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国名

✍ dations ◷ 2025-08-02 00:01:50 #德国历史,德国文化

在1871年1月以前,德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未统一的部落或邦国的形式存在,因此不同语言对德国的称呼差异极大,虽然对于其他欧洲国家也存在名称来源不一的现象,但这一点对于德国显得尤为突出。例如,在德语中,该国的名称为Deutschland,从古高地德语diutisc演化而来;在西班牙语和法语中则分别为Alemania和Allemagne,衍生自阿勒曼尼人部落;在意大利语中德国为Germania,来自拉丁语 Germania(不过对德国人的称呼为tedeschi);波兰语称德国为Niemcy,来自原始斯拉夫语 nemets;芬兰语和爱沙尼亚语中德国分别是Saksa和Saksamaa,来自萨克森部落名。

总的来说,德国国名按照词源可以分为六组。








以下语言主要集中于波罗的海地区的爱沙尼亚、芬兰等国。

以下语言集中于波罗的海地区波兰北部、拉脱维亚、立陶宛等国,且都属于波罗的语族。

Deutschland一词以及其他发音类似的名称来源于古高地德语单词diutisc,或者更进一步可追溯至原始日耳曼语的*Þeudiskaz,其原意是“人民的”;而这个词本身又来源于日耳曼语族里表示“人/人民”的词,该词在古高地德语里写作diot,在中古高地德语里写作diet。以上单词可以追溯至原始印欧语里表示的“人/人民”的词*teuta,少数现代语言里该词依然保留了和原始语言较为相近的写法,如立陶宛语和拉脱维亚语里写作tauta。

意大利语使用tedesco指“德国人”(方言或旧体形式还有:todesco、tudesco、todisco等),也是这一来源,但意大利语“德国”一词有着不同的来源。法语单词tudesque和西班牙语单词tudesco词源相同。

在各种日耳曼语里,diutisc最有可能来源于西法兰克语,西法兰克语很久以前已死亡,几乎没有留下书面文本。西法兰克语中世纪早期西法兰克(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法国北部)的法兰克人使用的日耳曼方言。直到8世纪法兰克人称他们的语言为frengisk,但随着法兰克人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转移到今天的法国,frengisk一词的语义模糊了,在西法兰克地区,一些法兰克人使用通俗拉丁语,另一些则使用theodisc(即西法兰克的日耳曼方言)。于是需要使用一个新单词来区分两者。theodisc一词衍生自日耳曼语词根theoda(人/人民)加上拉丁语词缀-iscus(属于……的),即整个词意为“属于人民的”,例如人民的语言。

在东法兰克(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德国),人们似乎在几个世纪里才慢慢采用了这个新词;在东法兰克中部,frengisk使用了更长时间,因为没有必要区分本地人与法兰克人。人们大约是从10世纪开始使用diutsch和其他变体来形容自己。例如,1220年左右用中古低地德语写成的一个法律条文中有:Iewelk düdesch lant hevet sinen palenzgreven:sassen,beieren,vranken unde svaven(每个德国土地都有其伯爵:萨克森、巴伐利亚、弗兰肯尼亚和施瓦本。

Teutoni是一个部落名,可能来自同一词源,最终演变成了“条顿”一词。在英语中Teuton作为形容词首次用来指“德国的”是在1530年,例如条顿骑士团、条顿十字等词;而该词从1833年开始在英语里也可以作为名词指“德国人”。该词还衍生出了Teutonisch Land,即“条顿人的土地”,其缩略形式Teutschland在一些地区一直沿用至19世纪,现在写作Deutschland。

在法语北部地区(法国北部、比利时),从佛兰德至阿尔萨斯(尤其是马斯特里赫特到亚琛以及洛林使用德国的地区)使用日耳曼语方言的地区和居民被称为Thiois,该词已过时,源自theodisc(参见上文)。

Allemagne一词以及其他发音类似的名称来源南日耳曼部落阿勒曼尼人,他们是生活在今阿尔萨斯、巴登-符腾堡、瑞士等地区的苏维汇部落或部落联盟。

直到16世纪,英语中都使用Almain或Alman分别作为名词和形容词指德国,而German一词首次出现则是1520年,最初与原说法并行,后来完全取代了原来的说法,可能是为了区别德国人与越来越独立的荷兰人。例如,莎士比亚创作的奥赛罗(约1603年)中,伊阿古(英语:Iago)夸赞英国人的酒量时,German和Almain两次混用:

一些北美土著民族使用法语和英语等殖民者的词汇称呼德国和德国人,如奥杰布瓦语有三种对德国的称呼:

Saksamaa和Saksa来源于日耳曼部落萨克森人的名字。萨克森(Saxon)一词来源于原始日耳曼语*sakhsan,其来源有两种说法:

芬兰语和爱沙尼亚语中,历史上原本专指古萨克森人的词后来扩大到指代整个德国。萨克森还进入英语成为英国的地名,它们都一-sex结尾:威塞克斯、埃塞克斯、苏塞克斯和米德尔塞克斯,当然还有盎格鲁-撒克逊人。

从外西凡尼亚迁至外西凡尼亚萨克森人的德国人主要来自莱茵兰而非萨克森。

斯拉夫语里的nemets和nemtsy衍生自原始斯拉夫语的němьcь(单数)、němьci(复数),意为“哑巴”或者“不会(说话)的”。字面意思是“哑巴”也可以指“不会做某事的/没有能力的”,但后来引申为“和我们讲话不同的、外来的”。相对的,斯拉夫人对自己的称呼——原始斯拉夫语里的*Slověninъ可能衍生自slovo(意为“话、句子”)。根据该理论,早期斯拉夫人称自己为“会讲话的人”,称与他们相邻的日耳曼人为“哑巴”(这和希腊语里的蛮族和阿拉伯语的عجم是类似的思维)。

最初,němьci可用来指任何不讲斯拉夫语的外来者,后来则缩小到专指德国。在一些斯拉夫语言里,德国国名衍生自形容词němьcьska (zemja),例如捷克语Německo。白俄罗斯语Нямеччына (Nyamyecchyna)、保加利亚语Немция (Nemtsiya)、乌克兰语Німеччина (Nimecchyna)等语言则添加了后缀-ina。

根据另一种理论,Nemtsy可能来自莱茵河地区生活的日耳曼部落Nemetes,他们在凯撒和塔西佗的书中都有提及,但这一说法比较可疑,因为根据音韵学的规律nemetes不能演化成斯拉夫语的němьcь。

俄语对“德国人”的称呼немецкий (nemetskiy)来源自同样的斯拉夫词根,而对德国这一国家的称呼则是Германия(Germaniya);类似地,保加利亚语对“德国人”的称呼是немски (nemski),而对德国这一国家的称呼则是Германия(Germaniya)。

斯拉夫语的外名同样也进入了一些非斯拉夫语。例如匈牙利语中德国是Németország;罗马尼亚语则neamț和german两词并行。

阿拉伯语里对奥地利的称呼النمسا (an-Nimsā或an-Namsā)出现于十字军时期,也有可能更早在安达卢斯的阿拉伯人已使用该词,因为阿拉伯人在很长时间里把奥地利视为德国人的祖国;另一方面阿拉伯语对德国的称呼是Germania或Allemania。

奥斯曼土耳其语和波斯语对奥地利的称呼نمچه (Nemçe),借自上述阿拉伯语单词;奥地利帝国在16-17世纪是最大的德语国家,且与奥斯曼帝国接壤。

拉脱维亚语和立陶宛语中的Vācija和Vokietija包含词根vāca或vākiā。立陶宛语言学家Kazimieras Būga将该词与6世纪编年史里记录的瑞典部落Vagoths联系起来;于是该词最初可能是波罗的海部落对维京人的称呼。拉脱维亚语言学家Konstantīnos Karulis则主张这个词可能源自印欧语*wek(意为“说/讲”),可能用来描述语言对于波罗的海民族而言无法理解的民族。

相关

  • 高卢高卢(法语:Gaule;拉丁语:Gallia),古罗马人把居住在现今西欧的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北部、荷兰南部、瑞士西部和德国南部莱茵河西岸一带的凯尔特人统称为高卢人。在后来的英语中,“G
  • 达尼语达尼语支(Tani languages),又称米里语支、崩尼-博嘎尔语,是藏缅语族的一个支系,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麓,有60万人使用。是认阿巴达尼为老祖的珞巴族所通用的语言(方言族)或语支(语言族
  • 柬埔寨国会柬埔寨国会是柬埔寨王国的国家最高立法机构,成立于1981年,采用两院制,由参议院和国民议会组成。柬埔寨国会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47年。根据1947年颁布的《柬埔寨王国宪法》,在国
  • 超纯水超纯水(Ultrapure water)极为接近高纯度的水,即除了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电解质存在的水。在制造处理过程后能尽可能将溶在水中或在水中散播的各种杂质除去,包含
  • 不列颠战役不列颠战役(Battle of Britain),又名英伦空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对英国发动的大规模空战,而这次战争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空战,除了英、德两国之外包括同属
  • 练马区立开进第一中学校练马区立开进第一中学校(日语:练马区立开进第一中学校/ねりまくりつかいしんだいいちちゅうがっこう Nerima Kuritsu Kaishin Daiichi Chuugakkou *),简称开一(かいいち),是在早宫
  • 清津港站清津港站(韩语:청진항역)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镜北道清津市新岩区域的一个铁路车站,属于清津港线。清津港线
  • 尹昌范尹昌范(韩语:윤창범),韩国电视剧导演。
  • 中岛英彰中岛英彰(日语:中島 英彰/なかじま ひであき ,1963年-),男,日本大阪八尾市人。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日本东北大学环境科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具备地球物理学领域学术背
  • 堵维垣堵维垣(?-?),字太冲,直隶无锡县人,明朝政治人物。万历乙酉应天乡试举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壬辰科三甲第一百七十九名进士,仕至广东右布政使。曾祖堵伦;祖父堵岳;父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