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旁的玛丽亚·伊莎贝尔 (1851年-1931年)

✍ dations ◷ 2025-05-19 03:42:51 #波旁的玛丽亚·伊莎贝尔 (1851年-1931年)

玛丽亚·伊莎贝尔(西班牙语:María Isabel Francisca de Asís Cristina Francisca de Paula Dominga,1851年12月20日-1931年4月22日),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二世的长女。

玛丽亚·伊莎贝尔一出生即为阿斯图里亚斯女亲王(即西班牙王储),直到弟弟阿方索于1857年出生为止。阿方索即位为西班牙国王以后,玛丽亚·伊莎贝尔再次成为阿斯图里亚斯女亲王,直到侄女玛丽亚·梅塞德斯的诞生。

玛丽亚·伊莎贝尔父母的婚姻并不愉快,伊莎贝拉二世在十六岁时就被迫与堂哥法兰西斯科结婚。由于夫妻之间的不和谐,有传言伊莎贝拉二世的子女亲生父亲另有他人。不论父亲是谁,伊莎贝拉二世随后为玛丽亚·伊莎贝尔带来一个弟弟和三个妹妹:阿方索、玛丽亚·皮拉、玛丽亚·德拉帕兹和欧拉丽亚。

在宫廷里极保守派的说服之下,伊莎贝拉二世同意安排玛丽亚·伊莎贝尔与两西西里的加埃塔诺的婚事。加埃塔诺是两西西里国王法兰西斯科二世的弟弟,后者在意大利统一的过程中失去了王位。

玛丽亚·伊莎贝尔与加埃塔诺于1868年结婚。两人先后造访罗马和奥匈帝国,然而在回西班牙的途中,两人得知了西班牙1868年革命(英语:Glorious Revolution (Spain))的消息。玛丽亚·伊莎贝尔在巴黎与被迫流亡的母亲相见,随后与加埃塔诺定居于瑞士。

1871年,已怀孕的玛丽亚·伊莎贝尔不幸地流产了。革命与孩子流产等坏消息使原已患有癫痫的加埃塔诺极为忧郁,最终在当年举枪自杀。玛丽亚·伊莎贝尔在丈夫死后搬到巴黎与母亲同住,同时关注著妹妹们的教育。玛丽亚·伊莎贝尔也经常到访维也纳探望弟弟阿方索,并商讨王朝复辟事宜。

1874年底,阿方索被召回西班牙登基为王。隔年姐弟两人回到西班牙,玛丽亚·伊莎贝尔作为王位继承人被封为阿斯图里亚斯女亲王。在弟弟的第一任妻子去世后,玛丽亚·伊莎贝尔引荐奥地利的玛丽亚·克里斯蒂娜作为阿方索的第二任妻子。

玛丽亚·伊莎贝尔与弟弟的感情相当要好,因此当阿方索于1885年去世时,玛丽亚·伊莎贝尔非常地难过。她与玛丽亚·克里斯蒂娜共同照顾阿方索的孩子们;对他们来说,玛丽亚·伊莎贝尔如同第二个母亲。

玛丽亚·伊莎贝尔在西班牙非常受欢迎,西班牙海军有一艘军舰即以她命名。1931年阿方索十三世退位后,她跟着离开了西班牙。几天后玛丽亚·伊莎贝尔在巴黎去世,享年79岁。

相关

  • ʢ浊会厌颤音(voiced epiglottal trill)是辅音的一种,用于一些语言当中。普通话中无此音。国际音标以⟨ʢ⟩代表此音,X-SAMPA音标以⟨<\⟩代表此音。浊会厌颤音的特征:当符号成对出
  • 校尉校尉是古代中国的武官官职,在历史上具重要影响力。该职位于汉朝时达到鼎盛,其地位仅次于各将军,但是其手下必有亲自统领的部队,而将军却不一定有自己的军队,所以其实际影响力有时
  • 艾玛·提尔曼艾玛·提尔曼(英语:Emma Tillman,1892年11月22日-2007年1月28日),美国长寿女性,超级人瑞。她在2007年1月18日加拿大人瑞朱莉·温妮弗雷德·伯特兰(Julie Winnefred Bertrand)逝世后,成
  • 荣如德荣如德(1934年12月-),中国翻译家,他翻译了大量俄语和英语的文学作品,俄语有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和索尔仁尼琴的《癌病房》,英语翻译作品则有查
  • 蒙古精神《蒙古精神》()是俄罗斯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于1991年执导的一部剧情电影,讲述了一名俄罗斯卡车司机与居住在中国内蒙古的一个蒙古人家庭的一段友谊,并且刻画了蒙古人的生活状
  • 10亿人起义10亿人起义是一个全球运动,2012年由伊芙·恩斯勒发起,旨在终止对妇女的性侵害及性暴力。根据联合国数据显示,全球有三分之一的女性曾经在一生中遭受性暴力,大约近10亿人。该活动
  • 巴盖尔帕拉乌帕齐拉巴盖尔帕拉乌帕齐拉(孟加拉语:বাঘারপাড়া,英语:Bagherpara Upazila)是孟加拉国杰索尔县的一个乌帕齐拉,位于库尔纳专区的杰索尔县。。据1991年孟加拉国人口普查(英语:1991 Bangladesh census),巴盖尔帕拉共有户数28,677户,人口216897人。其中男性占比51.21%,女性占比48.79%;成年人口84,303人。该地7岁以上人口之平均识字率为34.5%,高于全国平均值(32.4%)。
  • 前622年
  • 前324年
  • 154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