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神(日语:しにがみ)乃是将死者之灵魂带至阴间或另一世界进行审判,或者在阴间司掌审判死者一生功过之神明。本条目乃就日本之宗教、大众文化、民间信仰等面向详述如后,其余则请参照“死神”之条目。
在佛教里,“死魔”乃直接为生命带来障碍的魔。遭到此魔迷惑,可能使人冲动地想自杀。不过,瑜伽行唯识学派文献《瑜伽师地论》则认为死魔乃是决定众生死亡之日的神明。其他诸如掌管阴间的阎罗王与其辖下的牛头马面等,亦属死神之列。
至于神道的死神,则出现在日本神话中妹神伊邪那美命产下火神迦具土时遭灼身亡,兄神伊邪那岐命追往黄泉国探望的桥段。因伊邪那美命之别名为黄泉津大神、道敷大神,含有黄泉国主宰神之意,但是伊邪那美命和阎罗王却跟西方世界对死神的定义不同。在日本佛教的观念里,鬼神怨灵不一定夺走人的性命,反而引导亡者走向死后的世界。
在日本古籍中“死神”的名字并不多见,相关记述甚少。江户时代后,剧作家近松门左卫门才在人形净瑠璃《曾根崎心中》提到“死神”一词。近松在宝永3年上演的《内心刃为冰之朔日》(心中刃は氷の朔日〔しんじゅうやいばはこおりのついたち〕)人形净琉璃剧中,男性和内心里打算一起寻短的女性说:“‘死神’邀约的生命真是虚幻哪....”等语。此段桥段比喻虽然死神存在于打算自杀的男女心中,但其样貌却仍不明;但也有人认为近松采用“死神”一词来表达纯粹的虚幻。另外,他在享保5年(1720年)公开演出的作品《心中天网岛》(心中天の網島(しんじゅうてんのあみじま))里,描写剧中人物纸屋治兵卫的心境:“在版折纸里,仍有未知的死神(版摺る紙のその中に、あるとも知らぬ死神に)。”这段话借由治兵卫经营的“纸”引出“死神”,说明他面临死亡的决心。不过,有人按字面解释“あるとも知らぬ死神に”的句子,提出近松本人不认为世上存在着死神的看法。
江户时代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有提到取走灵魂附体的死神,像发表于天保12年(1841年)的《绘本百物语》就出现“死神”(缢鬼)的怪谈故事。缢鬼即是上吊自杀者的鬼魂,因心有积怨恶念,引诱同样有恶念的生者至同地自杀或予以附身。类似的怪谈题材,还有幕末时期铃木桃野在《反古里书》卷之一所写的〈缢鬼〉。
江戸时代后期三好想山在其随笔文集《想山着闻奇集》卷四里,描写死神带走遭妓女附身之男子的内心话(原文为死に神の付たると云は嘘とも云難き事)。河竹默阿弥(日语:河竹黙阿弥)在明治19年(1886年)上演的歌舞伎《盲长屋梅加贺鸢(日语:盲長屋梅加賀鳶)》里也提到,据说死神会进入人的脑袋中,使此人想起自己曾做过的坏事而身亡;这种观念近似幽灵或邪灵。幕末时期落语家三游亭圆朝(日语:三遊亭圓朝)的演目《死神(日语:死神 (落語))》则并非原创,故事原型乃出自意大利歌剧《鞋匠遇仙记(英语:Crispino e la comare)》(意大利语:Crispino e la comare)或者《格林童话》故事〈死神教父(德语:Der Gevatter Tod)〉(德语:Der Gevatter Tod)。
熊本县宫地町(2005年2月11日已并入阿苏市)有个习俗:凡是在外过夜者,返家后必先饮一杯茶、吃一碗饭才就寝,否则会被死神缠上。静冈县滨松地方的居民则认为,不论靠山或靠海,以铁路前往人死之处必定会被死神取走灵魂。在这种地方,亡者如果找不到下一个替死鬼,是永远无法超渡的。一般来说,彼岸扫墓通常在正午时分进行,不过冈山县居民传说如果不是在彼岸时间内扫墓,会被死神带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人的死神观念传入日本,大家开始认为死神具有人格,尤其多半出现在科幻作品中。昭和时期漫画家水木茂即在《鬼太郎》作品里创作了死神的角色;1979年电视剧《日本名作怪谈剧场》中死神的角色即由歌舞伎演员中村雁治郎担纲演出。平成时期以降,《死亡笔记》、《BLEACH》、《死神的精确度》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往往从漫画、小说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动画等;《真·女神转生》、《Final Fantasy》、《勇者斗恶龙》等电玩游戏也有死神的角色,详情请参照死神题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