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

✍ dations ◷ 2025-09-17 19:14:57 #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
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Malayo-Polynesian languages)是南岛语系以下的一个分支,使用人口约有3亿8550万。在过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有时候也被当作是南岛语系的同义词。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的语言人口分布很广,散布于印度洋、南太平洋及北太平洋南部地区,西至非洲东南的马达加斯加岛,东至智利的复活节岛,北至夏威夷和台湾的兰屿,南至新西兰。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语言的构词特色为以词缀及重叠的方式来创造新词。此语族的语言的音位系统通常并不庞大,大部分语言没有辅音丛(如英语的),元音系统也较小,以五元音系统为大宗。马来-波利尼西亚核心语言使用人口约有2亿3000万,其中包含马来语(印尼语及马来西亚语)、巽他语、爪哇语、布吉语、巴厘语、亚齐语;同时也有大洋洲语,包含库阿努阿语、基里巴斯语、斐济语和各种波利尼西亚语,如夏威夷语、毛利语、萨摩亚语、大溪地语和东加语。其中,马来语也是新加坡和文莱的本土语言。菲律宾语言也属于马来-波利尼西亚族语言,总人口超过一亿人,横跨台湾兰屿、菲律宾群岛和北部苏拉威西。一些主要的菲律宾语言,如他加禄语(菲律宾语的发展基础)、宿雾语、伊洛卡诺语、希利盖农语、中比科尔语、瓦瑞语和邦板牙语,各有至少三百万的使用人口。说明:根据《民族语》现时的记载,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共有1248种语言,占南岛语系的绝大部分。而这1248种语言,占了多数的708种语言,归入“中-东部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传统上,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以“西部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Hesperonesian)和“中-东部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分类;但因“西部”只有地理上的关连,到最近这种分类已不再使用。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语言与东台湾南岛语族有许多共同的音韵及词汇创新,如 *t, *C 合并为 /t/、*n, *N 合并为 /n/、*S 转为 /h/,以及 *lima "五"。 然而,没有任何一支台湾南岛语能与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有直接的连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内含许多语言群,彼此相互交错。唯一较明确的一个大支系是大洋洲语族,就语言结构层面而言(音韵、词汇、形态及句法),仍可重建一个完整的共同祖语。其他在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的大分支都仍具争议。其中较具影响力的提案,当属白乐思于多篇论文中提议的两大分支:西部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及中-东部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将中-东部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分为一群的看法,虽仍有少数反对意见,但基本上广为各学者接受。相对地,西部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现多被当概括性术语(包含白乐思自己在内也这样认为),内部语言不能归于一个系谱分支之下。在接受中-东部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的假设下,可对马来-波利尼西亚语言做出进一步的分群,如下:而最近“重新发现”的纳萨尔语(Nasal language)地位仍未明,但此语言在词汇、音韵发展上与拉让语及楠榜语有密切关系。阿德拉 (Adelaar 2005) 提出“马来-松巴哇语群”,依据词汇及音韵证据,统合了马来语群、亚齐语-占语群、巴厘语、萨萨克语、松巴哇语、马都拉语以及巽他语群。大北婆罗洲语群假说,统合了除了巴利多语群以外的所有婆罗洲语言以及马来-占语群、拉让语和巽他语群,最初由 Blust (2010) 提出,Smith (2017, 2017a) 延续此一提案,并做出更详尽的研究。由于包含马来-占语群和巽他语群,大北婆罗洲语群假说与阿德拉 (Adelaar 2005) 提出的马来-松巴哇语群无法兼容。据此,白乐思决然否定了马来-松巴哇语群做为一个语言分群的可能。而大北婆罗洲语群此一分类依据的仅有词汇性证据。承袭白乐思 (Blust 2010) 的大北婆罗洲语群假说并加以延伸,史密斯 (Smith 2017) 以“西印尼语群”统合了数个马玻语言的分群,大幅减少马玻语系第一分支 (primary branches) 的数量:(根据史密斯的说法,认为“菲律宾语言并非一个分群,而是一个可能包含多个第一分支 (primary branches) 而互有松散关联的语言群 (a loosly related gourp)。”) 爱德华 (Edwards 2015) 认为恩加诺语是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的第一分支。然而,史密斯 (Smith 2017)否决了这个看法,他认为恩加诺语本身经过剧烈的内部变化,但原先应与其他苏门答腊语言相去不远。此外,里德 (Reid 2013) 认为阿提语也是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的第一分支。Zobel (2002) 提出“核心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群”此一分群,根据的是其研究中对印尼多数南岛语(除多数婆罗洲语言及北苏拉威西语言以外)在南岛型配列和句法上共同创新的推定。此一分群包含了大巽他群岛语言(马来-占语群、西北苏门答腊语群、楠榜语、巽他语群、爪哇语群、马都拉语群、巴厘-萨萨克-松巴哇语群)、苏拉威西多数语言(西里伯斯语群、南部苏拉威西语群)、帕劳语、查莫罗语以及中-东部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这是少数尝试以中间分支将部分西部马-玻语族语言与中-东部马-玻语族连结的假说,但在学术界并未获得太多关注。

相关

  • 热袍菌门热袍菌门(Thermotogae),又译作栖热袍菌门,是一类嗜热或者超嗜热细菌,其细胞外面有一层“袍”一样的膜包裹,可以利用碳水化合物。不同的种类可适应不同的盐浓度和氧含量。重要的
  • 在子宫内In utero是拉丁词汇,字面意思是“在子宫里”。在生物学里它常被用来描述胚胎或胎儿状态。法律上指未出生婴儿。
  • 姚明姚明(1980年9月12日-),生于中国上海市,祖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著名篮球运动员,曾为中国国家篮球队队员,曾效力于中国篮球职业联赛(CBA)上海大鲨鱼篮球俱乐部和美国国家篮球协会
  • 神经元神经元(英语:neuron),又名神经原或神经细胞(英语:nerve cell),是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单位之一。神经元能感知环境的变化,再将信息传递给其他的神经元,并指令集体做出反应。神经元占了
  • 洪涛洪涛(1931年12月26日-),山东荣成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早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后进入罗马尼亚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71年,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
  • 四样植物住棚节四样植物 (希伯来语:.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ew,.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font-size:1.15em;font-family:"Ezra SIL","Ezra SIL SR","Keter Aram Tsova",
  • 认知认知或认识(英语:cognition)在心理学中是指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的心理功能。认知过程可以是自然的或人造的、有
  • 苦杏仁素扁桃苷(Amygdalin,源自希腊语“扁桃”ἀμυγδάλη amygdálē ),又名苦杏仁苷,是许多植物中发现的一种有毒的氰苷,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存在于杏、苦杏仁、苹果、桃及梅子等植物
  • 环甲肌环甲肌(cricothyroid muscle、环甲状肌、环盾肌)是喉部辅助发声的唯一张力肌肉。它附着于甲状软骨的较低层(英语:Planar lamina)及大角下、以及环状软骨的前外侧,其作用在使甲状腺
  • 语音变化语音变化,又称音变,即任何影响发音(语音变化)或语音系统结构(音系变化)的语言变化。音变可以是由一个语音(或是一个语音特征)变为另一个的变化、完全丢失、甚或是从无到有的语音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