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卡兰-I,或称为“快乐的黑天神行动”、“微笑的佛陀行动”(1974年5月18日是佛诞),是印度首次核试验。波卡兰-I于1974年5月18日在邻近巴基斯坦的波卡兰试验场进行试爆,,由印度陆军几个军官负责监督。
波卡兰-I试验有许多代号名称,印度外交部称之为“波卡兰-I”、负责该核试验的科学家称之为“微笑的佛陀行动”、印度空军则称之为“快乐的黑天神行动”。
早于1944年印度还未脱离英国管治的时候,霍米·巴巴(英语:Homi J. Bhabha)(Homi J. Bhabha)便创立了塔塔基础研究院(英语:Tata Institute of Fundamental Research)并开始了自己的核武器计划研究。而物理学家拉贾·拉曼拉(英语:Raja Ramanna)(Raja Ramanna)是该核武器技术研究的重要人物,他扩大和监督关于核武器的科学研究,是该团队第一个指导、监督并进行核试验的科学家。
在印度脱离大英帝国管治独立后,印度总理尼赫鲁便正式授权以霍米·巴巴(英语:Homi J. Bhabha)为首的核武器试验计划,并重点在1948年《原子能法》下和平发展。印度虽然一直宣称发展核武只用于和平目的,但印度总理尼赫鲁最终还是决定不签署关于禁止进行核试验的具约束力条约,并曾在1948年4月15日发表以下讲话:
We must develop this atomic energy quite apart from war — indeed I think we must develop it for the purpose of using it for peaceful purposes. ... Of course, if we are compelled as a nation to use it for other purposes, possibly no pious sentiments of any of us will stop the nation from using it that way.
撇开战争不谈,我们确实得发展原子能—事实上,我认为我们必须基于和平目的之用途来发展它。......当然,作为一个国家,如果我们被迫将它使用于其他目的上,可能也不会有人假仁假义的去阻止国家使用它。
1954年,霍米·巴巴(Homi J. Bhabha)把武器的设计和生产都转向了该核计划,并且委托了两个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第一个项目是在孟买建立巴巴原子能研究中心(英语:Bhabha Atomic Research Centre)(BARC),而另一个则是建立一个政府部门—原子能部(英语:Department of Atomic Energy)(DAE),并由霍米·巴巴担任首任部长。原子能部建立初期(1954—1959年),印度的核计划得到迅速的发展,直到1958年已经有三分之一的国防预算用于原子能部的核武器研究。在1954年时印度更与美国和加拿大达成关于和平利用核能(英语:Atoms for Peace)的口头谅解,美国和加拿大最终也同意向位于特朗贝(Trombay)的原子能研究中心提供并建立CIRUS(英语:CIRUS reactor)反应堆。此次与美国的合作成为印度和美国之间在理解核武器扩散的定义上的分水岭,而该反应堆也将只用于和平目的。不过,由于CIRUS是生产钚装置的理想设备,因此尼赫鲁便打算用于核武器试验并拒绝接受来自加拿大的核燃料,着手发展自主的核燃料循环技术。
1958年7月,时任印度总理尼赫鲁正式授权“凤凰计划”(Project Phoenix),以建立一个能以每年处理20吨核燃料,生产能力与CIRUS反应堆匹配的加工厂。而该工厂的使用的钚铀萃取法(英语:PUREX)(PUREX)是由美国维乔国际公司(Vitro International Firm)设计。在1961年3月27日,位于特朗贝(Trombay)的钚工厂正式开工,并于1964年中期开始运作。
其后印度的核计划不断成熟,直至1960年,尼赫鲁下达将计划投入生产的关键决定。同一时间,尼赫鲁与美国西屋公司讨论了关于在印度塔拉普尔建造首个核电厂的计划。后来曾参与讨论的美国陆军工程师肯尼思·尼科尔斯(英语:Kenneth Nichols)(Kenneth Nichols)的回忆道:当尼赫鲁转向霍米·巴巴(Homi J. Bhabha)的时候,尼赫鲁便问他发展核武器的时间表。霍米·巴巴听到后便告诉尼赫鲁估计需要一年的时间来研发。
1962年,印度的核武器计划虽然仍在发展,但发展的速度已经渐渐缓慢,因为尼赫鲁的注意力被集中在同年6月发生的中印边境战争,在此期间,中国成功夺取了原属印度控制的领土。此后尼赫鲁转向苏联求助,但苏联当时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古巴导弹危机。在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的拒助下,印度意识到苏联是一个不可靠的盟友,这种意识使印度更坚决建立一个核威慑力量。后来在1966年霍米·巴巴(Homi J. Bhabha)去世后,拉贾·拉曼拉(英语:Raja Ramanna)正式接手了核武器试验计划。
霍米·巴巴(Homi J. Bhabha)在印度电台中发表过几次讲话,以积极游说印度发展核武器,其中1964年霍米·巴巴曾告诉印度民众:这些核武器十分便宜(such nuclear weapons are remarkably cheap),并引用美国的核武器试爆计划—犁铧行动(英语:Operation Plowshare)的经济成本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按照霍米·巴巴的说法,一个十克拉的装置将耗资350,000美元,而两兆吨的装置将耗资600,000美元。不过霍米·巴巴似乎并没意识到,实际上犁铧行动(英语:Operation Plowshare)的成本数据并非如他想像那样,而行动中所产生出来的核武器也是耗资了几倍的成本制造。
1965年,拉尔·巴哈杜尔·夏斯特里在担任印度第二任总理期间,印度核武器计划某些部分发展速度被放缓,因为夏斯特里任命了物能学家维克拉姆·萨拉巴伊(英语:Vikram Sarabhai)作为核计划的领导,不过该新领导正是甘地信仰(英语:Gandhism)人,致使计划迈向和平目的,而非军事用途。
1967年,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成为了新一任印度总理,并重新恢复了核计划原有的研发速度。其后有份参与该计划的化学工程师霍米·塞特纳(英语:Homi Sethna)(Homi Sethna)为“把钚发展成核武器”带来了显著的作用,同时拉贾·拉曼拉(英语:Raja Ramanna)则负责设计和整造核装置。
在1968至1969年间,印度原子核物理学家P. K. 艾扬格(英语:P. K. Iyengar)(P. K. Iyengar)与另外三人访问苏联,并参观了位于杜布纳的核研究设施。在访问期间,艾扬格对于钚燃料快速脉冲反应堆的印象深刻,在他返回印度时,艾扬格随即着手开发钚反应堆。
在七十年代初期,印度依然继续怀有是否应该研发核武器的矛盾情绪,并给予该计划低优先级的地位,以让开发人员继续生产核原料,直至1971年印巴战争。1971年12月,时任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派出以企业号航空母舰为首的航空母舰战斗群前往孟加拉湾,苏联有见及此随即派遣了一艘来自海参崴的核动力潜艇来跟踪美国海军的行动。苏联此行无疑向英迪拉(Indira)表现出了核威慑作用(英语:Deterrence theory)和核武器与弹道导弹潜艇的重要性。后来在巴基斯坦向孟印联军投降(英语:Pakistani Instrument of Surrender)书签署后,巴基斯坦正式分裂为两个不同的政治实体。
1972年9月7日,英迪拉(Indira)授权巴巴原子能研究中心(英语:Bhabha Atomic Research Centre)制造核装置,并为测试做好准备。虽然印度陆军并没有充分参与核试验,但军队的最高指挥仍然对测试工作临近知情。核装置完成建造后,被正式称为和平核爆炸(英语:Peaceful nuclear explosion)。
1974年5月18日佛诞,波卡兰-I正式在波卡兰塔尔沙漠被引爆,英迪拉(Indira)在测试期间保持对微笑的佛陀在各个方面的严格控制,而这是在极严谨的保密情况下进行。除了英迪拉,顾问P. N. 帕尔梅(英语:P. N. Haksar)和杜尔·加达尔(英语:Durga Prasad Dhar)都保持着联系。在保密期间,只有极少数国家高层知悉,其中印度西部司令部(英语:Western Command (India))司令和印度陆军参谋长(英语:Chief of the Army Staff (India))更是唯一知悉即将有核武器试爆的军队高层。
波卡兰-I外形为六边形截面,直径1.25米,重约1,400公斤。在被引爆前,它被安放在一个六角形的金属支架上,并放存在一个试爆地点,由沙子掩盖着。当波卡兰-I在波卡兰塔尔沙漠被引爆后,爆发地点便留下了一大陨石坑,其坐标是27°05′42″N 71°45′11″E / 27.095°N 71.753°E / 27.095; 71.753坐标:27°05′42″N 71°45′11″E / 27.095°N 71.753°E / 27.095; 71.753.。
是次所试爆的核武器当量一直存在争议,尽管印度的政客已经向记者描述了是2千吨至20千吨,亦即大约12,000吨的范围,但印度提供的数据依然不够清楚。虽然地震所探测到的标准是3.2千吨至21千吨之间,但P. K. 艾扬格(英语:P. K. Iyengar)(P. K. Iyengar)曾多次表明,当量只是8至10千吨,即是大约10,000吨。后来有关陨石坑的分析表明,根据所爆出的范围,核武器的当量应该是8,000吨,不过不管那种测量都依然存在不确定性。
在试爆成功后,英迪拉(Indira)已经获得了很大的人气和知名度。英迪拉的形象也在国大党中得到加强,国大党也因而在印度议会中获得一致好评。1975年,霍米·塞特纳(Homi Sethna)、拉贾·拉曼拉(Raja Ramanna)均被授予莲花赐勋章,而项目其他成员也被授予莲花士勋章。此后印度一贯认为,此次核试验属于和平测试,并没有任何将其军事化的意图。然而,根据独立的报告显示,这实际上只是印度的核计划的一部分。在1997年拉曼拉就曾对印度报业托拉斯说:
The Pokhran test was a bomb, I can tell you now.... An explosion is an explosion, a gun is a gun, whether you shoot at someone or shoot at the ground.... I just want to make clear that the test was not all that peaceful.
在波卡兰(即微笑的佛陀)中测试的炸弹,我现在可以告诉你....爆炸就是爆炸,枪就是枪,无论你是向某人开枪还是向地上开枪....我只想清楚指出,测试不是所有都和平。
虽然印度继续指出,测试只用于和平目的,但仍然遭到了许多方面的反对。核供应国集团便是成立于印度核试后的一年,其后在1992年,集团更决定要求国际原子能机构保障监督任何新的核原料出口交易,从而有效地排除了将核原料出口至印度。不过在2008年,核供应国集团已经解除了对印度这个贸易限制,并且美国也与印度达成了印美民用核能协议(英语:India–United States Civil Nuclear Agreement)。
1974年,巴基斯坦并没理会测试是否为“和平核爆炸”而取消了原定于同年6月10日与印度之间的邦交正常化谈判。巴基斯坦总理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曾誓言,绝不会屈服于“核讹诈”或接受印度在印度次大陆的支配和霸权。巴基斯坦原子能委员会(英语:Pakistan Atomic Energy Commission)主席穆尼尔·艾哈迈德汗(英语:Munir Ahmad Khan)也曾誓言,巴基斯坦将被迫测试自己的核武器。后来在2011年,巴基斯坦著名的原子核物理学家佩尔韦兹·侯德胡伊(英语:Pervez Hoodbhoy)曾表示他深信是印度首次核试把巴基斯坦推向核领域。
在试验中所使用的钚实际上是由加拿大和美国提供的CIRUS(英语:CIRUS reactor)反应堆产生,在印度核试后,加美反应负面,特别是当时正在进行关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谈判和经济援助,两国都已经提供了给印度。加拿大方面认为印度在1974年的试验违反了1971两国之间的了解,并冻结了核能援助和两个反应堆的建设。而美国方面则认为试验并没违反任何协定,并继续在同年6月完成了运往塔拉普尔的浓缩铀的运输。
法国方面曾经向印度发来贺电,但后来又撤回。
尽管试爆后印度有许多建议,但印度并没进一步进行核试验,直至1998年,印度再次进行核试验,并将其行动命名为“波卡兰-II(英语:Pokhran-II)”。此次试验招致国际社会对印度的经济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