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箭手悖论

✍ dations ◷ 2025-11-11 08:55:48 #射箭,物理学悖论,固体力学

弓箭手悖论(Archer's paradox),是指射箭时,尽管箭刚搭上弦时指向目标的侧面,看起来好像会射偏。但射出的箭还是会沿着拉满弓时箭头指示的方向前进,进而命中目标。箭射出时箭身的弯曲可以解释这一悖论。

弓箭手悖论一词最早由E.J. Rendtroff在1913年提出,当时的理解的原因是箭被射出时箭身弯曲偏离弓(第一次被Clarence Hickman拍摄到),并在朝目标飞行过程中不断左右来回弯曲。这种动态的弯曲过程常常被错误的用来指代“弓箭手悖论”,给那些只熟悉现代的中心撒放弓的人造成误解。因为中心撒放弓的箭身总是指向目标,在射击过程中并未真正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

箭必须具有足够的挠度(或称刚性或“动态挠度"),才能在瞄准时偏离弓身、但射出后回到正确的飞行路线上。如果箭的挠度不正确,箭与弓接触的接触情况不确定,从而箭飞出后的受力也无法预测导致准头下降。另外,如果弓箭选手选用挠度各不相同的几只箭,射出时箭身会有不同的弯曲,因此会命中不同的位置。因此,专业弓箭手不仅要根据弓尽量选用挠度在合理范围内的箭,也要注意一组箭的挠度要高度一致。这些要求可以在静态挠度测试仪的帮助下实现。

拉力较弱的弓需要配挠度较低的箭(挠度是箭身的刚性)。拉力较弱的弓在加速箭时造成箭身的变形较小(参考欧拉挫曲),因此箭在射出前必须较容易被弯曲。相反,拉力大的弓需要挠度较大的箭,因为箭被加速时产生的弯曲效果更加显著。如果箭的挠度太大(箭身较硬),箭身较难被弯曲。因此撒放后随着弦靠近弓,箭头会被迫射向目标的旁边。反之,如果箭的挠度太小(箭身较软)变形太大,加速时会射向目标的另一边。极端情况下,箭身可能在撒放之前折断,造成安全隐患。

动态挠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箭杆长度,箭头重量,与静态挠度。静态挠度是静态条件下箭杆中点的刚性。射箭贸易协会(ATA)(原称为射箭制造商和招商局组织(AMO))静态挠度测试方法是在26英寸(0.66米)箭杆的中点处悬挂2磅(0.91千克)的重物。美国检测与材料协会(ASTM)F2031-05(《箭杆静态挠度(刚度)测量的标准检测方法》)为在28英寸(0.71米)箭杆的中点处悬挂1.94磅(0.88千克)的重量。 (过时的)英国国家射箭协会(GNAS)系统使用1.5磅(0.68千克)的重量并将箭身两端(两支点位于箭头之后和扣弦处之前)支起。由于两支点间距离不固定, GNAS不能直接转换为ATA或ASTM,现已废弃不再使用。

挠度的主要测量单位是千分之一英寸的偏转(500的偏转等于0.500英寸)。有时也通过将26除以英寸的偏转,将此数值转换为磅。 (26除以0.500等于挠度为52磅)

相关

  • 概念维持和平(英语:Peacekeeping)的活动,旨在创造有利于维持持久和平的条件。经研究发现,维和能减少战场上平民的死亡,并降低再次引发战争的风险。
  • 罗安达省罗安达省位于安哥拉西北,与本哥省相邻,西临大西洋。面包车为主,公交车为辅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多自驾车出行。
  • 沸石沸石是一种含有水架状结构的铝硅酸盐矿物,最早发现于1756年。瑞典的矿物学家克朗斯提(Cronstedt)发现有一类天然铝硅酸盐矿石在灼烧时会产生沸腾现象,因此命名为沸石(瑞典文:zeoli
  • 两栖类动物两栖动物(学名:Amphibia)是两栖纲生物的通称,又名两生动物,包括所有生没有卵壳的卵,拥有四肢的脊椎动物(蚓螈的四肢已退化)。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表面没有鳞片、毛发等覆盖,但是可以分
  • 旅行者困境博弈论中,旅行者困境是一种非零和博弈,博弈双方都为了让自己收益最大化,而不考虑对方收益。该博弈是1994年由印度经济学家考希克·巴苏教授(Kaushik Basu)提出,博弈情形如下:如果两
  • 章溢章溢(1314年-1369年),字三益,别号损斋,龙泉八都横溪村人。早年与胡深一起师从王毅。至正十八年(1358年),组织地方武装,消灭土匪有功,朝廷打算授以龙泉主簿、浙东都元帅府佥事,皆不受。至
  • 凯撒毛里塔尼亚凯撒毛里塔尼亚(拉丁语:Mauretania Caesariensis)是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最有可能是位于今阿尔及利亚的马格里布地区。行省全名来自于其首府凯撒里亚毛里塔尼亚(英语:Caesarea, Num
  • 科罗伐叶科罗法耶(乌克兰语:коровай,波兰语:korowaj,俄语:каравай)是一种流行于俄罗斯、乌克兰和波兰的面包。在白俄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科罗法耶一般在婚礼时食用,有着很强
  • 国内航线国内航线是民用航空的一种航行方式,是指同一国家内不同城市间的飞行航线。通常海关检查会较国际航线来的轻松,也没有出入境的问题。一般而言国内航线会比国际航线便宜,不过因为
  • 徽墨徽墨,是中国传统墨中最富盛名的一种,因其主要产地徽州府而得名,为知名文房四宝之一。徽墨发源于晚唐年间,时值战乱,大批良匠南下避祸,易州制墨能手奚超父子定居歙州。二人利用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