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氧根

✍ dations ◷ 2025-09-27 14:19:14 #氢氧根
氢氧离子,旧称沎,化学符号为OH-。其中氢和氧之间以共价键连接,整体带一单位的负电荷。常常与不同的元素组成氢氧化物。一个氧原子和一个氢原子以共价键结合之后,通常以两种方式与其他物质结合。其一,以共价键与碳、硅等非金属结合。其二,夺取其他物质的一个电子,形成一个负电荷,然后以离子键与该物质的阳离子结合,根据无机化学命名法,以共价键与其他物质结合者称之为“基”,以离子键与其他物质结合者称为“根”,故前者命名为羟基,后者则称为氢氧根。由于氢氧根是由一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基团,又通常氢原子价数为+1,氧原子的价数为-2,合起来为-1,也就是氢氧根的价数。 氢氧根与金属离子、铵根结合成的无机化合物都为碱性物质。含有氢氧根(化学式:OH−)的物质,统一称为氢氧化物,属于化合物,且一般为无机化合物,而最简单的氢氧化物是水。氢氧化物为碱性,以碱金属的氢氧化物最为碱性。常见的氢氧化物有:除碱金属离子、NH4+、Ba2+、Sr2+、Ca2+和Tl+外,其他金属氢氧化物都是难溶于水的。化合物AOH 的解离式为: A ( O H ) n   →   A n + + n O H {displaystyle A(OH)_{n} {xrightarrow { }}A^{n+}+nOH} 其中的n等于元素A的价数。氢氧根在电解质的解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首先,因为水在25℃时会解离成氢离子和氢氧根,其体积莫耳浓度皆为10-7mol/L。解离式为: H 2 O   →   H + + O H − {displaystyle H_{2}O {xrightarrow { }}H^{+}+OH^{-}}同时,所有电解质在25℃时,解离后氢离子的体积莫耳浓度(记为)与氢氧根的体积莫耳浓度(记为)相乘,必为10-14mol2/L2。含有氢氧根的碱性电解质,亦遵守在25℃时,=10-14mol2/L2。碱性电解质,一般会解离出比较多的OH-。且电解质会影响水本身的解离,最后=10-14mol2/L2依然成立。用解离后=10-3mol/L的氢氧化钠举例: 10-7(原水的)乘10-7(原水的)+10-3(氢氧化钠的)→水受到影响,降低解离→10-11(后水的)乘10-11(后水的)+10-3(氢氧化钠的)→10-11乘10-3→10-14一般,水的部分的解离会被忽略,不过亦有例外:当碱性电解质解离后的≤10-7mol/L时。pOH值,定义为不同于pH值,pOH值越小的物质,碱性越强。当温度上升时,水的pH值和pOH值皆缩小。

相关

  • 四级立体结构蛋白质四级结构(英语:Protein quaternary structure)是生物化学中用于描述多亚基蛋白质复合物中各个折叠蛋白质亚基的排列组合。许多蛋白质实际上是多个多肽链的组装。 四级结
  • 变态变态意为形态发生改变,但也可有以下含义:
  • 分解代谢异化作用(英语:Catabolism),又称作分解代谢,是生物的新陈代谢途径,将分子分解成更小的单位,并被氧化释放能量的过程,或用于其他合成代谢反应释放能量的过程。 异化作用将大分子(例如
  • 吸血蝠吸血蝠亚科(英文:Vampire bat)是属于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翼手目叶口蝠科的亚科,含有吸血蝠、毛腿吸血蝠和白翼吸血蝠三个种,都原产于美洲。亚科名“Desmodontinae”出自古希腊文词“
  • 科特·考夫卡科特·考夫卡(Kurt Koffka,1886年3月18日-1941年11月22日)是一位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家。1886年3月18日,科特·考夫卡出生在德意志帝国首都柏林。身材瘦小,性格内向古板。1909年,他获
  • 尼科利尼科利(Niccolò de' Niccoli,1364年-1437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尼科利的出生和逝世都在佛罗伦萨。他是科西莫·德·美第奇门下一个重要文人。科西莫·德·美第奇之
  • 瓷器瓷器,也作磁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等组成,外表施有釉或彩绘的物器,需经过高温(约1200℃–1400℃)的窑内烧制。瓷器最早出现于三国魏晋或隋唐(目前有争议),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窑炉内温
  • 保罗·朗之万保罗·朗之万(法语:Paul Langevin,1872年1月23日-1946年12月19日),法国物理学家,主要贡献有朗之万动力学及朗之万方程。朗之万出生于巴黎,曾就读于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学院及巴黎高等师
  • 克里斯琴·B·安芬森克里斯蒂安·伯默尔·安芬森(英语:Christian Boehmer Anfinsen,1916年3月26日-1995年5月14日),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莫内森,美国生物化学家,他和斯坦福·摩尔与威廉·霍华德·斯坦
  • 中国君王诸子女列表中国君王诸子女列表,以下的列表列出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君主的子女。男在前,女在后。“某”为男,“氏”为女。范围以中国的夏朝至清朝为主。本页面仅仅是一个索引,请根据时代不同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