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赫兹实验

✍ dations ◷ 2025-11-25 15:28:46 #物理学实验,量子力学

弗兰克-赫兹实验是一个由德国物理学家詹姆斯·弗兰克和古斯塔夫·赫兹完成的著名物理实验。这实验首先直接地证实了玻尔模型离散能级概念的正确性。1914年,他们发表了这令人信服的实验结果,对于现代量子力学被科学界接受做出重大的贡献。由于他们“发现那些支配原子和电子碰撞的定律”,弗兰克和赫兹共同得到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尼尔斯·玻尔创建的玻尔模型里,电子是绕着原子核运行于离散能级的轨道。弗兰克-赫兹实验显示出,原子的确只能够吸收(受激)特定数量的能量(量子),因此证实了玻尔原子的能级是离散的。

这个经典实验的主要实验器具是一个类似真空管的管状容器,称为水银管,内部充满温度在 140 C {\displaystyle 140^{\circ }C\,\!} 200 C {\displaystyle 200^{\circ }C\,\!} 之间,低气压的水银气体。水银管内,装了三个电极:阴极、网状控制栅极、阳极。阴极的电势低于栅极跟阳极的电势,而阳极的电势又稍微低于栅极的电势。阴极与栅极之间的加速电压是可以调整的。通过电流将钨丝加热,钨丝会发射电子。由于阴极的电势高于钨丝的电势,阴极会将钨丝发射的电子往栅极方向送去。因为加速电压作用,往栅极移动的速度和动能会增加。到了栅极,有些电子会被吸收;有些则会继续往阳极移动。通过栅极的电子,必须拥有足够的动能,才能够抵达阳极;否则,会被栅极吸收回去。装置于阳极支线的安培计可以测量抵达阳极的电流。

使用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理论,弗兰克和赫兹给予了这实验合理的解释。当电压很低时,被加速的电子只能获得一点点能量。他们只能与水银原子进行纯弹性碰撞。这是因为量子力学不允许一个原子吸收任何能量,除非碰撞能量大于将电子跃迁至较高的能量量子态所需的能量。

由于是纯弹性碰撞,系统内的总动能大约不变。又因为电子的质量超小于水银原子的质量,电子能够紧紧地获取大部分的动能。增加电压会使电场增加,刚从阴极发射出来的电子,感受到的静电力也会加大。电子的速度会加快,更有能量地冲向栅极。所以,更多的电子会冲过栅极,抵达阳极。因此安培计读到的电流也会单调递增。

水银原子的电子的最低激发能量是 4.9 e V {\displaystyle eV\,\!} 。当加速电压升到 4.9 伏特时,每一个移动至栅极的自由电子拥有至少 4.9 e V {\displaystyle eV\,\!} 动能(外加电子在那温度的静能)。自由电子与水银原子可能会发生非弹性碰撞。自由电子的动能可能被用来使水银原子的束缚电子从一个能量量子态跃迁至另一个能量量子态,从而增加了束缚电子的能极,称这过程为水银原子被激发。但是,经过这非弹性碰撞,自由电子失去了 4.9 e V {\displaystyle eV\,\!} 动能,它不再能克服栅极与阳极之间负值的电压。大多数的自由电子会被栅极吸收。因此,抵达阳极的电流会猛烈地降低。

假设加速电压超过 4.9 伏特,自由电子会在从阴极移动至栅极的路途中,遇到一个非弹性碰撞,失去 4.9 e V {\displaystyle eV\,\!} ,然后继续被加速。照着这方式,在电压超过 4.9 e V {\displaystyle eV\,\!} 之后,电流重新单调递增。当电压在 9.8 伏特时,情况又有改变。每一个自由电子有足够的能量造成两次非弹性碰撞,失去 9.8 e V {\displaystyle eV\,\!} 。自由电子又无法抵达阳极。安培计读到的电流再度会猛烈地降低。电压每增加 4.9 伏特,就会发生一次这种状况,电子累积足够能量(4.9 e V {\displaystyle eV\,\!} 的整数倍)后,造成更多次的非弹性碰撞。

氖气体也会发生类似的行为模式,可是电压间隔大约是 19 伏特。程序是相同的,只有阈值不同。当电压在 19 伏特时,在栅极附近,氖气体会发光。激发的氖原子会发射橘红色光线。越增加电压,自由电子越早累积到足够的动能 19 e V {\displaystyle eV\,\!} ,发光处会离阴极越近。当电压在 38 伏特时,在氖气体管里会有两个发光处。一处在阴极与栅极中间,一处在栅极附近。电压加高,每增加 19 伏特,就会多形成一个发光处。

相关

  • 在集合论及其数学应用中,类是集合(或其他数学物件)的搜集(collection),可以依所有成员所共享的性质被无歧定义。有些类是集合(例如由所有偶数构成的类),但有些则不是(如所有序数所构成
  • 激光矯视激光矫视指以激光永久改变眼角膜的弧度,达致矫正视力的目的。激光矫视能矫正近视、远视、散光等视力问题;但不能矫正老花及近视所引起的眼疾风险和眼底问题(如视网膜脱落、白内
  • 生态系统列表下列为地球主要拥有的几个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又可分为潮间带、近海区以及远洋区。潮间带位于近海区域内,阳光充足,且有陆地上冲刷下来的营养物质,故生物种类繁多。近海区又称
  • 碘仿碘仿,即三碘甲烷,是化学式为CHI3的化合物,属于卤仿的一员。它是淡黄色的挥发性晶体,有甜味和刺激性气味。微溶于甘油、石油醚和醇(78 g/L, 25 °C),有限可溶于氯仿、乙酸和乙醚(136
  • 呋喃核糖呋喃核糖(英语:Ribofuranose)是指一种含有呋喃(furan)环结构的五碳糖(也称核糖)。是许多生物化合物的组成物,例如与嘧啶或嘌呤组成核苷的核糖,就是呋喃核糖。此外本身以及其衍生物也
  • 阿拉斯加暖流阿拉斯加洋流是一股沿着美国阿拉斯加州海岸往北的太平洋温暖暖流,由北太平洋洋流因为北美洲海岸线的关系而被分出来。阿拉斯加洋流是一种表面流,是西风漂流的一股,在阿拉斯加湾
  • 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伯爵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伯爵(Alfred Graf von Schlieffen,1833年2月28日-1913年1月4日)德国陆军元帅,德国卓越的天才战略家。1833年生于柏林,父亲是位普鲁士将军。1854年参加陆军
  • 杜兰尼王朝杜兰尼王朝(普什图语:د درانیانو واکمني‎),又称阿富汗帝国,是一个普什图族王朝,领土面积包括了今日的阿富汗、伊朗东北部、巴基斯坦以及印度旁遮普地区。杜兰尼王
  • 张柏林张柏林(1942年-),辽宁营口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1972年8月,张柏林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曾任渤海造船厂中学教研组长、政治部干部、厂党委秘书;六机部办公厅
  • 美国化学会志《美国化学会志》(英语:,或译美国化学会期刊、美国化学学会期刊),常用缩写为和,是美国化学学会发行的学术期刊,于1879年创刊至今。历史上,该期刊吸纳了另外两个期刊:(于1893年7月)和(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