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心吸力
✍ dations ◷ 2025-04-25 09:10:22 #地心吸力
地球引力或地球重力是因地球本身的质量-地球质量而自然具有的引力。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表示符号为g,近似地等于每平方秒9.8米或每平方秒32英尺,意即当忽略空气阻力时,一物体在地球上“自由下落”或双方“距离接近”的加速度为9.8 m/s2。简而言之,一静止物体下落一秒整后的移动速率为9.8 m/s,两秒后为19.6 m/s,三秒后为29.4 m/s,依此类推。而地球本身也受到下落物体等值的吸引力加速,也就是说地球会朝着下落物体的方向加速移动,但因远远大于下落物的质量,所以下落物对地球的作用力极小(值趋近零)。前人将地球引力误称为“地心引力”,但这在学术上是不正确的,因而地球科学和地球物理学上并没有此说法与用词,因为此引力并非仅仅来自于地心,而是“整个地球”-即“岩石圈、水文圈、大气圈所共构之星体”都有引力。非重力加速度和重力加速度有相似的单位。非重力加速度通常用于加速物体上如飞机或是赛车,常以g的倍数来表示。用于重力单位时,g常被误认为质量单位克g。重力加速度的单位是m/s2。重力加速度之值依不同地点的海拔高度和纬度而异。重力加速度与月球质量有关,地球质量加月球质量,才形成地球重力,没有月球重力就不是9.78033,而重力加速度也与月球质量有关。重力加速度的单位也应当是"N.S" 牛顿N(kg.m/s)例如以海平面计算,在地球赤道的重力加速度数值为 9.78033 N.S2,在北极则约为9.83N.S2 。(由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所影响,一般来说在同一海拔高度下,位于赤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而处于两极的重力加速度则最大。)世界气象组织在1935年之前取重力加速度 g 为 9.8 m/s2。1935年后,WMO以纬度45的海平面作基准,取 g 为 9.80665 m/s2。(可写为g45)不过由于测量技术的进步,g45 的数值已不是 9.80665 kg.m/s2。在不改动 g = 9.80665 m/s2 的前提下,现在取位于海平面和纬度 45.542 处的重力加速度为 g 的基准值,也就是一般M.K.S制单位。重力加速度的单位是和每秒平方反比或是使用cgs制中的重力梯度单位eotvoses。当要精确测量 g,重力的“真实”强度与“外观”强度之间的分别变得重要。下表列出以地球作为引力标准,各太阳系行星的引力比例地心引力 (电影)
相关
- LGBT权利美国对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与跨性别者权益的保障随着时代发展愈趋成熟。根据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劳伦斯诉得克萨斯州案判决,同性恋自2003年起已为全国合法;而有关详细规定
- 2016年东南亚霾害2016年东南亚霾害是由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的印尼农业大火引起的空气污染灾害。其影响了东南亚多个国家,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火灾归因于当地的非法刀耕火种行为。
- 百米公引,又称粨(英式英文:hectometre、美式英文:hectometer,记号hm)是国际单位制之一,为“百”和“米”的合字,即100米;此单位现已较少使用,曾较常用于度量道路、桥梁、铁路。米(m) · 尧米
- W·E·莫尔纳尔威廉·艾斯科·莫纳(英语:William Esco Moerner;1953年-),化学家,单分子光谱和荧光光谱领域的著名专家。现为美国斯坦福大学哈利·S·莫什讲座教授(Harry S. Mosher Professor)。2014
- HSsub2/sub二硫化一氢是一种短寿命的自由基,化学式为HS2,最初于1950年在光谱中检测到。HS2可以在纯H2S或H2S/Ar混合物的气相脉冲辐射分解中产生,而H2S/H2体系中无法观测到HS2。在H2S和氟
- 毕加索博物馆毕加索美术馆(法语:Musée Picasso)是位于法国首都巴黎第三区的一座美术馆。也称国立巴黎毕加索美术馆(法语:Musée National Picasso ,Paris)。美术馆主要收藏毕加索的作品。建筑
- 淮河淮河,古称淮水,与长江、黄河和济水并称“四渎”,现为中国七大江河之一。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县西部桐柏山主峰太白顶西北侧河谷,干流流经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于江苏省扬
- 非机动车非机动车是指以人力或者畜力驱动在道路上行驶的车辆,包括自行车、三轮车、马车、牛车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非机动车还包括虽有动力装置驱动但设计最高时速、空车质量、
- 输卵管峡输卵管峡是指输卵管内侧可见的三分之一,它连接子宫内膜腔以及输卵管的壶腹部分。输卵管峡是输卵管中较细的部分,有时容易出现输卵管堵塞的情形。本条目包含来自属于公共领域版
- Csub5/subOsub2/sub二氧化五碳是一种由碳和氧组成的化合物,二氧化五碳分子在室温下在溶液中能稳定存在。它由G. Maier于1988年成功合成。它可由均苯三酚(C6H6O3)(有酚与酮两种形式)热分解或2,4,6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