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美洲生物大迁徙

✍ dations ◷ 2025-05-17 08:47:05 #南北美洲生物大迁徙
南北美洲生物大迁徙是动物地理学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北美洲及南美洲陆地及淡水的动物群因巴拿马地峡的形成,而经中美洲互相迁徙交换。这次迁徙的最高峰是于约3百万年前的上新世中期皮亚琴察阶。这是事件在新热带界及新北界的结合,最后形成美洲时发生。这次迁徙可以从地层学及新生物学中观察得知。其最明显的影响是哺乳动物的动物地理学,且给予了不懂飞行的鸟类、节肢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及甚至淡水鱼类机会迁徙。大部分新生代时期的南美洲都由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哺乳动物特有种所支配,这些特有种包含了有袋类、贫齿类(如犰狳科、食蚁兽及树懒等)及不同的南蹄目(如南方有蹄目、滑距骨目、闪兽目及焦兽目)。有袋类可能于上白垩纪或第三纪初经南极洲往来南美洲及澳洲。于南美洲的有袋目包括了负鼠目,而其他较大的形态如古鬣狗科及袋剑虎属亦都存在。这些有袋目与巨大的骇鸟共同分享生态位。南方有蹄目及滑距骨目都有一些奇怪的形态,如后弓兽属。这两类可能是由踝节目开始,于下古新世迁徙前开始演化,并于更新世灭绝。闪兽目及焦兽目亦有奇怪的形态,不过形态较小及较早消失。部分南美洲的水生鳄鱼如钩鼻鳄(英语:Gryposuchus)、莫拉氏鳄(英语:Mourasuchus)及普鲁斯鳄具有可比拟中生代鳄鱼的巨大体型,体长可达 12米(39英尺)。生存在相同地区的还包括体型最大的乌龟骇龟,背甲长度达 3.3米(11英尺)。入侵南美洲是在3150万年前当豚鼠小目到达当地开始,很有可能是来自非洲。这时开始出现了水豚、毛丝鼠、兔鼠及美洲豪猪科。从西非前往巴西西北因大陆漂移而变得更为短程,另外跳岛战术亦帮助了一把。横渡海洋亦可以因最少一头怀孕的雌性透过浮木或红树林筏而达成。它们后来在西印度群岛至巴哈马繁殖起来。后来约于2500万年前,灵长目亦跟随而来,但能够迁徙的则较为小数。南美洲猴的祖先相信亦像豚鼠小目般从非洲来到,形成了新世界猴。南美洲豚鼠小目及猴两者都相信是一个单系群分支。最早从北美洲到达的是肉食性浣熊科,它们约于7百万年前从中美洲跳岛而来。一些南美洲浣熊科亦分化成现已灭绝的形态。但是所有现存的浣熊科似乎都是源自北美洲。同样地,地懒亦于9百万年前跳岛至北美洲,在较早的中新世早期在安的列斯群岛繁殖。约于3百万年前巴拿马地峡的形成造成最后及最大型的大迁徙。当中包括大羊驼、乳齿象、貘、猫科、犬科、熊及马等迁徙至南美洲。最初的净迁徙是对称的,后来证实新热带界物种没有新北界物种般成功。向北迁徙的动物未能成功挑战已经占有当地同一生态位的新北界物种。很多新热带界物种都习惯热带雨林环境,限制了它们远离中美洲的能力。向南迁徙的北方真兽类(Boreoeutheria)相信是造成一些南美洲哺乳动物灭绝的元凶。所有新热带界大型的有袋目及飞行猎食者最终消失。南美洲的南蹄目亦很难过活,只有后弓兽属及一些箭齿兽属能承受这种来自北方的突击。细小的美洲有袋类则好些,当中较为原始的贫齿目很奇特的具竞争性。它们演化很有效的保护甲壳(犰狳及雕齿兽科)或长爪(树懒及食蚁兽)。非洲的豚鼠小目及新世界猴则在这次迁徙中保持原状。而北美豪猪及几种已灭绝的豪猪及水豚并没有穿过中美洲。在美国出现犰狳、负鼠目及豪猪都是因这次大搬风而致。负鼠目及豪猪是向北迁徙得最成功的,最远达至加拿大。现时只有小数的贫齿目、有袋目或豚鼠小目仍然生存在北美洲,更多的只在中美洲生活。在第四纪灭绝事件前,大部分主要的贫齿目都进入了中北美洲。大型动物中的地懒是最成功的入侵者,巨爪地懒属近扩展至阿拉斯加。一般来说,啮齿目的扩散及后来的辐射适应在南美洲不论在空间及物种数量上都最为成功。过往1千万年前从南美洲迁往北美洲现存或已灭绝物种的祖先:过往1千万年前从南美洲迁往中美洲现存或已灭绝物种的祖先:过往1千万年前从北美洲或中美洲迁往南美洲现存或已灭绝物种的祖先:

相关

  • 真细菌放线菌门 Actinobacteria(高G+C) 厚壁菌门 Firmicutes(低G+C) 无壁菌门 (无细胞壁)产水菌门 Aquificae 异常球菌-栖热菌门 Deinococcus-Thermus 纤维杆菌门-绿菌门/拟杆菌门 Fibro
  • 骨膜炎骨膜炎是指因骨膜发炎而引起的病症。骨膜是骨头周围的一层结缔组织。骨膜炎通常是一种慢性疾病,伴有疼痛和肿胀。初次参加运动或运动量猛增的锻炼者,容易发生疲劳性骨膜炎。
  • X射线断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CT),是一种影像诊断学的检查。这一技术曾被称为计算机轴向断层成像(Computed Axial Tomography)。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X-Ray Computed To
  • 超级细菌抗生素抗药性(antibiotic resistance)是抗药性的一种形式,借此特性,一些微生物亚群体,通常是细菌种,能够在暴露于一或多种抗生素之下得以生存;对多种抗生素具抗药性的病原体被视为
  • 热岛现象热岛效应是一个自1960年代开始,在世界各地大城市所发现的一个地区性气候现象。具体来说,无论从早上到日落以后,城市的气温都比周边地区来得高,并容易产生雾气。这个现象的发现,是
  • 厌氧法厌氧法是利用以厌氧细菌为主要工作菌种,在厌氧环境下对有机废水中各种有机成分进行了降解作用的废水生物处理法。主要工艺以UASB、BF等为主。适合处理高浓度有机物污水和一些
  • 氧化锌氧化锌是锌的氧化物,难溶于水,可溶于酸和强碱。它是白色固体,故又称锌白。它能通过燃烧锌或焙烧闪锌矿(硫化锌)取得。在自然中,氧化锌是矿物红锌矿的主要成分。人造氧化锌有两种制
  • 稀释稀释(英语:dilution)指对现有溶液加入更多溶剂而使其浓度减小的过程。在稀释后溶液的浓度减小,但溶质的总量不变。例如将一莫耳(约58.5克)的食盐(溶质)溶在一升的水(溶剂)中,溶液的体积
  • 理解理解(Understanding),又称为领会、了解、懂得、思维作用(intellection),是指一种心理过程,与诸如人、情形或讯息之类的某种抽象的或有形的对象相关,借此一个人能够对其加以思考,并且
  • 灵长目彩色视觉的演化灵长目彩色视觉的演化相比于绝大多数真兽下纲哺乳类是独一无二的。灵长目的一种脊椎动物远祖拥有四色视觉, 然而夜行、恒温的哺乳类的祖先在恐龙时代丢失了视网膜中4种视锥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