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社会大分工

✍ dations ◷ 2025-05-19 17:42:09 #社会史,经济史

三次社会大分工是马克思主义所使用的名词。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该事件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的新石器时代的三次重大的社会变革。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指原始社会末期农业部落和游牧部落从狩猎、采集者中的分离。

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经验的积累,犁耕农业取代锄耕农业。起初是木犁或石犁,然后是金属犁。犁的使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扩大了耕地面积,使农业生产在最适宜原始农业的平原、河谷地带占有重要地位,形成主要从事农耕的农业部落。首先发生在西亚、北非、东亚和美洲等地。在中亚、伊朗、高加索、阿拉伯等草原地带,原先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活动的部落,逐渐转变为饲养畜群的游牧部落。生产的专门化不仅增加了各自的剩余产品,而且扩大了各种生产者之间产品的差异,于是产品交换日益频繁。农牧业的分工,为社会分工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指手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分离。

随着铜器、青铜器和铁器的应用,开始出现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和伐林垦荒。农业在规模上的扩大,导致经营种类的增多。除了谷物种植以外,还经营园艺,栽培各种经济作物,把经济作物加工成油、酒等等。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和经营活动的丰富,各种手工操作,如金属加工、纺织、制陶、酿酒、榨油、造船、皮革加工等活动逐渐增多,操作者经验日益丰富,制作技术不断改进。既进行农耕、畜牧活动,同时又制作各种手工制品的人越来越难以胜任,于是有人脱离农业或畜牧业生产而转入手工业的专门化发展。专职的手工业者逐渐增多,手工业终于从农业活动中分离,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在世界各地相继发生,发展过程很不平衡。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商人阶层的产生。

产品交换很早就发生了,至少不晚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但是只有在两次社会大分工之后,交换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交换的不断发展和扩大,使商品生产出现并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交换的进一步发展。交换规模扩大,品种增多,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直接的产品交换越来越不便利,于是专事交换的中间人——商人应运而生。不间断的交换活动使部分脱离生产的商人得以为生。第三次社会大分工首先在商品交换最为发达的地区出现。

三次大分工奠定了以后社会分工的基本格局,并且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商业的产生和发展,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产生了全面的影响。

相关

  • 头孢乙腈头孢乙腈(INN:Cefacetrile)是一种广谱抗菌素(英语:Broad-spectrum antibiotic),是第一代的头孢菌素,对革兰氏阳性菌或革兰氏阴性菌都有效,属于制菌剂(英语:Bacteriostatic)。药品的注册
  • 岩攀鼠亚科岩攀鼠亚科(Petromyscus),哺乳纲、啮齿目、马岛鼠科的一属,而与岩攀鼠亚科同科的动物尚有刺山鼠属(刺山鼠)、德拉尼鼠属(德拉尼鼠)等之数种哺乳动物。
  • 李楠李楠(1976年9月25日-),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国职业篮球运动员、教练,职业生涯效力于中国篮球职业联赛的八一火箭篮球俱乐部,司职小前锋。退役后曾担任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主教练。在赛
  • 陡水湖上犹江水库位于中国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和崇义县之间。上犹江水库是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56个重点工程项目之一。1955年3月动工兴建,1957年10月竣工发电,装机容量6万千
  • 奥兰多 (佛罗里达州)奥兰多(英语:Orlando)是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中部的一座城市,也是橙县(又译奥兰治县)的县治所在,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2006年统计,人口共220,186人。2016年3月都会区已上升至2,387,138人
  • 浊双唇塞擦音浊双唇塞擦音()是由浊双唇塞音 和浊双唇擦音紧密结合形成的一种罕见的塞擦音。目前没有发现有语言将其视为独立音素,该音仅在一些语言中做为同位异音而出现。如英语的部分方言
  • 反移民大多数移民国家都存在反移民的问题,并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重大政治问题。现代意义上的移民是指人们从一个州或领土移动到另一个不是公民的国家或地区。非法移民是违反国家移民法
  • 饭篠家直饭篠家直(平假名:いいざさ いえなお,1387年-1488年5月26日),日本室町时代中后期的武将、剑豪。日本武道源流之一天真正传香取神道流创始者。被称为“日本兵法中兴之祖”。
  • 萨马拉红翼萨玛拉红翼队(俄语:Красные Крылья),苏联篮球队,于2008年加入俄国职篮联赛(俄语: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ая баскетбольная лига),该队是绝大
  • 秋庆镐秋庆镐(朝鲜语:추경호/秋慶鎬 ,1960年9月19日-),大韩民国保守派政治人物,第20到21届国会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