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认知失调
✍ dations ◷ 2025-11-10 06:19:01 #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英语:Cognitive dissonance)是一个心理学上的名词,描述在同一时间有着两种相矛盾的想法,因而产生了一种不甚舒适的紧张状态,后续为了改善紧张状态而改变自身行为或想法,使自己相信理念与行为间没有冲突。如时薪过低劳累而相信自己热爱工作、被众人指责是因为自己的错误,内心感到愧疚不愿承认而故作轻松、对遭严酷考验而进入的团体更有归属感,都是认知失调的作用案例。更精确一点来说,是两种认知中所产生的一种不相容的感觉,这里的“认知”指的是任何一种知识的型式,包含看法、情绪、信仰,以及行为等。认知失调理论是费斯汀格在1957年的《认知失调论》一书中提出,只要个人发现到有两个认知彼此不能调和一致时,就会感觉到心理冲突。因冲突而引起的紧张不安,转而形成一种内在动机作用,促使个人放弃或改变认知之一,而迁就另一认知,藉以消除冲突,恢复调和一致的心态。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在1956年首次于其著作《当预言失灵》中提出了此一理论,其观察幽浮末日教派的成员们对这种反直觉信仰的坚持,以及其领导人的预言失败后,改信人数的增加。因为地球灭亡的预言失败,“预期落空”增加了认知间的失调,结果使得大多数没有心理准备的成员们,为了减缓此一认知失调带来的紧张感而改去接受新的预言;亦即,外星人已经因为他们而饶恕了这个星球。已有一些实验方法被用来证明认知失调,其为:在费斯廷格与美瑞尔·卡尔史密斯1959年的一个经典实验中,学生们被要求进行繁琐且无意义的工作,包括把书翻转四分之一圈,以及另一个,把汤匙放在盘子上,清空盘子,再把盘子放满汤匙,如此不断地重复。参加这个实验的人都很消极地反复这些工作。过了一段时间后,学生们会被告知实验已经结束,他们可以离开了。这是诱导性的服从的研究的一个例子。不过,实验者随后向实验对象做了一个小小的请求。即他们被告知某位必要的研究助理无法进行这个实验,而这位参加者被要求去代为说服另一位接受实验者(此人实际上是知情者)这项刚刚才被完成的单调的,无聊的工作其实是有趣的且吸引人的。某些参加者受雇以20元的代价,另一组则是1元,而对照组不能被要求去执行此任务。当之后被要求去评价拔钉子工作时,那些在1元组的人比起其他在20元组以及对照组之评价显得更加地肯定。这被Festinger和Carlsmith解释成为认知失调的证明。实验者理论化了人们在感受到介于矛盾认知的不一致“我告诉某人这项工作是有趣的,而实际上我却发现它是无聊的”。 当只被给予1元时,学生们被强迫内在化他们被诱导表现而产生的态度,因为他们没有其他正当的理由。那些在20元组的情况中,这种认知失调是有争议的,因为此行为有着一个外在正当的理由。行为内在化是唯一一个方式去解释受试者对于此任务的评价。这项研究已经在之后被重新试验过。现今相信的理论是有一个冲突介于认知当中即“我不是一个说谎者,但我却说了谎”。 因此,这事实已经被带向靠近谎言一步了,更可以说,即此任务评价往上升了。研究者更进一步地推测只有1元组的受测者面临“没有足够动机解释这种行为”以致于产生“认知失调”的境况,所以当他们被要求对于这些任务而说谎,他们借由改变他们的态度以寻求抒发“认知失调”带来的紧张不适感.这种过程让受测者真正地相信这些工作是有趣的.此理论多用于心理学领域,来解释个人态度改变与否。如果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两者协调时,态度不会改变;两者失调时,态度就可能会改变。
例如:显然,人在很多社会场合中,其态度改变与否与个人维持面子与自尊有关。而且,当个人态度改变或维持不变时,为了保持心理上认知一致,个人常对自己的作为提出辩解。此理论对于人类的认知有三个基本假设:认知失谐的强弱程度取决于所有涉及的失谐认知的数量,与协调认知元素的数量之比率,以及这些认知元素对个人的重要性。对个人越重要,而且失谐认知元素的数量越大,认知失谐程度也越大。
相关
- 下颌颔(又称下巴、下颔、下巴颏),是位于脊椎动物包括人类面部嘴唇以下的部位,人到年老时下巴会逐渐萎缩,这是老化现象的一个过程。
- 提洛岛提洛岛(英文: Delos, 希腊文: Δήλος, Dhilos)是爱琴海上的一个岛屿,基克拉泽斯群岛的心脏。在希腊神话中,它是女神勒托的居住地,在这里她生育了阿波罗和阿耳忒弥斯。因此长
- 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indispensable amino acid),指只存在食物中,动物无法合成,只能由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这些氨基酸被称为必需氨基酸。动物需摄取必需氨基酸以制造
- 右旋左旋与右旋是指有机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对偏振光中分别使光向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旋转。会令偏振光左旋或右旋的异构体会被称为左旋体和右旋体。在有机化学中,通常用(+)表示右
- 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梵语:क्षितिगर्भ Kṣitigarbha),佛教菩萨之一,音译为“乞叉底蘗婆”,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而得名。又因其发有‘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
- 图图戴斯蒙·图图(英语:Desmond Mpilo Tutu,又译涂德民,1931年10月7日-),南非开普敦的圣公会前任大主教,也是南非圣公会首位非裔大主教,被称为人权运动者的神学家。他亦是1984年诺贝尔和
- 阿马道里重排阿马道里重排(英语:Amadori rearrangement)为N-取代的醛糖胺转变成1-氨基-1-去氧-2-酮糖的同分异构反应。见于糖类与氨基间的美拉德反应、糖类与苯肼的反应以及蝶啶的生物合成
- 长鼻目 Proboscidea small/small见内文长鼻目(学名:Proboscidea) 是哺乳动物一个目,只包含一个现存科,象科,即大象。包括普通非洲象 (Loxodonta africana)、非洲森林象 (Loxodonta cyclotis)和亚洲象(Elephas maxi
- 南大西洋环流大西洋的南赤道洋流流至南美洲巴西沿岸时,受到东北部一尖端的圣洛克岬(Cape Sao Rogue)阻碍,分为两支,北支水流越过赤道,流入墨西哥湾;南支水流沿南美洲沿岸而下,称为巴西洋
-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是指中华民国与苏联于1937年8月20日在南京签订的条约,规定:“倘缔约国之一方受一个或数个第三国侵略时,彼缔约国约定,在冲突全部时间内,对该第三国不得直接或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