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教会合一运动

✍ dations ◷ 2025-11-28 16:40:49 #普世教会合一运动

普世教会合一运动(英语:ecumenism 或 oecumenism,或称教会再合一运动、基督信仰合一运动、普世教会主义,简称合一运动),是提倡现代基督教内各宗派和教派重新合一的运动。普世教会合一运动在最初开始时称为“向心运动”,主要对象为基督宗教。

普世教会合一运动的开端是1910年在英国爱丁堡举行的世界宣教会议,由欧美等地的基督新教教派发起。1921年在瑞士日内瓦成立的国际宣教协会(IMC)、1948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成立的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WCC),都是普世教会合一运动产生的组织。

这个运动在今天不获部分基督教宗派接受,被认为是为了一味追求合一、却妥协信仰立场的运动。

历史上,基督教由于教义上的意见分歧和不同的因素,曾出现不同程度的分裂。其中包括了1054年的东西教会大分裂、1378年开始的天主教会大分裂、以及1517年开始,新教反对天主教的宗教改革。基督宗教(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新教等)之间的联系因此而中止。近代,不同的基督教团体都积极展开宣扬基督教的工作,却经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竞争和争拗。于是,一股期望基督教合一的推动力量便逐渐形成。

1910年6月14-23日,在爱丁堡举行的世界宣教会议上,来自159个基督新教团体的代表同意基督徒之间应互相尊重,决意谋求各教会宗派在宣教地区的合作,以促进教会的合一见证,开展了运动主要的第一步。穆德在大会上倡导普世教会合一运动,会后担任委员会主席。于是在1921年,国际宣教协会(IMC)于在瑞士日内瓦正式成立。旨在积极推行联合性工作,使各教会宗派在世界各地的宣教工作得以表现出基督徒的合一。在联合发展宣教事工的气氛下,产生了两个组织:生活与工作委员会和信仰与教制委员会。

于1937年,英国牛津召开的会议上,国际宣教协会的主席穆德倡议成立普世教会协会(WCC)。同年,在生活与工作委员会与信仰与教制委员会的会议中,决定响应国际宣教协会的牛津会议的倡议,成立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1938年,世界基督教协会筹备委员会成立,由英国圣公会时任约克大主教的威廉·汤朴(英语:William Temple (bishop))负责筹备工作。1948年8月22日至9月4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第一次会议中,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正式成立,强调“凡认耶稣基督为上帝及救主”的教会都可加入成为会员,进一步促进教会不同宗派之间互相学习和彼此合作。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的号召教会合一,世界合一,人类合一。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大力宣传“教会合一”,宣称“教会是超国家、超民族、超阶级的普世性实体”,号召基督新教、天主教和东正教终止历史上的对立,采取联合行动。但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的行动却受同年成立的万国基督教联合会(英语: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Christian Churches)(ICCC)所反对,成为普世教会合一运动的另一发展。

1961年,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三次会议上,与国际宣教协会正式合并。自此,普世教会合一运动汇为一条主流。为了促使不同地域和群体的基督徒联合,使基督教信仰大幅度简化。2002年5月21日,在美国克里夫兰举行全国性的“基督徒合一”讨论会上,天主教宗座促进基督徒合一委员会的枢机主教卡斯帕(Cardinal Walter Kasper)指出,合一运动的目的并非要统一所有教会,而是要使不同教会宗派间的相反元素转变成互补元素。

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主张“教会合一”,终止基督教各大教派内的对立;提倡相互对话,建设“以自由、和平、公义为基础”的“大社会”。

新教的各主要宗派大多支持,一些基要派教会由于信仰上的原因而没有参加;一些福音派教会则对普世教会合一运动持有保留态度。在1961年于新德里举行会议时,普世教会合一运动有突破性的进展——东正教作出了响应。而天主教曾于早期抵制此运动,教宗庇护十一世曾在1928年通谕禁止天主教神职人员以代表教会的身份参加任何普世教会合一运动之会议。但在1962年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中,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同意在不改变天主教信仰与教条之情形下寻求基督教界的合一。虽然天主教不是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之成员,但教宗保禄六世已于1965年命教廷设立联合工作组开展了对话门槛,从而推进了合一政策。

在推动普世教会合一运动中,除了要回避各基督宗教内的宗派和教派之间的教义矛盾外,其他社会层面的矛盾因素都是待解决的障碍。为了促使不同地域和群体的基督徒联合,唯将基督教信仰大幅度简化,教义的问题被简约为若干非神学化的口号。近年欧美各地信徒的减少也是教会推动合一的因素。

在神学上,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的分歧也很大。东正教一直也强调自己完全保留了初期教会的传统,而天主教一直也认为教宗是所有教会的最高领导,新教则强调要回到《圣经》为基础。更明显的分歧是在神职人员应否独身、神职人员的制度如何、《次经》的地位、圣礼的问题、政教关系、圣母及圣徒的敬礼(新教则认为这是‘崇拜’圣人圣女)等等问题,三教也无法有一个共识。

除神学上的分歧,历史是另一个不能忽略的问题。东正教11世纪和天主教分裂以后,一直也不承认罗马教宗的权威,并认为天主教远离了初期教会的传统;而新教和天主教在宗教改革之后一直存在冲突(例子有三十年战争和其他宗教战争,冲突长达数百年),也叫不少新教徒难以接受天主教。在北爱尔兰,新教徒和天主教徒过去的流血冲突已清楚说明了两者的历史分歧是一大障碍。

其他的矛盾因素,在宗座促进基督信徒合一委员会的主席枢机主教卡斯帕的一段话中可见一斑。卡斯帕曾表示:“从一方面看,一些古老的对立已经被克服,彼此变得比较接近。从另一方面看,新的歧见又不断产生,这些歧见特别发生在伦理和道德等争议性问题上,例如堕胎、离婚、安乐死和同性恋,虽然在这些议题上,主流教会至今都是持反对的立场。此外还有种族、社会和政治问题,这些问题经常成为彼此分裂的因素。总之,东正教各独立教会之间、圣公会内部、路德宗团体内部、甚至天主教内部的紧张关系,都危害基督信徒大公合一运动的对话,因为内部若缺乏一致性,将阻碍外部的一致性,进而导致大公合一运动的瘫痪和无能为力。”

另一方面,代表基要派的万国基督教联合会(英语: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Christian Churches)(ICCC)于1948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成立,并认为使各宗教联合成世界大统一教会的行动是有违《圣经》教训的、是耶稣所指的敌基督者。有人认为,世界将来的趋势是基督宗教的各派先要合一,然后与其他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巴哈伊教进行大合一,最后形成一个万教合一的宗教组织,一步一步应验《启示录》中描述的大淫妇的预言。

推动普世教会合一运动的主要著名人物有:

基督教旗帜起源于西方的传统,盛行于基督教新教教会。基督教旗帜不是代表特定的信条或是宗派,只是代表基督教,是基督教象征。

普世教会合一运动机构教会联合理事会(英语:Federal Council of Churches)(现由国家教会协会(英语:National Council of Churches)和基督教教堂团结(英语:Christian Churches Together)继承)在1942年1月23日启用了这面旗帜。

相关

  • 起搏器心脏起搏器(英语:Pacemaker、Artificial pacemaker),又称心脏节律器,心脏起搏器,是一种医疗器材,使用电击对于心脏的肌肉做持续与规律的刺激,以维持心脏的持续跳动。1932年,美国的生
  • 同文算指《同文算指》是明朝末年李之藻和利玛窦合作翻译的西方算术译著,有《前编》二卷、《通编》八卷、《别编》一卷,内容包括四则运算与分数。利玛窦与李之藻编译据克拉维斯(Christop
  • 毛果芸香碱匹鲁卡品(INN:Pilocarpine)是一种药物,又名毛果芸香碱;是从毛果芸香属植物叶中提出的生物碱,是一种胆碱类之副交感神经促进剂,一般用于治疗原发性青光眼及口腔干燥。毛果芸香碱于18
  • 职业教育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职业教育局,位于北京市,是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下属局,负责全军职业教育工作。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中,2016年1月组建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
  • 科学转化医学杂志《科学转化医学》(英语:、科学转译医学)为一跨领域研究性质的医学期刊,由美国科学促进会于2009年10月创办。本期刊主要涵盖对于人类疾病在基础科学研究、转化医学研究、以及临床
  • 迪亚布·阿瓦纳迪亚布·阿瓦纳(Theyab Awana,ذياب عوانة‎,1990年4月8日-2011年9月25日),是一名已故阿联酋职业足球运动员,司职边锋,曾效力于阿联酋球会巴尼亚斯SC。阿瓦纳在2009年进入阿
  • 明史人物列表 明史人物列表是《明史》中的人物列表,根据章节依次排列。明史为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为清朝张廷玉等人耗时一百余年、历经三代、四次大型修纂而成。其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它
  • 水青树水青树(学名:)属于昆栏树目昆栏树科,是水青树属的唯一物种。主要生长在中国的陕西、湖北和西南各省,在尼泊尔、不丹、印度、缅甸和越南也有少量分布。落叶乔木,花小,两性,穗状花序,胚
  • 信成县信成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北省清河县西北。属清河郡。西汉时期设置,东汉光武帝时期废,分入南宫县、甘陵县。其范围包括今河北南宫市东南部和清河县西北部,县治在今清河城关西
  • 马尔科·马林 (击剑运动员)马尔科·马林(意大利语:Marco Marin,1963年7月4日-),意大利男子击剑运动员、政治人物。他曾参加1984年、1988年和1992年三届夏季奥运会,共收获一枚金牌、两枚银牌和一枚铜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