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国徽

✍ dations ◷ 2025-09-11 18:55:03 #葡萄牙国徽

葡萄牙国徽(葡萄牙语:Brasão de armas de Portugal),为盾徽,中间白盾绘有五个呈十字状排列的小蓝盾,蓝盾绘有五个呈X形十字分布的白色圆点。外面红框绘有七座金色城堡。置于浑天仪上,再以用红绿两色绶带束起的橄榄枝装饰。此徽颁布于葡萄牙第一共和国成立后的1911年6月30日,由画家科伦巴诺·博达洛·平尼艾罗(葡萄牙语:Columbano Bordalo Pinheiro)为配合国旗设计而作。

代表葡萄牙的徽章在大概在1000年前已经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勃艮第的亨利(葡萄牙开国君主亚丰素·殷理基的父亲)之银盾蓝色十字。经过多个世纪的改朝换代,葡萄牙国徽的图案内容也有所增减。

1910年10月5日革命后,成立葡萄牙第一共和国,国徽则在翌年6月30日开始使用。

葡萄牙国徽中的盾牌设计有多种解释,有说法认为与耶稣受难时的五伤(英语:Holy Wounds)有关,还有认为代表亚丰素·殷理基在奥里基战役中击毙的五位摩尔人首领。上面的圆点被认为象征加略人犹大出卖耶稣的三十银币,或者象征着王权,代表发行货币的权力。常见的观点认为这是出自亚丰素·殷理基在战争中使用的盾牌的纹章设计,可能是在白底之上用大头钉固定的两道蓝色皮带,后来经过长年累月战争的洗礼,皮带被磨损成仅在钉钉处留有五处残留,由此改成了五个小盾牌。

各小盾牌内的圆点起初没有固定数目,后来若昂二世在位时把左右两个小盾改为直立式,并把圆点的数量定为5个。

若昂一世成为葡萄牙国王时,作为阿维什骑士团的首领,将绿色阿维什十字加在盾徽上,后来被若昂二世移除。

当亚丰素三世夺取其兄桑乔二世的王位时,由于他是亚丰素二世的次子,他在其中添加红框和里面的城堡,成为国王之后没有恢复先前的盾徽。有多种观点解释这一变化,大多数观点认为这代表代表在收复失地运动中从摩尔人夺取的城池,近年流行的观点认为亚丰素三世不是王室之首,因此添加额外的元素代表自己的地位,城堡可能源于母亲卡斯蒂利亚的乌拉卡(葡萄牙语:Urraca de Castela, rainha de Portugal)的盾徽。

尽管初时城堡的数量由8至12座不等,而亚丰素四世曾经定为12座,但后来若昂二世最终把数量定为现时的7座。与西班牙式的城堡不一样的是,西班牙式城堡的城门绘上的是蓝色(保持开放);葡萄牙式城堡的城门绘上的是金色闩门(没有开放)。

浑天仪自15世纪起成为代表葡萄牙的其中一个元素,在许多葡萄牙的殖民地旗帜上(特别是巴西)也可轻易找到。它在航海的重要用途(辨认方向和测量距离)意味着地理大发现时代对葡萄牙以及其众多殖民地(即使在共和后也是如此)的重要性。

相对王室的冠冕,虽然浑天仪被认为“共和”的象征,不过其实早在葡萄牙-巴西-阿尔加维联合王国时期经已在国徽上出现。这是由于巴西也是联合王国的一部分的关系。

1095?—1139?(推定)

1139?-1247(第一个历史学上确认的盾徽)

1248—1385

1385—1481

1481–今

联合王国时期

布拉干萨王朝

共和后

相关

  • 古元古代古元古代(英语:Paleoproterozoic,符号PP)是地质时代中的一个代,开始于同位素年龄25亿年前(Ma),结束于16亿年前(Ma)。而古元古代期间蓝藻、细菌非常繁盛。古元古代属于前寒武纪元古宙,上
  • 伊斯兰共和国伊斯兰共和国(波斯语:جمهوری اسلامی‎,阿拉伯语:جمهورية إسلامية‎,乌尔都语:اسلامی جمہوریہ‎‎),亦称回教共和国,是实行共和制的伊斯兰国
  • 合弓类动物合弓纲(Synapsida)意为“固定的颧弓”,也被称成兽形纲(Theropsida),是羊膜动物的一纲,包含羊膜动物中所有与哺乳类关系较近的物种。合弓纲是羊膜动物的两个主要演化支之一,另一个演
  • 白肉白肉是营养学名词。狭义指家禽的肉,特别是鸡胸;之所以叫白肉,是因为鸡肉是白色的。这个概念在广义上还能扩展到红肉之外的肉类,即非哺乳动物所生出的肉都可以叫白肉。白肉大致可
  • 野马队野马队 (被冠名赞助为Plus500野马,原称为ACT野马)是一支参赛于超级橄榄球联赛的澳洲职业橄榄球队。球队位于澳洲首都领地堪培拉,以居住在首都腹地的野马命名。
  • 乌尔比安乌尔比安(拉丁语:Gnaeus Domitius Ulpianus),罗马法学家和帝国官员。乌尔比安本人以其对前人学说的归纳与整理而闻名,其代表著作包括《告示注解》(Ad edictum)83卷、《市民法注解》
  • 亨利·皮雷纳亨利·皮雷纳(Henri Pirenne,1862年12月23日-1935年10月24日)比利时历史学家。曾用法语写作了多卷本的比利时历史,因此成为比利时的民族英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反对德国的
  • 印度航空855号班机空难印度航空855号班机空难是1978年1月1日发生在印度孟买的一次空难事故。当天晚间,一架波音747-237B在从孟买国际机场起飞后于距离班德拉海岸3千米(1.9英里)处失控坠海,机上213人无
  • 须文蔚须文蔚(1966年-),台北市人,数位文学理论家、网络作家、文学评论、文化评论者,主要创作文类为现代诗与报导文学。学术专长涵盖文学传播、传播法律、现代诗等,曾任文学刊物主编、总编辑、编辑顾问、公共电视文化事业基金会董事、国立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特聘教授暨系主任、花莲县数位机会中心主任、《新闻学研究》副主编。现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教授、全球华文写作中心主任。须文蔚毕业于台北市立民族国民中学、台北县私立辞修高级中学、东吴大学法律系比较法学组。在郑瑞城教授指导下完成学位论文,取得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
  • 避税港避税港(英语:tax haven),有时也习惯性误称为避税天堂,指针对特定实体或税种的税率很低甚至完全免征税款的国家或地区。避税港可能只有个别税种较低,或者仅适用于特定分类的个人或商业机构。个人要受益于避税港的其中一个方法,就是迁徙到该地区,使法律上只需缴交税项给免税港政府。另外,个人或商业机构也可以在避税港,成立附属机构或独立的法律实体(即公司或普通法法制里的基金),资产移动到新公司后便可在套现获利,从而缴交较低或者免除税款。不过,利用这种方法到底算是避税还是逃税,难以一概而论。这视乎相关国家或地区、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