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敏素

✍ dations ◷ 2025-07-18 11:19:43 #光敏素
结构 / ECOD光敏素(英语:phytochrome)是植物体内的一种色素,成分为蛋白质,分为钝化型(proteinred, Pr)和活化型(proteinfar-red, Pfr)两种型态,分别吸收红光和远红光而互相转换。植物主要透过光敏素接收外界光的信号来调节本身的生长、发育和开花。光敏素对植物生长的所有阶段都很重要。由于种子储存的养分十分有限,小型种子的情况更是如此(如莴苣的种子),这使得种子必须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发芽,来提高生存的机会,它们可以借由休眠数年,但当光照条件改善时,例如遮蔽树木死亡或倒下,就会启动发芽机制。:1013光敏素就是上述实验中使红光和远红光产生相反效应的光受体,其结构由一个蛋白质以及非蛋白质部分共价键结而成为“色基”,为分子中负责吸收光的部位。目前也借由研究拟南芥,确认5种蛋白质部分有些微不同的光敏素。:1013光敏素的色基有钝化型Pr和活化型Pfr两种型态,分别吸收红光和远红光而在两种异构形式间互相转换,且具有可逆性。如果在黑暗中大部分的光敏素就会以Pr的型态存在,照射日光之后Pr转换成Pfr,Pfr型态的光敏素能激发许多植物对光的发育反应,是植物侦测阳光的方法之一。:1013钝化型Pr和活化型Pfr两种型态之间的转换是一种动态平衡,例如遮荫回避效应,如果某颗树木在森林中,其他树木遮蔽了太阳光,这时候红外光仍会穿透而来,而大部分的红光会被上层树木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体吸收掉,而光敏素便会吸收较多的红外光而大部分转化成为Pr型,进而刺激树木分配更多的养分来进行垂直生长,而树木自身较高的时候,则会产生相反的情形,偏向Pfr型来抑制垂直生长。:1014科学家已经利用拟南芥来确定植物会利用光敏素,来侦测日夜的变迁和长短,来产生规律的生理时钟以及区分季节的变迁。植物区分季节的实验,最早在1920年加纳与欧拉德,他们利用一种烟草的突变种,巨大马里兰,其不会在夏季开花,他们改变温度、湿度、营养盐来尝试使其提前开花,最后发现在不透光的盒子中,将光照时间控制在14个小时以内,才会开花,他们认为夏季的日照时间太长了,所以抑制它开花,称其为短日照植物。另外像是菠菜是长日照植物,番茄是中日照植物。:1015而在1940年左右,科学家用牛蒡做实验,发现影响光敏素来产生光周期的主要因素是夜晚长度,而不是白天长度,牛蒡是一种短日照植物,日照时间短于16小时(夜晚时间多于8小时)才会开花,实验指出日照时间被短暂黑暗打断,不会影响开花,但黑暗被仅仅1分钟的光亮打断,其就不会开花,意味着其至少需要8小时的连续黑暗才会开花,所以短日照植物其实是“长夜植物”,而菠菜其实是短夜植物,但短日照植物等名词因使用习惯仍见于许多文献中。:1015我们使用临界夜长来决定其为短夜植物还是长夜植物,而不是绝对夜长,植物需要短于最大黑暗时数才会开花,为短夜植物,需要长于最小黑暗时数才会开花,为长夜植物。植物的临界夜长随物种而不同。:1015打断黑暗期最有效的光是红光,而在黑暗期中用日光(或红光)打断后,立刻用远红光照射,则黑暗期则视为没有被打断,这证明了光敏素对钝化型Pr和活化型Pfr两种型态之间转变的可逆性。:1015在从1940年晚期到1960年早期期间,美国农业部的科学家Sterling Hendricks和Harry Borthwick首次对此进行实验,他们用不同波长的光照射吸过水的莴苣种子,来得到光对种子发芽的作用光谱。利用借来的和战争多余的部件建造摄谱仪,他们发现红光是非常有效的促进发芽或触发开花响应。在短暂照射之后,放置其于黑暗中约两天,之后观察不同波长光处理下发芽种子所占的比率,发现波长660奈米的红光对发芽率的提升效果最强,而730奈米远红光(接近人类可见光边缘)反而会抑制发芽率,之后的实验中,发现种子发芽率是由最后瞬间的光波长来决定其作用的。:1013在1959年使用分光光度计,光敏素色素被生物物理学家沃伦·巴特勒(英语:Warren Butler)和生化学家哈罗德·席格曼(英语:Harold Siegelman)所确定。巴特勒还负责命名“光敏素”。

相关

  • 吞噬吞噬作用(英语:phagocytosis,来自古希腊语φαγεῖν)亦称吞食、噬菌作用,是吞噬细胞和原生动物通过细胞膜从周围环境摄取固体颗粒,并在其内部形成吞噬体的过程。吞噬作用是细胞
  • 相对主义相对主义是一种主张没有绝对,只有相对的理论类型。其共同的主题是:经验、思想、价值,甚至是实在之中的一些主要方面总是相对于其他东西而成立的,但原因却不清楚。例如,正当理由、
  • 沙门氏菌S. bongori 肠道沙门氏菌S. enterica沙门氏菌(学名:Salmonella)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大属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为美国病理学家沙门(Daniel Elmer Salmon)最早发现。沙门氏菌目前已经
  • 汉越音陶文 ‧ 甲骨文 ‧ 金文 ‧ 古文 ‧ 石鼓文籀文 ‧ 鸟虫书 ‧ 篆书(大篆 ‧  小篆)隶书 ‧ 楷书 ‧ 行书 ‧ 草书漆书 ‧  书法 ‧ 飞白书笔画 ‧ 
  • 昆提良马库斯·法比尤斯·昆提利安(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约公元35-100年)是一位罗马帝国西班牙行省的雄辩家、修辞家、教育家、拉丁语教师、作家。69至88年教授修辞学,成为罗
  • 内含子内含子(英语:Intron)是一个基因中非编码DNA片段,它分开相邻的外显子。更精确的定义是:内含子是阻断基因线性表达的序列。DNA上的内含子会被转录到前体RNA中,但RNA上的内含子会在RN
  • 哥伦比亚号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STS Columbia OV-102)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所属的航天飞机之一。哥伦比亚号是美国的航天飞机机队中第一架正式服役的,它在1981年4月12日首次执行代号ST
  • 袋熊袋熊,即袋熊科(英语:Wombat,学名:Vombatidae),是澳洲的有袋类动物。它们的脚短及肌肉发达,身长约有1米,尾巴亦很短。它们生活于澳洲东南部及塔斯马尼亚州的森林、山地及石楠地。袋熊
  • 沃伦·坎达儿·路易斯沃伦·肯德尔·路易斯(英语:Warren Kendall Lewis;1882年8月21日-1975年3月9日)是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名教授,被誉为现代化学工程学之父。他合著了一本较早期的化工教科书,内容介绍了
  • PP2蛋白磷酸酶2(英语:Protein phosphatase 2,简称PP2或PP2A)是由PPP2CA基因编码的蛋白磷酸酶。PP2A存在于很多组织中,为异三聚体,属于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具有广泛的底物特异性和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