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副溶血弧菌
✍ dations ◷ 2025-04-03 10:36:24 #副溶血弧菌
肠炎弧菌(学名:Vibrio parahaemolyticus),又称为副溶血弧菌,属于弧菌属,是一种常见的病原菌。肠炎弧菌是一种嗜盐性的革兰氏阴性菌,主要的栖息地在海水中。如果食用了遭此菌污染的海鲜,会引发食物中毒。1950年,日本大阪发生了一起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原因是食用遭肠炎弧菌污染的青鱼干。这次中毒造成272人中毒,其中20人死亡。此事件成为日本科学家藤野恒三郎发现肠炎弧菌的契机。在台湾、日本及东南亚,每年都有相当多的病患因食用被肠炎弧菌污染的海鲜而发生食物中毒,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之一。1950年,以日本大阪府为中心的泉州地方,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集体食物中毒事件。患者出现剧烈腹痛及下痢的症状,原因不明。最后统计共有272名患者中毒,其中有20名死亡。发病的患者全部都食用了大阪府的行商所贩卖的青鱼干,因此当局立刻对这批鱼干进行分析。然而,在鱼干中并未发现任何已知会导致食物中毒的细菌。因此,当局怀疑有人刻意将毒物混入鱼干中,将这个事件作为刑事案件调查。由于前一年的1949年才刚发生了并称为“日本国铁三大谜案”的松川事件、下山事件及三鹰事件,在这样的背景下,导致了民众的恐慌。有人认为,这起集体食物中毒事件是为了使社会混乱而进行的下毒。然而,在鱼干中并未化验出包括砒霜、亚硝酸盐等任何有毒化学物质,事件的原因仍然不明。对此,大阪大学的藤野恒三郎教授(鲁迅的老师藤野严九郎的侄子)从未知感染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他使用洋菜培养基培养菌种,并进行动物实验,最后终于从鱼干样品中分离了一种新种细菌,即肠炎弧菌,找出了食物中毒的原因。由于这种新种细菌是日本人发现的,在当时的日本医学界掀起了一阵波澜。当时大多数的日本学者对病菌的概念,都还停留在19世纪的老旧观念;肠炎弧菌的发现震撼了他们。发现者藤野教授用“粗大且笔直,不断的活动”(日文:ふとっちょで真っ直ぐで、よく動き回る)来形容这种细菌的外型。此种病菌与当时弧菌属的代表霍乱弧菌外型差异甚大,因此藤野认为此菌应归类为巴斯德菌属,在1951年将其命名为Pasteurella parahaemolyticus并发表。1955年,日本国立横滨医院的医师滝川巖在腌渍物中发现了食物中毒的病原菌,后来证明与大阪中毒事件的病原菌是相同的。同时,他也发现了这种细菌是嗜盐性的,因此,将此菌的日文名称定为病原性好盐菌(日文:病原性好塩菌)。1960年,日本东京及千叶县一带发生了多起因食用竹荚鱼而导致食物中毒的事件,检验后发现病原菌是肠炎弧菌,引起了医学界的注意。对此,厚生省(今厚生劳动省,日本中央政府的卫生主管单位)将肠炎弧菌列为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菌之一,进行相关研究。1963年,日本国立预防卫生研究所(今日本国立传染病研究所)的福见秀雄和坂崎利一证明了此种细菌应属于弧菌属,将学名改定为Vibrio parahaemolyticus,同时也将此种细菌的日文名称改为肠炎弧菌(日文:腸炎ビブリオ),沿用至今。肠炎弧菌和霍乱弧菌、创伤弧菌等细菌,都是弧菌科弧菌属的成员。但是,肠炎弧菌和其他弧菌在一些特征上,有着相当的不同。肠炎弧菌的长度约是0.3×2µm,其细菌本体不像典型弧菌的弯曲状,反而是笔直的棒状(类似杆菌)。此外,肠炎弧菌不能使乳糖及蔗糖发酵,与可以发酵葡萄糖及蔗糖的其他弧菌科细菌不同,这也是区别肠炎弧菌与其他弧菌的方法之一。由于这个特性,肠炎弧菌在TCBS培养基上呈现亮绿色,与一般弧菌的黄色不同。肠炎弧菌对酸碱改变敏感,适合生长的pH值约在7.5-8之间,可耐受的酸碱值为pH5-11。肠炎弧菌与霍乱弧菌相同,都喜欢偏碱性的环境,但是与霍乱弧菌不同的是,肠炎弧菌必须要在环境有氯化钠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增殖(但是如果使用血液洋菜胶培养基时则不需要添加氯化钠)。适合肠炎弧菌生长的盐度约在2-3%,超过10%或低于0.5%均不能增殖。适合肠炎弧菌生长的温度约在20℃以上,温度在15℃以下时,生长会受到抑制。肠炎弧菌对热的耐受力相当低,使用一般的高温灭菌法即可完成杀菌。因此,因肠炎弧菌而造成食物中毒的患者,通常是肇因于食用未经煮熟的海产。此外,肠炎弧菌菌株在低温时也容易死亡。肠炎弧菌不耐干燥(aw=0.948时无法生长),在干燥环境中会迅速死亡。肠炎弧菌的增殖速度很快,在含3%氯化钠的脑心浸出物培养液中,只要8分钟左右就会分裂一次。而该菌在海产中的繁殖也相当迅速,例如:30℃时,肠炎弧菌在章鱼中从102CFU/g繁殖到107CFU/g仅需六小时。肠炎弧菌的增殖迅速是造成食物中毒的一大原因。肠炎弧菌拥有一大一小的两个染色体(分别有3.2×106和1.9×106个碱基对),是人类首次发现拥有复数染色体的细菌品种。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经烹饪不当的海产品或盐腌制品传播。常见的为海蜇、海鱼、海虾及各种贝类。因食物容器或砧板生熟不分污染本菌后,也可发生食物中毒。该病常年均可发生,潜伏期5-72小时,平均24小时,可从自限性腹泻至中度霍乱样病症,有腹泻、腹痛、呕吐和低热等症状。粪便多为水样,少数为血水样,恢复较快,病后免疫力不强,可重复感染。由肠炎弧菌导致的食物中毒,症状轻微者可以自行痊愈,无须用药。症状严重者需给予电解质及水分,以防脱水。也可以给予抗生素,例如:氯霉素(chloramphenicol)、卡那霉素(kanamycin)、四环素(tetracycline)或头孢菌素(cephalothin)。副溶血弧菌不耐热,90℃1分钟即被杀死,且不耐酸,1%醋酸或50%食醋中1分钟死亡,因此预防主要从改变饮食习惯方面着手。标本采取患者的粪便、肛拭或剩余食物,直接分离培养于SS琼脂平板或嗜盐菌选择平板。如出现可疑菌落,则进一步作嗜盐性试验与生化反应,最后用诊断血清进行鉴定。副溶血性弧菌在普通血平板(含羊、兔或马等血液)上不溶血或只产生α溶血。但在特定条件下,某些菌株在含高盐(7%)的人O型血或兔血及以D-甘露醇作为碳源的我萋(英语:Wagatsuma)琼脂平板上可产生β溶血,称为神奈川现象(英语:Kanagawa phenomenon)(Kanagawa phenomenon,KP)。KP+菌株为致病性菌株。此反应是鉴别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的重要生化反应。其他新型的检验方式包括基因探针杂交及PCR快速诊断法,可直接从原始食物标本或腹泻标本中检测耐热毒素基因。医学导航:病菌细菌(分类)gr+f/gr+a(t)/gr-p(c/gr-o药物(J1p、w、n、m、疫苗)
相关
- 乔纳斯·索尔克乔纳斯·爱德华·索尔克(英语:Jonas Edward Salk,乔纳斯·爱德华·索尔克,港澳称为乔纳斯·索尔克,台湾称为约纳斯·沙克,1914年10月28日-1995年6月23日),美国实验医学家、病毒学家,主
- 多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是指由多个、分化的细胞组成的生物体,其分化的细胞各有不同的、专门的功能。大多数可以使用肉眼看到的生物是多细胞生物。 所有多细胞生物都属于真核生物。多细胞
- 被动吸烟二手烟,亦称非自愿性吸烟,是指在吸取燃点烟草时随着烟雾释放出来的物质,是一种被动吸烟(Passive smoking)方式有研究指二手烟有焦油、阿摩尼亚、尼古丁、悬浮微粒、超细悬浮微粒
- 9-CM以下是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ICD)第九版的编码列表:
- 牙龈炎牙龈病(gingival diseases)是指一种发生于牙龈组织的疾病,牙龈病病损范围限于牙龈,而不累计牙槽骨、牙周膜和牙骨质。牙龈病主要包括牙龈炎性损害和牙龈增生。牙龈病一般不侵犯
- 生物燃料生物燃料(英语:Biofuel)、生质燃料或生态燃料,泛指由生物质组成或萃取而成的固体、液体或气体。生物质可以用三种不同的转化方法转化为易于利用、含有能量的物质,包含:热转化,化学
- 促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又称TSH(英语: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 TSH or Thyrotropin),是一个由垂体前叶当中的促甲状腺激素细胞所分泌的肽类激素。该激素用于调节甲状腺的内分泌功能.
- 高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英语:High-density lipoprotein,又称为HDL)是脂蛋白的一种,是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的大分子复合物。高密度脂蛋白有不同的种类,它们的形状,大小,密度,蛋白质和脂质成分以
- 血管舒张血管舒张是指在血管壁的平滑肌松弛下,令体内血管扩阔的情况。由于空间增大让血液流过,这会降低了血压。它的相反过程称为血管收缩。血管舒张可以自然产生或经由血管舒张剂引起
- IV型延迟性过敏反应(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又称第四型过敏反应(Type IV hypersensitivity),为一种细胞媒介反应。发病机制是人体对食物中抗原物质产生的免疫反应所致。延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