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时期:
现代:
骠国(缅甸语:ပျူ မြို့ပြ နိုင်ငံများ)是7至9世纪缅甸骠人(pyū)所建立的城邦国家。
骠国留于今日缅甸的罕林(英语:Hanlin, Burma)(ဟန်လင်း,Hañlìñ)、毗湿奴城(英语:Beikthano)(ဗိဿနိုး,Bí Thá Noù)和室利差呾罗(英语:Sri Ksetra Kingdom)的遗迹已被列为世界遗产,其他城市在未来可供该世界遗产的扩展。
骠国并非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骠人在上缅甸建立的一系列城邦的统称。这些城邦中,罕林(英语:Hanlin, Burma)建立于1世纪时期,曾一度是最强大城邦。直到大约7世纪至8世纪的时候,其地位才被室利差呾罗(英语:Sri Ksetra Kingdom)取代。室利差呾罗遗址位于今日缅甸卑谬县境内,这个城邦的规模是罕林的两倍,为骠国最大且最具影响力的中心。
魏晋时期的《西南异方志》、《南中八郡志》等书首均载骠国之名,有“位于永昌西南三千里,君臣父子,长幼有序”的记载。另有剽、僄、缥、漂越等异译。《大唐西域记》也对骠人城邦室利差呾罗王国(英语:Sri Ksetra Kingdom)有所记载。另外,《新唐书》中还有朱波、突罗朱、徒里掘等异称。
8世纪时,骠国疆土北至南诏(今云南德宏和缅甸交界地带),东至陆真腊(今泰国、老挝、柬埔寨接壤地带),西至东天竺(今印度阿萨姆邦等地),拥有整个伊洛瓦底江流域,共计9个城镇、18个属国、298个部落。唐大和六年(832年),骠国败于南诏,自此衰落,而被缅族建立的蒲甘王国取代,其属国部落民族也逐渐退入山区,被缅人边缘化。
骠国根据印度的文字创制了自己的文字——骠文,是藏缅语族诸族中第二个有自己文字的民族,略早于藏文。
唐贾耽《皇华四达记》和樊绰《蛮书》中有很多条中国与骠国交通通道的详细记载,说明时双方往来已经很密切。骠国以佛教音乐著称。唐贞元十年(794年)南诏向唐朝称臣,骠国国王雍羌也想臣服于唐,曾几度遣使来中国献佛乐,并进贡了大量“骠乐器”。这些乐器用周制“八音”无法区分。唐贞元十七年(801年),骠国国王遣其子舒难陀(Shwenadaw)率乐队和舞蹈家来到长安表演。唐德宗授其父王以太常卿、舒难陀以太仆卿之号。唐朝诗人白居易专作《骠国乐》以记述这件事情,《新唐书·骠国传》中对其歌舞有详细记载。
室利差呾罗遗迹
包包枝佛塔
帕耶摩佛塔
摩耶佛塔碑文(英语:Myazedi inscription)中的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