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关,分有汉萧关、唐萧关、宋萧关,位于关中以北,今中国宁夏固原市东南,与武关、潼关、大散关并称为“关中四关”,也被称为“秦之四塞”。为关中与塞北之间的交通要冲,主要用来抵抗塞外游牧民族之侵略。位于清水河谷与泾河河谷的连接部分,自战国、秦汉、唐宋以来,萧关一直是关中与北方的军事、经济、文化交往的主要通道。设置萧关确切时间无载,但至少在秦朝,朝那县境的萧关(今原州区东南)已经是重要雄关。萧关在各朝代位置略有偏移,但位置都在宁夏固原三关口以北、古瓦亭关(今宁夏泾源县大湾境)以南的一段险要峡谷,泾河从旁边流过。
萧关作为西北重要边关,是古代边塞诗词的重要意象。南北朝诗人何逊,唐朝诗人杜甫、卢纶、虞世南、王维、贾岛、陶瀚等,宋朝诗人陆游、司马光、梅尧臣所作之诗都提及此地。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夏秋之际,蒙恬自上郡出发,经榆林进入河套北部,一部军由义渠、萧关之道进入河套南部,两军所至,攻击散落的匈奴部落,未遭遇重大抵抗。同年初冬,已将河套地区之匈奴部落全部扫荡肃清,匈奴残部向西北方向渡河而逃。蒙恬乃将两军推至黄河南岸,度过冬季,以待来年春季的战斗。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初春,蒙恬主力军由九原(今内蒙古五原县)渡过黄河,攻击高阙与陶山(今狼山山脉),一部军西渡黄河进入贺兰山脉。匈奴震于秦之兵威,向北远遁,战国时期的秦国与赵国原被匈奴侵占之地全部恢复。
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冬,匈奴14万骑兵攻破萧关,驻守萧关的北地都尉孙卬(áng)战死,匈奴在关中大肆破坏,烽火直达关中,长安震惊,匈奴掠夺了大量汉朝人口、财产和牲畜,成为汉初的一次振聋发聩的事件。汉朝历代皇帝对萧关的边防即十分重视,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十月,汉武帝越陇山(六盘山),登崆峒,出萧关,首次巡视安定郡(今宁夏固原),检查边防,史学家司马迁随从巡视。武帝于元封4年(前107年)再次前往萧关巡视西北,下令开辟可通车马的回中道,是起自西汉首都长安,翻越六盘山,北出萧关,通往安定郡治高平(今固原原州区),这条道路大大缩短了汉朝军队出兵河套平原和河西走廊的时间,并成为丝绸之路的一部分。这条道路自此也被称为萧关道。
魏、西晋、唐及北宋时,西北外患严重,萧关扼守咽喉要道的作用因而更为显著。
唐武则天时,置萧关大总管,统重兵镇守萧关,以备突厥南下。武周时期,太常寺少卿徐彦伯写下《登长城赋》提到萧关一带的险要形势。安史之乱期间,唐至德元年(756年),吐蕃占据萧关,长达百年。诗人司空图,曾作绝句《河湟有感》,感叹国土沦丧,描写了汉家儿童纷纷说胡语,面向城头骂汉人的情景。唐代宗广德元年,吐蕃由萧关出兵攻破唐帝国首都长安,劫掠15日,焚烧宫阙和皇帝陵寝。唐朝在建中四年(783年)于吐蕃举行清水之盟,唐朝拟定以萧关所扼守的弹筝峡为两国边界,但最终谈判破裂。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萧关才又被唐朝军队收复。
秦朝汉朝唐朝之萧关都位于今宁夏固原之东南方约40里的峡谷内。北宋时,为防御西夏,又在原萧关原址以北200里,重筑萧关,称为北萧关,不久即废弃。西夏和北宋围绕萧关一带进行了一百多年的争夺。
明朝为防御瓦剌、鞑靼,加强了萧关道的防卫。
原州七关,是唐宋时期萧关附近的关隘,都在今宁夏固原市境内的六盘山山口处,唐朝为防御吐蕃所设置的七座关口,组成一座严密的防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