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鹤(1941年3月4日-),中国历史学家,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特聘资深教授,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两名文科博士之一。主要研究领域为历史地理,在文化语言学、近代新闻史和地方志方面也有所研究。
1941年3月4日,生于厦门,父亲为小资本家,后被定性为“右派”,中学时就读于厦门第一中学。1958年,录取福建工学院矿冶系采矿专业,由于该学校尚在筹备状态,寄读于厦门大学。1960年2月,福州大学校舍完工,随工科58、59级学生转入,1963年毕业。毕业后,被分配至在湖南马田煤矿做技术员,在湖南地区各煤矿工作长达十五年。
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周振鹤考入复旦大学攻读历史地理专业研究生,师从谭其骧院士。1981年,周振鹤完成了硕士论文《西汉诸侯王国封域变迁考》获得硕士学位,杨向奎评价该论文“已经达到了博士论文的水平,甚至比过去有的博士论文做得还要好”。
1982年,在硕士论文的基础上,周振鹤完成了博士论文《西汉政区地理》,首次提出了“政区地理”这个名词。1983年10月,获历史学博士学位,证书编号“83001”,与同门师弟葛剑雄并为中国首批两名文科博士之一。
毕业后周振鹤留校任教,担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讲师。1985年9月,升任副教授。1993年5月,升任教授,同年开始招收博士生。2008年,成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任特聘资深教授。
周振鹤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其博士论文《西汉政区地理》,首次提出了“政区地理”这个名词,开始了历史地理学从通史向断代史的转变。政区地理研究方面,其主编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为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后最为重要的成果。
文化语言学方面,周振鹤也有所研究,参加研究生考试时,周振鹤与同样参加考试的游汝杰为上下床,两人因此结识,之后合作写了《古越语地名初探》《从语言学角度看栽培植物史》《人口变迁和语言演化的关系》等许多语言文化方面的文章,并出版了《方言与中国文化》一书。
此外,周振鹤在地方行政制度史、近代新闻史以及中外语言接触史、海外交通史和地方志等不同领域也有一定造诣。
截至2013年,周振鹤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现代汉语方言岛的历史地理背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及省部级项目多项,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政治过程、自然环境对行政区划变迁的影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研究》及国家教委社科项目《中央与地方关系史研究》的研究工作。
周振鹤先后开设了《历史政治地理学》、《历史文化地理学》、《历史人文地理学》和《历史地理研究法》等课程,并指导历史政治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两个方向的博士生。截至2008年,周振鹤已经培养了30名博士生。
周振鹤热爱藏书,有专门的房子用于存放书籍,是上海著名藏书家,自称其收藏几乎均为“藏书家不重、目录学不讲、图书馆不收”之书。2018年,周振鹤出版了文集《藏书不乐》,其中文章多与藏书相关。
周振鹤父亲为无锡人,母亲为厦门人,妻子为长沙人,周振鹤因而会讲三种方言。周振鹤有子女,并以古籍中地名取名,但仍不免重名。
周振鹤发表各类著作较多,下面列出其主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