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

✍ dations ◷ 2025-08-24 07:33:29 #一天里的时刻,时间

下午是指中午(或午餐时间)至傍晚(或下午5时)期间的时间段。从字面上来看,它是指中午过后的一段时间。

在一般定义上,下午是指中午至傍晚的时间段。若采用此一定义,一般只会在结束时间的具体定义上变动:中午为12:00,不过下午及傍晚皆没一个很确切的定义。尽管傍晚所指的时间段没有客观的共识,但社会一般认为它始于5p.m.、6p.m.,或日落前的一段时间,即曙暮光出现的期间(由于日落和曙暮光出现的时间可因季节、纬度、时区等变数而出现变化,故定义可能有所冲突)。

在12至14世纪间字意出现变化以前,旧英语的中午是指现在人们所指的3p.m.。这一变化出现的潜在原因包括当时人们祈祷和进食的时间跟之后的人不同,因此他们对中午的定义也有不同,连带下午所指的时段也比现在更短。

已有证据显示,英语的下午“afternoon”在1300年左右出现,它可分为“after”和“noon”两部分;中古英语除了继续使用“afternoon”外,亦出现了同义词“aftermete”。在15-16世纪,标准短语为“at afternoon”,但之后慢慢转变成“in the afternoon”。

在下午期间,太阳的位置会从高峰中慢慢下降——从天空的中心范围移至距离中心较远的西方。到了下午稍后时间,太阳光会变得特别明亮和刺眼,这是因为它与地面之间的角度变得较低。大多工业化地区的标准工时为9a.m.至5p.m.(或6p.m.),亦即从早上工作至下午稍后时间或傍晚,故此上班时间有一部分为下午。

对于昼行性动物而言,早上会出现下降的血中皮质醇水平一般会于下午期间变得稳定,这种激素能增加血糖水平、促进代谢、在应付压力中亦扮演重要角色。在下午,皮质醇水平跟相关的环境变化(与睡眠或日光无关)有较高的反应性。因此,研究者认为这段时间最适合研究压力与激素的水平。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一般又以中午及下午早段为最高,因为期间太阳与地面之间的角度较高。玉米的全球大量种植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产生了细微而又无害的影响,因为它们会在上述时间内进行光合作用,处理大量的二氧化碳,并在下午稍后时间和傍晚时分维持着较低的光合作用速率。

对于人类而言,体温通常在下午中段至晚段升至一天内最高水平。但午餐后再接受身体机能测试的运动员的体温跟之前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意义。一般建议工业化农场的所有者以坐西向东(或相反)的建筑物来安置他们的牲畜,因为这一方位通常意味着东西两侧的墙壁更厚,更能适应下午稍后时间太阳与地面的锐角及猛烈的眩光。当动物觉得太热时,他们有较大机会变得好战,繁殖能力亦会降低。

下午与人类认知表现和生产效率的下降有关,当中表现又以下午早段为最差。上述现象的其中一个表现就是车祸于下午早段最为常见。一项于1987年至1991年间在瑞典进行的研究显示,车祸于下午5时左右发生得最多:约1600宗发生在下午5时,相比之下于下午4时及6时发生的分别各有约1000宗。这种趋势的出现原因可能在于下午繁忙时间的流量变化,但与早上的繁忙时间相比,其升幅明显较大。在芬兰,最常出现农业意外的时段为下午,当中又以九月的星期一下午出现意外的次数为多。

一位心理学教授以其学生作研究昼夜节律的对象,结果发现于早上考试者的成绩较于下午考试者为佳。成绩最差的则是于傍晚考试的。不过该些差异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1997年出现了四项测试受试者于不同时段区分道路交通标志的反应时间的研究,结果发现与上午9时至中午12时组相比,下午3时至6时组的反应时间较长。四项研究皆出现这个趋势。但一位英国研究者在统计过300000份A-level试卷后,没发现考试成绩有上下午之差。

人类的生产效率一般会在下午期间减少。与早上相比,发电厂于下午的电力生产量明显下降,两者之间于星期六出现最大差异,最小差异则出现在星期一。一项1950年代的研究以两名女工为研究对象,研究为期六个月,结果发现她们的生产效率会于下午下降了13%,并发现下班前的1小时最没生产效率。它的总结指该些差异主要来自休息及非生产性活动所耗费的时间。另一项较大型的研究发现,人们的生产效率会于下午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

但昼夜节律并非人人相同。一项在意大利及西班牙进行的研究先让学生填写调查表,然后按结果把他们排在清晨型-夜晚型量表上。最终结果接近正态分布。一天内不同时间的警觉性与问卷中的分数有显著的相关性。所有类型的测试对象(清晨型、中间型、夜晚型)皆于下午2点到晚上8点拥有较高的警觉性,但在此时段之外,他们的警觉性与他们的分数相对应。


相关

  • 潜在语义学潜在语义分析(Latent Semantic Analysis),是语义学的一个新的分支。传统的语义学通常研究字、词的含义以及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如同义,近义,反义等等。潜在语义分析探讨的是隐藏在字
  • 内共生体共生体学说(英语:Symbiogenesis),又称内共生学说(英语:endosymbiotic theory),是关于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一些自主细胞器ㄧ线粒体和叶绿体起源的学说。根据这个学说,它们起源于共生于真
  • 大白鲨大白鲨(学名:Carcharodon carcharias, 英语:Great white shark)又名噬人鲨、白鲛、食人鲛,为最大型的掠食性鲨鱼。最早出现于中新世,是唯一现存的噬人鲨属(Carcharodon)的成员,出没于
  • 古埃及历史年表本页提供古埃及历史年表,值得注意的是古埃及年代由于资料残缺和年代的久远,多数存在争议,学术界没有统一的意见,新王国时期的差异可能在十年范围以内,到古王国时期则可达几百年。
  • 地堑地堑(英语:graben)在地质学上是一沉陷的地块、两旁有平行断层接壤。地壳产生断裂变位时,地层沿着断层线断裂后,相对向下陷落的部分,成为地堑。
  • 四大自由 (油画)四大自由是由美国艺术家诺曼·洛克威尔于1943年创作的4副系列油画。油画名称分别是《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每幅作品大小约
  • 艾莉丝·希柏德艾莉丝·希柏德(Alice Sebold,1963年9月6日-)生于威斯康星州,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希伯德至今出版了3本著作,其中在2002年出版的小说《苏西的世界》()得到相当良好的社会评价,使她跻
  • 阿维达斯·诺维科瓦斯阿维达斯·诺维科瓦斯(立陶宛语:Arvydas Novikovas;1990年12月18日-)是一位立陶宛足球运动员。在场上的位置是侧锋。他现在效力于德国足球乙级联赛球队厄尔士山脉奥厄足球俱乐部
  • 伊斯坦布尔地铁2号线伊斯坦布尔地铁2号线(土耳其语:M2),正式名称为M2耶尼卡普-哈西奥斯曼地铁线,是一条全长23.5公里,共16个车站,属于伊斯坦布尔地铁的地铁路线。此线以浅绿线标示。 2号线来往萨勒耶尔(
  • 约翰·康拉兹约翰·康拉兹(英语:John Konrads,1942年5月21日-),原名亚尼斯·康拉兹(拉脱维亚语:Jānis Konrads),澳大利亚前游泳运动员,擅长自由泳,活跃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他在1960年夏季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