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氏散射

✍ dations ◷ 2024-12-22 19:13:30 #米氏散射
米氏散射(Mie scattering),是一种光学现象,属于散射的一种情况。米氏散射理论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古斯塔夫·米于1908年提出的。当微粒半径的大小接近于或者大于入射光线的波长λ的时候,大部分的入射光线会沿着前进的方向进行散射,这种现象被称为米氏散射。这种大微粒包括灰尘,水滴,来自污染物的颗粒物质,如烟雾等。即是形成所谓的廷得耳效应。特别地来讲,当微粒的半径足够小(小于0.1λ),散射光线的强度与入射光线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因此对于较短波长的散射程度要远远大于较大波长。这种散射规律是由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勋爵(Lord Rayleigh)于1900年发现的,因此被称作瑞利散射。另外,散射的光线在光线前进方向和反方向上的程度是相同的,而在与入射光线垂直的方向上程度最低。大约有一千万分之一的这种散射光线会发生能量的改变,这些光子散射出来后会有不同的能量(大部分是能量降低,此现象称为斯托克斯散射,使产生的光子频率较入射光降低,波长变大)。这种效应叫做拉曼效应(拉曼散射)。与瑞利散射和拉曼散射不同的是,米式散射的程度跟波长是无关的,而且光子散射后的性质也不会改变。因此,基于米式散射理论的散射光线会呈现出白色或者灰色。这就是为什么正午经过太阳照射的云彩经常会呈现白色或者灰色。在地球的大气层,光线的实际散射是这几种散射形式的结合。当只有少量米氏散射的时候,天空会呈现出高饱和度的蓝色或者蓝绿色。当米氏散射大量存在于云彩中的时候,太阳旁边的天空看起来似乎是白热的效果。

相关

  • 生物燃料生物燃料(英语:Biofuel)、生质燃料或生态燃料,泛指由生物质组成或萃取而成的固体、液体或气体。生物质可以用三种不同的转化方法转化为易于利用、含有能量的物质,包含:热转化,化学
  • 威尼克外瓶霉威尼克外瓶霉(Exophiala werneckii,旧称 Hortaea werneckii)是一种会分泌黑色素的外瓶霉属真菌,是黑癣的病原体 。原属Hortaea属。 部分文献把这种霉与 Hortaea werneckii、Clad
  • 独立机构美国联邦政府的独立机构是存在于联邦行政部门(由内阁部长领导)之外的那些机构。然而,大多数独立机构是行政分支的一部分,仅少数是立法或司法分支的一部分。通过由国会通过的单独
  • 唇疮唇疮,学名复发性唇疱疹,是出现于嘴唇或鼻孔边缘的感染,由具有传染性的单纯疱疹病毒一型病毒所引起。唇疮出现初期,患处会出现痕痒和灼热,然后出现水泡,之后会演变成溃疡。
  • 乳头爱抚乳头爱抚,是对乳头附近的刺激使其坚挺兴奋(英语:stimulation of nipples),是一种常见的性表现,施行对象可包含自己或其他人,不限于任何性别或性倾向。据成年男女报告显示对胸部的性
  • 行星科学行星科学(Planetary science,很少用planetology)是研究行星(包括地球)、卫星,和行星系(特别是太阳系),以及它们形成过程的科学。它研究对象的尺度从小至微流星体到大至气态巨行星,目的
  • 癌基因癌基因,也称为致癌基因(英语:Oncogene)是一类能使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的基因。一般地,癌基因是功能出现异常的原癌基因(英语:Proto-oncogene)。原癌基因一般与细胞的增殖生长相关,功
  • 近邻结合法近邻相接法(neighbor-joining method)是一种研究DNA而建立亲缘关系的方法,在计算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演化生物学与系统发生学中时常使用。在1987年由斋藤成也和根
  • 可变剪接选择性剪接(英语:Alternative splicing;又称“可变剪接”)是基因表达的方式,在复杂的动物例如人类细胞是非常普遍的。真核细胞的基因序列中,包含了内含子(intron)与外显子(exon),两者交
  • FeClsub2/sub氯化亚铁是铁(II)的氯化物,化学式为FeCl2。它是高熔点顺磁性的固体,从水溶液中结晶得到绿色四水合物,比其无水物应用广泛得多。最常用的方法是用铁与氯化氢反应:用氯化氢的甲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