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听阈
✍ dations ◷ 2025-04-25 05:12:30 #听阈
在物理学和医学中,听阈(英文:threshold of hearing)指人或其它动物的耳朵在特定环境中,能感觉到的声音的最小声压或声强。正常人耳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听阈都有所不同,当中 2 000 Hz 到 5 000 Hz 的范围最为敏感。对于一个听力正常的年轻人,声音需要至少产生约 2 × 10-5 Pa 的压力,才能被感觉到。这声压所对应的声强,约为 10-12 W m-2。这两个值也是声压级和声强级的参考值,被定为 0 分贝。也就是说,0 dB 这条界线,称为绝对听阈(absolute threshold of hearing)。对于使其他频率的声音,听阈可能有别。比如对于 1 kHz 的声音,平均听阈落在 3 dB。右图显示出一般人的听力范围,横轴是声波频率,纵轴是声强级。图中最下方的曲线是听阈,听阈以上的声音才能够听到。从图中可见,不同的频率的听阈有所不同,其值一般在 2 000 Hz 时为 0 dB。高频和低频的听阈比较高,比如 30 Hz 时的听阈为 60 dB,增至 15 000 Hz 时,听阈也达到约 60 dB。对一般人来说,平均可以听到约 20 Hz 至 20 000 Hz 的声音。一个人能够听到的最高频率,受其年龄和健康状况影响。年纪越大的人,其高频的听阈提高得越快。最上方的曲线是痛阈,这样响的声音是人无法忍受的。在痛阈以下,还有很大的一段让人感到非常不舒服的范围。声响高于 80 至 100 dB 后,中耳的肌肉会紧张,降低听小骨的灵活性,以及其向内耳传播声音的能力。这个保护机能在约 50 微秒后开始出现,在声响降低后依然会保持一段时间。两条曲线之间的范围,称为听觉面积。每个人的听觉面积都不一样,而且会在一生中变化。一般来说,人的听觉面积随年龄的增长而缩小。一个人的听阈,能够以直接测量得到的。在测试者的正前方,放置一个正弦波的纯音声源,并让测试者判断声源有否发出声音。在测量时,声强不断会降低,直到测试者不确定他是否还听得见为止。为了确定这个测量值,声强可以重复提高和降低。在医学诊断中,也可以使用耳机作为音源,测量单耳的听阈。测量时也可以使用频率持续变化的声音,找出不同频率下的听阈,从而描绘听阈曲线。听阈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听力缺陷,其曲线对于确定病人的听力缺陷非常重要。听阈曲线的形状,能够反映出测试者一些听觉系统的问题。普通人的听力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226:2003 中规定的听阈曲线,所有判断听力缺陷的测试,均是对比这个标准进行的。
相关
- 无线电波无线电波(英语:Radio waves),有时也称无线电、射频等,是一种电磁波,其波长在电磁波谱中比红外线长。无线电波的频率在300 GHz到3 kHz之间,但也有定义将任何1 GHz或3 GHz以上的电波
- 刺尾鱼刺尾鲷科,辐鳍鱼纲鲈形目的一个科。本科鱼类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的热带浅水珊瑚礁海域。从0米的潮池、潮间带到深数十米之岩礁及珊瑚礁海域,但有些鱼种可达50至60米深。本
- 萨尔瓦多·卢瑞亚萨尔瓦多·爱德华·卢里亚(意大利语:Salvador Edward Luria,1912年8月13日-1991年2月6日),出生于意大利的美国微生物学家。与马克斯·德尔布吕克以及阿夫烈·赫尔西,因为关于噬菌体
- 沃尔特·科恩沃尔特·科恩(英语:Walter Kohn,1923年3月9日-2016年4月19日)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98年与约翰·波普共同得到诺贝尔化学奖。科恩在密度泛函理论的发展中扮演了关键角色。1901年:范
- 镄5f12 7s22, 8, 18, 32, 30, 8, 2主条目:镄的同位素镄(Fermium)是一种人工合成元素,符号为Fm,原子序为100,属于锕系元素,具有放射性,为一超铀金属元素。镄是能够用中子撞击较轻元素而
- 钴的同位素钴(原子量:58.933195(5))共有40个同位素,其中有1个是稳定的。备注:画上#号的数据代表没有经过实验的证明,只是理论推测而已,而用括号括起来的代表数据不确定性。
- 平面偏振光偏振(polarization)指的是横波能够朝着不同方向振荡的性质。例如电磁波、引力波都会展示出偏振现象。纵波则不会展示出偏振现象,例如传播于气体或液体的声波,其只会朝着传播方向
- 世界斜拉桥列表本列表列出了世界上主跨长度超过400米的斜拉桥。主跨长度是最常用的斜拉桥对比参数,其次,桥塔数量及高度也是衡量斜拉桥设计和施工复杂程度的重要指标。斜拉桥在各种桥梁类型
- 萨斯基雅·萨森萨斯基雅·萨森(荷兰语:Saskia Sassen,1949年1月5日-),荷兰与美国社会学家,分析全球化和国际人类迁徙。她目前是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罗伯特·S·林德教授和伦敦经济学院客座教授。萨
- 朱起鹤朱起鹤(1924年7月12日-),原籍浙江宁波,生于北京,物理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7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化工系。1951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博士学位。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