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教会合一运动

✍ dations ◷ 2025-08-24 08:15:12 #普世教会合一运动

普世教会合一运动(英语:ecumenism 或 oecumenism,或称教会再合一运动、基督信仰合一运动、普世教会主义,简称合一运动),是提倡现代基督教内各宗派和教派重新合一的运动。普世教会合一运动在最初开始时称为“向心运动”,主要对象为基督宗教。

普世教会合一运动的开端是1910年在英国爱丁堡举行的世界宣教会议,由欧美等地的基督新教教派发起。1921年在瑞士日内瓦成立的国际宣教协会(IMC)、1948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成立的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WCC),都是普世教会合一运动产生的组织。

这个运动在今天不获部分基督教宗派接受,被认为是为了一味追求合一、却妥协信仰立场的运动。

历史上,基督教由于教义上的意见分歧和不同的因素,曾出现不同程度的分裂。其中包括了1054年的东西教会大分裂、1378年开始的天主教会大分裂、以及1517年开始,新教反对天主教的宗教改革。基督宗教(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新教等)之间的联系因此而中止。近代,不同的基督教团体都积极展开宣扬基督教的工作,却经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竞争和争拗。于是,一股期望基督教合一的推动力量便逐渐形成。

1910年6月14-23日,在爱丁堡举行的世界宣教会议上,来自159个基督新教团体的代表同意基督徒之间应互相尊重,决意谋求各教会宗派在宣教地区的合作,以促进教会的合一见证,开展了运动主要的第一步。穆德在大会上倡导普世教会合一运动,会后担任委员会主席。于是在1921年,国际宣教协会(IMC)于在瑞士日内瓦正式成立。旨在积极推行联合性工作,使各教会宗派在世界各地的宣教工作得以表现出基督徒的合一。在联合发展宣教事工的气氛下,产生了两个组织:生活与工作委员会和信仰与教制委员会。

于1937年,英国牛津召开的会议上,国际宣教协会的主席穆德倡议成立普世教会协会(WCC)。同年,在生活与工作委员会与信仰与教制委员会的会议中,决定响应国际宣教协会的牛津会议的倡议,成立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1938年,世界基督教协会筹备委员会成立,由英国圣公会时任约克大主教的威廉·汤朴(英语:William Temple (bishop))负责筹备工作。1948年8月22日至9月4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第一次会议中,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正式成立,强调“凡认耶稣基督为上帝及救主”的教会都可加入成为会员,进一步促进教会不同宗派之间互相学习和彼此合作。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的号召教会合一,世界合一,人类合一。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大力宣传“教会合一”,宣称“教会是超国家、超民族、超阶级的普世性实体”,号召基督新教、天主教和东正教终止历史上的对立,采取联合行动。但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的行动却受同年成立的万国基督教联合会(英语: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Christian Churches)(ICCC)所反对,成为普世教会合一运动的另一发展。

1961年,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三次会议上,与国际宣教协会正式合并。自此,普世教会合一运动汇为一条主流。为了促使不同地域和群体的基督徒联合,使基督教信仰大幅度简化。2002年5月21日,在美国克里夫兰举行全国性的“基督徒合一”讨论会上,天主教宗座促进基督徒合一委员会的枢机主教卡斯帕(Cardinal Walter Kasper)指出,合一运动的目的并非要统一所有教会,而是要使不同教会宗派间的相反元素转变成互补元素。

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主张“教会合一”,终止基督教各大教派内的对立;提倡相互对话,建设“以自由、和平、公义为基础”的“大社会”。

新教的各主要宗派大多支持,一些基要派教会由于信仰上的原因而没有参加;一些福音派教会则对普世教会合一运动持有保留态度。在1961年于新德里举行会议时,普世教会合一运动有突破性的进展——东正教作出了响应。而天主教曾于早期抵制此运动,教宗庇护十一世曾在1928年通谕禁止天主教神职人员以代表教会的身份参加任何普世教会合一运动之会议。但在1962年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中,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同意在不改变天主教信仰与教条之情形下寻求基督教界的合一。虽然天主教不是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之成员,但教宗保禄六世已于1965年命教廷设立联合工作组开展了对话门槛,从而推进了合一政策。

在推动普世教会合一运动中,除了要回避各基督宗教内的宗派和教派之间的教义矛盾外,其他社会层面的矛盾因素都是待解决的障碍。为了促使不同地域和群体的基督徒联合,唯将基督教信仰大幅度简化,教义的问题被简约为若干非神学化的口号。近年欧美各地信徒的减少也是教会推动合一的因素。

在神学上,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的分歧也很大。东正教一直也强调自己完全保留了初期教会的传统,而天主教一直也认为教宗是所有教会的最高领导,新教则强调要回到《圣经》为基础。更明显的分歧是在神职人员应否独身、神职人员的制度如何、《次经》的地位、圣礼的问题、政教关系、圣母及圣徒的敬礼(新教则认为这是‘崇拜’圣人圣女)等等问题,三教也无法有一个共识。

除神学上的分歧,历史是另一个不能忽略的问题。东正教11世纪和天主教分裂以后,一直也不承认罗马教宗的权威,并认为天主教远离了初期教会的传统;而新教和天主教在宗教改革之后一直存在冲突(例子有三十年战争和其他宗教战争,冲突长达数百年),也叫不少新教徒难以接受天主教。在北爱尔兰,新教徒和天主教徒过去的流血冲突已清楚说明了两者的历史分歧是一大障碍。

其他的矛盾因素,在宗座促进基督信徒合一委员会的主席枢机主教卡斯帕的一段话中可见一斑。卡斯帕曾表示:“从一方面看,一些古老的对立已经被克服,彼此变得比较接近。从另一方面看,新的歧见又不断产生,这些歧见特别发生在伦理和道德等争议性问题上,例如堕胎、离婚、安乐死和同性恋,虽然在这些议题上,主流教会至今都是持反对的立场。此外还有种族、社会和政治问题,这些问题经常成为彼此分裂的因素。总之,东正教各独立教会之间、圣公会内部、路德宗团体内部、甚至天主教内部的紧张关系,都危害基督信徒大公合一运动的对话,因为内部若缺乏一致性,将阻碍外部的一致性,进而导致大公合一运动的瘫痪和无能为力。”

另一方面,代表基要派的万国基督教联合会(英语: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Christian Churches)(ICCC)于1948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成立,并认为使各宗教联合成世界大统一教会的行动是有违《圣经》教训的、是耶稣所指的敌基督者。有人认为,世界将来的趋势是基督宗教的各派先要合一,然后与其他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巴哈伊教进行大合一,最后形成一个万教合一的宗教组织,一步一步应验《启示录》中描述的大淫妇的预言。

推动普世教会合一运动的主要著名人物有:

基督教旗帜起源于西方的传统,盛行于基督教新教教会。基督教旗帜不是代表特定的信条或是宗派,只是代表基督教,是基督教象征。

普世教会合一运动机构教会联合理事会(英语:Federal Council of Churches)(现由国家教会协会(英语:National Council of Churches)和基督教教堂团结(英语:Christian Churches Together)继承)在1942年1月23日启用了这面旗帜。

相关

  • 演化发育生物学现代生物分类群体从它们的 共同祖先遗传分化的图示。进化论介绍(英语:Introduction to evolution) 演化的证据 共同起源 共同起源的证据群体遗传学 · 遗传多样性 突变 · 自
  • 第四纪冰期第四纪冰河时期,也称作“第四纪冰期”、“第四纪大冰期”、“第四纪冰河期”、“第四纪冰川期”、“更新世冰川期”、“当前冰河时期”、“末次冰河时期”,是指从258万年前到
  • 月球日在太空探索,月球日是地球的卫星相对于太阳绕着自身的转轴完成一个完整的旋转所经历的时间。等同于月球在轨道上完整的绕着地球回到相同相位的时间。它通常被标示为从朔到下一
  • 国立高雄应用科技大学校友列表国立高雄应用科技大学校友列表收录了国立高雄应用科技大学毕业的知名人物。国立高雄应用科技大学杰出校友资讯
  • 阮氏秋惠阮氏秋惠(越南语:Nguyễn Thị Thu Huệ,1966年-)是越南女作家。1966年出生在河内。曾获得河内短篇小说和小说比赛A奖;《前锋报》青春作品奖,《军队文艺杂志》短篇小说第一名。是第
  • 波希米亚山坐标:50°08′N 14°59′E / 50.133°N 14.983°E / 50.133; 14.983波希米亚山(德语:Böhmische Masse),是中欧的山峰,横跨捷克中部、德国东部、波兰南部和奥地利北部,处于多瑙河以
  • 梅萨罗什·埃尔温梅萨罗什·埃尔温(匈牙利语:Mészáros Ervin,1877年4月2日-1940年5月21日),生于布达佩斯,匈牙利男子击剑运动员。他曾获得1912年夏季奥运会击剑比赛男子佩剑团体金牌和男子佩剑个
  • 2013年意大利总统选举乔治·纳波利塔诺无乔治·纳波利塔诺无2013年意大利总统选举为在2013年4月18日至4月20日举行的意大利总统选举,由国会议员及58名大区代表投票选出新总统。最后由原本将在2013年5月15日结束任期的现任意大利总统乔治·纳波利塔诺成功连任,成为首位连任的意大利总统。根据《意大利宪法》意大利总统选举采取间接选举,由意大利议会议员和各地区代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意大利总统,这包括有在2013年意大利国会选举当选地参议院与众议院议员和58位各地区代表。投票场所设在意大利众议院所在之处蒙特奇特利欧宫,为此该议
  • 何武何武(前1世纪-3年),字君公,蜀郡郫县(今四川省成都郫都区北)人,西汉大臣。学习《易经》,与翟方进为友。历任鄠县县令、谏大夫、扬州刺史、丞相司直、清河郡太守、兖州刺史、司隶校尉、京兆尹、楚国内史、廷尉。前8年,为御史大夫(改大司空),封氾乡侯。汉哀帝之时,何武与师丹、孔光等拟定限田、限奴婢的方案,遭官僚贵族反对,未果。元寿元年(前2年)改任前将军。次年,汉哀帝逝世。举朝上下皆举荐王莽为大司马。他与公孙禄友善,为避免外戚专权,两人互荐。王莽任大司马后,他与公孙禄被有司弹劾,皆被免官。元始三年(3年),王莽
  • 傅融傅融(德语:Patricia Hildegard Flor,1961年10月19日-),德国外交官,埃朗根-纽伦堡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德国驻华大使。曾任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主席、德国驻格鲁吉亚大使、欧盟驻日本代表团团长等职务。1985年至1989年学习历史、哲学、斯拉夫语言文学及中世纪、东欧历史,获硕士学位;1989年至1992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东欧历史、国民经济学和哲学;199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6年,于美国剑桥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攻读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在1992年接受高级外交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