。太元二年十月壬寅(377年11月28日)逝世,享年七十三岁,追赠未拜的光禄大夫,谥号为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