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理论

✍ dations ◷ 2025-11-09 13:55:44 #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Labeling Theory)是一个犯罪学理论,理论分支属于“犯罪社会学”。标签理论被用于说明部分人如何走上越来越严重的犯罪之路。澳洲的犯罪学家约翰·布莱特怀特是标签理论的当代代表人物,并由其中发展出明耻整合理论。标签理论认为,人终其一生都会不断发生大大小小的偏差行为,这是正常的现象,标签理论称之为“原始偏差行为(Primary Deviance,或称初级偏差行为)”。虽然如此,人却不一定会就此走上犯罪生涯,大多仍然能够保有良好的行为分寸。不过一旦原始偏差行为被施以某种社会控制(尤其是正式的社会制裁,例如刑罚),行为人立刻就得到旁人施加的社会减等标签(social degrading label)。行为人被贴上社会减等标签后,遭遇到社会所施加的强大压力(例如旁人开始会以标签描述的内容检视及解释行为人过去的所作所为,称为“追溯既往的阅读”),终于使行为人本身也开始发生自我概念的认同转变,而改变行为,使自己的行为更符合标签的描述(称为“自我预言的实现”或“邪恶的戏剧化”)。因此继续犯下“衍生偏差行为(Secondary Deviance,或称次级偏差行为)”,成为一个严重的犯罪者。虽然遭遇许多批评,标签理论在各国的刑事政策上(尤其是少年犯罪的部分)仍然发挥了一定的影响力。为了避免行为人因经验不足,一时失足而得到社会减等的标签,各国对于从未受过刑罚制裁的人,多考虑采用转向处遇,使行为人尽快离开司法程序,改以其他方式矫治。

相关

  • 氧化锌氧化锌是锌的氧化物,难溶于水,可溶于酸和强碱。它是白色固体,故又称锌白。它能通过燃烧锌或焙烧闪锌矿(硫化锌)取得。在自然中,氧化锌是矿物红锌矿的主要成分。人造氧化锌有两种制
  • 彼得·米切尔彼得·丹尼斯·米切尔(英语:Peter Dennis Mitchell,皇家学会会员(FRS),1920年9月29日-1992年4月10日),英国生物化学家,1978年因为化学渗透理论建立了公式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01年:范
  • 氨基葡萄糖氨基葡萄糖(C6H13NO5)又称葡萄糖胺、葡糖胺或氨基葡糖,是葡萄糖的一个羟基被氨基取代后的化合物。氨基葡萄糖是蛋白质或脂类糖基化反应中的重要前体。氨基葡萄糖衍生物N-乙酰氨
  • 异叶足纲透色门(Percolozoa)是古虫界的一门,包括许多可以在变形虫、鞭毛虫、囊状形态之间切换的物种。
  • 化学机制化学中,反应机理用来描述某一化学变化所经由的全部基元反应。虽然整个化学变化所发生的物质转变可能很明显,但为了探明这一过程的反应机理,常常需要实验来验证。机理详细描述了
  • 氮化硫聚氮化硫,化学式(SN)x,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纯单晶体无机聚合物,由硫、氮原子相间的链构成。它的一些共振式如下:聚氮化硫具有高度的各向异性和金属性。在平行于S—N链的方向上,导电
  • 周成王周成王(约前1055年-前1020年),姬姓,名诵,西周第二代天子。成王继位时年幼,由周公旦摄政,引起管叔和蔡叔不满,联合武庚发动叛乱,周公旦出兵平定三监之乱。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雒邑、大封
  • 外肽酶外肽酶,也叫肽链端解酶,或端解酶,是蛋白水解酶一类,可催化多肽链末端肽键水解,游离末端氨基酸。根据其所剪切肽链末端为氨基端或羧基端又可分为氨基肽酶和羧基肽酶。此外,还包括催
  • 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梵语:शाक्यमुनि,Śākyamuni,意为《释迦族之圣者”》),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公元前623/563/480年—公元前543/483/400年,巴利语:Siddhāttha Gotama;梵语:सिद्धा
  • 剩磁剩磁(Remanence)符号为Br,是指磁体经磁化至饱和以后,撤去外磁场,在原来外磁场方向上仍能保持一定的磁化强度。剩磁的极限值为饱和磁化强度。永磁材料的剩磁主要受材料中各个晶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