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婆陨石坑

✍ dations ◷ 2025-08-09 10:43:58 #湿婆陨石坑
湿婆陨石坑(Shiva crater)是位于印度洋洋底的一个大型地质构造,位置在孟买之西。由古生物学家萨克·查特吉(Sankar Chatterjee)以印度教中的破坏与再造之神-湿婆命名。湿婆陨石坑形成的年代大约在6500万年前,与世上其他数个大型撞击坑大致同期,可能与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有关。该构造长约600公里,宽约400公里,撞击坑的外观因板块运动而已不完整。距撞击坑的规模来推断,造成撞击坑的小行星或彗星直径可能达40公里。在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发生时,印度大陆的位置约在印度洋上的留尼汪热点(英语:Réunion hotspot),大量高热的岩浆从地幔涌出,大片的玄武岩熔岩流覆盖陆地,形成后来的德干高原。因此,邻近的湿婆陨石坑构造也有可能并非是星体撞击的产物,而是超大规模火山活动的遗迹。 湿婆陨石坑的肇因仍在争论中。若造成湿婆坑确实是陨石撞击遗迹,则尚有多重撞击假说的疑虑待厘清。与已知的陨石坑不同,湿婆陨石坑的外型呈泪滴状,长约600公里,宽约400公里,盆地边缘成锐利的凹陷,与一般陨石坑的碗状亦有所差异。Chatterjee认为这种特殊的结构可能是低角度撞击,加上地层中的断层陷落而造成的。 也有其他的学者认为撞击会使大量地壳物质飞出大气层,这些石块碎屑产生的二次撞击也可能完全破坏撞击坑原本的形状。与其他规模同样大的撞击坑类似,湿婆陨石坑周围有多重的环状构造,中心有丘状隆起,高度甚至超过珠穆朗玛峰的海拔。撞击坑的年代与德干高原的喷发年代相近,但撞击坑的岩石采样中含有大量铱、碱基的溶化岩石、冲击石英与嵌有铱金属的铁质氧化物,这种岩石说明了撞击事件可能就是发生湿婆陨石坑的起源。此外,K-T界线高量含铱的沉积物在印度大陆的厚度高达1米,如此厚的沉积表示在白垩纪与第三纪期间曾有大规模撞击事件在印度大陆附近发生。湿婆陨石坑,与其他数个陨石坑,如希克苏鲁伯等的发现,因各撞击坑的年代十分接近,进而衍生出多重撞击的假说。在白垩纪与第三纪的边界,可能陆续发生了多起陨石撞击的事件,这一连串的撞击事件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各种生物在短期内瞬间灭绝。大部分的研究都认为希克苏鲁伯的撞击是K-T灭绝的主因,但也有人认为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还稍早于K-T灭绝,其后的湿婆陨石坑才是大灭绝的关键。尽管Chatterjee认为湿婆陨石坑与其他撞击坑同属一个多重撞击事件,并为K-T灭绝的主因,其他科学家对于多重撞击、多重撞击造成大灭绝,甚至湿婆陨石坑本身是撞击坑的说法,都还持有疑虑。例如,在近期的《自然》期刊中便有文章认为在英国外海的银坑陨石坑实质上是地层的陷落构造而非撞击坑 。坐标:18°40′N 70°14′E / 18.667°N 70.233°E / 18.667; 70.233

相关

  • 叶绿体叶绿体(英语:chloroplast)是绿色植物和藻类等真核自养生物细胞中专业化亚单元的细胞器。其主要作用是进行光合作用,其中含有的光合色素叶绿素从太阳光捕获能量,并将其存储在能量
  • 羊膜羊膜是羊膜动物(包括爬行动物,鸟类 和哺乳动物)的胚胎所具有的一种结构。其本质是一层封闭的生物膜,其内包裹着的空间称为羊膜囊,内含的液体称为羊水。羊膜的主要作用是保护胚胎
  • 恐高症惧高症,又称恐高症和畏高症,是恐惧症的一种,指对身处一定程度以上的高度感到恐惧,症状为在高处时陷入恐慌,呼吸加速手足无措无法对周遭事物做正常反应而呆在高处下不来,除了视觉造
  • 抗剪强度剪切强度(Shear strength)是工程学名词,是一个描述物质对抗剪切力强度的专有名词,也就是物质在承受剪切力时会出现降伏或是结构失效(英语:structural failure)时的剪切力强度。剪切
  • 火药武器火药,又名黑火药,是一种早期的炸药,直到17世纪中叶都是唯一的化学爆炸物。火药一般由硫磺、木炭和硝石(硝酸钾)混合而成,其木炭是作为燃料,而硫磺和硝石作为氧化剂。由于火药的燃烧
  • 长春花长春花(学名:Catharanthus roseus),别名日日春、日日草、日日新、三万花(广西、广东)、四时春、时钟花、雁来红(广东)、五瓣梅、王瓣梅、五合梅(潮汕),是夹竹桃科长春花属植物。多年生
  • 埃尔温·内尔厄温·内尔(德语:Erwin Neher,1944年3月20日-),德国生物物理学家。1991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内尔出生在巴伐利亚的莱希河畔兰茨贝格,1963年至1966年其间于慕尼黑工业大学学
  • 合成酶连接酶(英语:Ligase,或称连结酶和结合酶)是一种催化两种大型分子以一种新的化学键结合一起的酶,一般会涉及水解其中一个分子的团。一般连结酶催化以下的反应:或有时是:其中小阶的字
  • span class=nowrapVClsub4/sub/span四氯化钒(化学式:VCl4)是钒(IV)的氯化物,为亮红色液体,可用于制备其他很多钒化合物,包括氯化二茂钒。它与许多配体形成加合物,如与四氢呋喃反应生成VCl4(THF)2。四氯化钒呈顺磁性,它
  • 瓶梗瓶梗(/ˈfaɪəlaɪd/;FY-ə-lyde;希腊语:phialis,英语:phialide)最早由Hanlin(1976)研究棒曲霉(学名:Aspergillus clavatus)时所发现。是高等真菌无性生殖的构造。为一种真菌分生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