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莱龙属

✍ dations ◷ 2025-08-03 14:24:27 #鸟首龙目,2006年描述的分类群

威莱龙属(属名:)是种史前爬行动物,属于镰龙类,生存于三叠纪晚期的欧洲。

威莱龙目前发现一个标本(编号MCSNB 4751),是在1975年发现于意大利北部,由贝尔加莫的市立自然科学博物馆所发现。之后,化石交给德国斯图加特国立自然学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鲁玻特·威尔德(Rupert Wild)。在1991年,鲁玻特·威尔德将这个化石命名为威莱龙()。属名是以贝尔加莫博物馆的前馆长Valle为名,种名则是以化石发现地的Cene市镇为名。

威莱龙是种小型爬行动物,身长约15公分。前掌具有五指,第四指最长,与肱骨一样长。脚踝具有跗中央骨,与胫骨连接。跗骨、跖骨的末端高度特化,第一脚趾没有趾爪。

与同属镰龙科的巨爪蜥相比,威莱龙有些不同的特征。举例而言,威莱龙的口鼻部较短、较高,上颌较厚、较大,上颌的牙齿较大,颈椎较短。第二、第三节背椎的神经棘之间没有愈合。与镰龙相比,威莱龙也有些不同的差异,例如第二手指没有大型指爪。与镰龙科的镰龙、巨爪蜥(可能还有)相比,威莱龙的尾巴末端没有钩状尾椎。威莱龙与高尾龙的差异在于,前段背椎没有前后扩大的神经棘,前肢短于后肢。

威莱龙具有典型的镰龙类身体结构,显示它们也可能是种陆栖爬行动物。威莱龙的前掌各手指不能做出相对应的动作,但根据掌骨的形状、极长的手指,显示它们也可能具有攀爬于树枝的能力。这是镰龙科的陆栖适应演化的其中一个证据。

威莱龙与其他镰龙类的背部前端隆起,颈椎高度特化,限制颈部的横向动作。科学家推论,这显示有大型肌肉、韧带附着于颈部与背部。这群动物也可能借由快速的头部、颈部动作,以捕捉猎物。颈椎的横向动作有限,可能是防止颈部快速动作时,造成颈椎的关节脱落。体型较小的巨爪蜥、威莱龙可能以昆虫为食。威莱龙的牙齿似乎是合咬穿、咬碎昆虫与节肢动物的坚硬外骨骼。

相关

  • 上海五国会晤机制上海五国会晤机制,是上海合作组织的前身,从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加强边境地区的信任和裁军开始发展起来的定期会晤机制。1996年和1997年,五
  • 军事技术与装备军事技术与装备,简称军备,罗列了古今各式各样的武器、技术,甚至理论,为军事学中重要的一环。QF 20磅炮
  • 老面老面指任何以非面包酵母菌在面粉为成分的培养基中发酵而成的酵母,亦称老面种、酸面团(sourdough)、或“天然酵母”。中式老面较干,往往是将揉过未用完的面团留作下一次使用,留
  • 石蝇.mw-parser-output ruby.zy{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p{user-select: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t{font-feature-settings:
  • 古体拉丁语古体拉丁语,亦谓早期拉丁语或古拉丁语,指公元前75年以前的拉丁语,即古典拉丁语时代之前的拉丁语。 (在新拉丁语和现代拉丁语中,这门语言称作prisca Latinitas 而非vetus Latina
  • 莱斯特手稿莱斯特手稿(Codex Leicester,或称Codex Hammer)是列奥那多·达芬奇的一份科学作品手稿。其名称是为了纪念托马斯·柯克,后来的莱斯特伯爵在1719年买下该手稿一事。T1980年代艺术
  • 盆中盆盆中盆是一种使用于苗圃中的系统。植物被种殖在符合其贩卖尺寸的盆子里,再将这些盆子放入稍微大些的盆子中。这些盆子通常在一大片场地中排成长长的纵列。较大的盆子通常和中
  • 邪恶分身邪恶分身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西方大众文化的概念〈尤其是影剧作品〉中,意指一个跟自己完全一样能力也一样的分身;但是个性和价值观却完全相反,产生的原因可能是魔法或科幻因素,也有
  • 尹式尹式(6世纪?-604年),隋代河间(今属河北)人。博学能作诗,少时即有令誉,官至汉王记室。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死,随汉王杨谅起兵反对杨广,兵败,尹式自杀。
  • 书绅书绅(1786年-?),字佩闻,号云史,一号小琴,叶赫那拉氏,满洲正白旗人。道光元年辛巳科举人,六年丙戌科进士。后来官至广东知县,户部郎中。工书法, 善画山水、小品。著有《建南风俗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