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行星

✍ dations ◷ 2025-05-16 02:01:39 #微行星
微行星(Planetesimal)被认为是存在于原行星盘和岩屑盘内的固态物体。一种被广为接受的行星形成理论是维克托·萨夫罗诺夫(Viktor Safronov)的微行星假说,说明行星的形成是由微小的尘埃颗粒经由不断的碰撞和黏合,形成越来越大的个体。当这个个体的直径达到大约1公里的大小,就可以直接经由相互间的重力吸引,更快地形成月球尺度的原行星,成为庞然大物。这就是微行星如何经常被定义的。比微行星小的物体依赖布朗运动或是气体中的湍流运动,使彼此间能发生足以导致黏合的碰撞。还有,微行星也可能在原行星盘的盘面中段尘埃颗粒密集成层的区域,因为经历重力的不稳定而聚集。许多的微行星会因为剧烈的撞击而破碎,但是一些最大的微行星可能经历这个阶段后仍能存在并继续增长成为原行星,然后成为行星。一般相信这个时期大约在38亿年前,在经历了后期重轰炸期的阶段之后,大部分在太阳系内的微行星不是完全被抛出太阳系外,就是进入距离异常遥远的轨道,例如欧特云,或是被来自类木行星(特别是木星和海王星)规则的重力轻轻的推送而与更大的物体碰撞。少数的微行星可能被捕获成为卫星,像是火卫一和火卫二,以及类木行星许多高倾角的卫星。到今天仍然存在的微行星对科学家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它们蕴含了有关我们的太阳系诞生时的讯息。虽然它们的外表的化学组成可能已经被强烈的太阳辐射改变,但内部的成分基本上仍是微行星形成时未被碰触过的原始物质。这使每个微行星都像“时间胶囊”,它们的结构能告诉我们太阳星云以及我们的行星系统形成时的条件。参考陨石和彗星。在英文里,planetesimal这个字源于数学无穷小量(无限小)的观念,字面上的意义是无限小的行星。当这个名词被运用在行星形成的过程中时,有些科学家也会使用微行星这个字眼当作为一般的太阳系小天体-像是小行星和彗星-,它们是在形成的过程中被留下的天体。在2006年,居于行星形成领导地位的专家们在会议中决议微行星的定义如下:在现在的太阳系,这些小物体也依据动力学和构成来分类,并且也做了些附带的演变 , 例如,成为彗星、古柏带天体或特洛依小行星。换言之,一些微行星适合成为其他种类的天体,一旦行星的形成结束,它们就会被赋予有其他不同的名称。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定义没有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背书(认可),并且其他的工作小组也许会选择采取同样或采用不同的定义。

相关

  • 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英文:central nervous system,缩写:CNS)是神经系统中神经细胞集中的结构,在脊椎动物包括脑和脊髓;在高等无脊椎动物如环节动物和昆虫等,则主要包括腹神经索和一系列的
  • 转化医学转译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 又称转化医学)是指将基础医学的研究,能够直接和临床治疗上连结的一个新的思维。最早由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NI
  • 喉咙咽喉(Throat)是解剖学中咽(学名:Pharynx)和喉(Larynx)的总称,是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一部分。Template:Mouth anatomy(英语:Template:Mouth anatomy)
  • 克罗托那的米罗克罗托那的米罗(希腊语: Μίλων; gen.: Μίλωνος)是一位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来自克罗托那的摔跤能手,曾在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皮锡奥斯比赛,会上获6次摔跤冠军,其名字至今
  • 斯高帕斯Scopus是一家文献数据库。它囊括有全球5000多家在科学、技术、医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出版商。
  • 政府机关政治主题日本国政府(日语:日本国政府/にほんこくせいふ Nihon-koku Seifu */?)是日本的治权机构,日语口语常直接以“政府”称之,通常指中央行政部门,但广义上也包括中央立法部门
  • 树突树突(英语:Dendrites)是神经元解剖结构的一部分,为从神经元的细胞本体发出的多分支突起。树突为神经元的输入通道,其功能是将自其他神经元所接收的动作电位(电信号)传送至细胞本体
  • 脓溢性皮肤角化病脓溢性皮肤角化病 (英语:Keratoderma blennorrhagicum)是反应性关节炎的皮肤表现,见于约15%的反应性关节炎患者。发生部位通常位于手掌或脚掌,但也可能蔓延至阴囊,头皮或躯干等
  • 后期重轰炸期后期重轰炸期,又称晚期重轰炸,是指约于41亿年前至38亿年前,即于地球地质年代中的冥古宙及太古宙前后,推断在月球上发生不成比例的大量小行星撞击的事件,在地球、水星、金星及火星
  • 黑沃土松软土,又称黑沃土,常分布于中纬度的半干旱到半湿润的地区,特别是草原地带。形成松软土的主要机制是分解及腐殖化等。因此其拥有富含有机质的身后的A层,深度可到60~80厘米(24~31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