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tions ◷ 2024-07-05 05:02:50 #鿔
5f14 6d10 7s22, 8, 18, 32, 32, 18, 2第一:1154.9 kJ·mol−1 第二:2170.0 kJ·mol−1 第三:3164.7 kJ·mol−1 (六方密排主条目:[[鎶的同位素]]'鎶'(Copernicium)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超重元素,化学符号是Cn,原子序是112。鎶的放射性极强,会通过α衰变成为273Ds,半衰期最长的鿔同位素为285Cn,有29秒。位于德国达姆施塔特重离子研究所(GSI),由西格・霍夫曼(英语:Sigurd Hofmann)和维克托・尼诺夫(英语:Victor Ninov)领导的研究团队在1996年首次合成出鎶。在元素周期表中,鎶属于d区元素,同时也是锕系后元素。鎶和金的化学反应显示,它是一种易挥发的金属。计算显示,鎶与比它轻的同族元素有较大的差异。最显著的不同就是鎶会在失去7s电子层前先失去两个6d层的电子。因此,根据相对论效应,鎶会是一种过渡金属。通过计算,科学家还发现Cn能呈稳定的+4氧化态,而汞则仅能在极端条件下呈+4态,锌和镉则不能呈+4态。科学家也精确地预测了鎶从游离态到化合态所需的能量。鎶只能在实验室中经人工合成,截至目前,科学家用不同的核反应合成了75个鎶原子。位于德国达姆施塔特重离子研究所(GSI),由西格·霍夫曼和维克托·尼诺夫领导的研究团队在1996年首次合成出鎶元素。他们在重离子加速器中用高速运行的70锌原子束轰击208铅目标体,获得一颗半衰期仅为0.24毫秒的277Cn原子(另一颗被击散)。制取该元素的核反应方程式为:30 70 Z n + 82 208 P b → 112 277 C n + 0 1 n {displaystyle ,_{30}^{70}mathrm {Zn} +,_{82}^{208}mathrm {Pb} ,to ,_{112}^{277}mathrm {Cn} +;_{0}^{1}mathrm {n} ;}2002年重离子研究所重复相同的实验,再次得到一个鎶原子。2004年,日本一家研究机构也合成出了两个鎶原子。国际纯化学与应用化学联盟(IUPAC)在经过长期验证后,于2009年6月正式承认第112号元素的合成,并随后邀请霍夫曼领导的团队为112号元素提出一个永久名称。2009年7月17日,该团队提议将112号元素命名为Copernicium,缩写Cp,以纪念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Copernicus)。他们称,将其命名为Cp的原因,是由哥白尼所提出的日心说与化学中的原子结构(卢瑟福模型)有很多相似之处。Cp这个名称当时未获得IUPAC的正式承认。IUPAC在此后6个月的时间内进行审议,听取科学界的意见,并于2010年1月公布审议的结果。2009年9月,《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指出符号Cp曾用于镥元素(Lutetium)的旧称(Cassiopeium),现在在配位化学中亦用于指环戊二烯(茂,Cyclopentadiene)配位体。根据目前IUPAC对元素的命名规则,新元素的提议名称是不得与其他元素名称或符号重复的。考虑到上述情况,为了避免歧义,IUPAC已把提议中的符号Cp改为Cn(Copernicium)。2010年2月19日,德国重离子研究所正式宣布,经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确认,由该所人工合成的第112号化学元素从即日起获正式名称“Copernicium”,相应的元素符号为“Cn”。在台湾,此元素之中文名称由国立编译馆化学名词审议委员会和中国化学会名词委员会开会讨论后决定命名为鿔。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于2012年1月确定了鿔的简体中文名称,获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批准后进入国家规范用字。如鿔元素等超重元素都是在粒子加速器中用离子轰击轻元素,诱导核聚变反应而产生的。大部分鿔的同位素可用这种方式直接合成,但一些较重的则只发现于更重元素的衰变产物中。核聚变反应根据所涉及的能量被分为“热聚变”和“冷聚变”。在热核聚变反应中,高能量的轻离子加速撞向质量高的目标体(多数用锕系元素),从而产生高激发能(约40至50 MeV)的复核,并可能释放3至5个中子。在冷聚变反应中,产生的原子核激发能(约10至20 MeV)相对较低,这降低了发生裂变反应的概率。原子核冷却到基态时,只释放一个或两个中子,因此产物的中子数可较高。此处所说的冷聚变反应有别于在室温条件下发生的核聚变反应(见冷聚变)。1996年重离子研究所首次进行合成鿔的冷核聚变反应,并报告检测到两个277Cn的衰变链。30 70 Z n + 82 208 P b → 112 277 C n + 0 1 n {displaystyle ,_{30}^{70}mathrm {Zn} +,_{82}^{208}mathrm {Pb} ,to ,_{112}^{277}mathrm {Cn} +;_{0}^{1}mathrm {n} ;}2000年,他们撤回了这项发现。在2000年重复进行的反应中,他们又合成了一个鿔原子。他们在2002年试图测量1n激发能时,因70Zn束失败而未能取得结果。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于2004年证实了277Cn的发现。他们进一步发现了两个277Cn原子,并确认了整个衰变链的衰变数据。277Cn合成成功后,重离子研究所在1997年使用68Zn进行了反应,以研究同位旋(富含中子)对化学产量的影响。30 68 Z n + 82 208 P b → 112 275 C n + 0 1 n {displaystyle ,_{30}^{68}mathrm {Zn} +,_{82}^{208}mathrm {Pb} ,to ,_{112}^{275}mathrm {Cn} +;_{0}^{1}mathrm {n} ;}科学家发现,用62Ni和64Ni离子合成

相关

  • 尸体腐败尸体腐败是死亡中第五个的阶段,位于苍白僵硬、尸冷、尸僵以及尸斑之后。此过程涉及动物尸体的分解,例如人类尸体的分解。从广义上讲,腐败可以看作是蛋白质的分解,并最终破坏了人
  • 毒伞肽毒伞肽(Amatoxin),又称毒伞肽类毒素、毒伞毒素、瓢蕈毒素,是多种来自毒蘑菇的毒素的统称,来自鹅膏菌属(Amanita)、锥盖伞属(Conocybe)、盔孢伞属(Galerina)及环柄菇属(Lepiota)等菌类。假
  • 政府CCP可以指:
  • 酸酐酸酐是具有两个酰基键合于同一氧原子上的有机化合物。 称为“酐”的原因因为它是由两个羧酸脱水而成。若两侧酰基由同种羧酸衍生而来则称为对称酸酐,分子式可表达为:(RC(O))2O
  • 类二类二
  • 卡尔·罗哲斯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n Rogers,1902年1月8日-1987年2月4日),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的创始者之一。首创非指导性治疗,又称案主中心治疗,强调人具备自我调整以恢复心理健康的
  • 威廉斯综合征威廉氏综合征(英语:Williams–Beuren syndrome, WBS),也称为鸡尾酒会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疾患,患者神经发育异常,行为举止异常兴奋,语言能力相对一般人好,且不怕陌生人,个性外向。
  • 大西洋-刚果语族大西洋-刚果语族是尼日尔-刚果语系当中,使用者最多的一个语族。在《Ethnologue》中尼日尔-刚果语系的1514种语言中,有1418种语言均归大西洋-刚果语族。大西洋-刚果语族有与尼
  • 矶崎新矶崎新(日语:磯崎 新/いそざき あらた Isozaki Arata,1931年7月23日-),日本建筑师,大分县大分市出身,东京大学毕业。2019年获得普利兹克奖。五十岚太郎在《未建成/反建成》提到:“矶
  • 厌氧细菌厌氧生物,或称厌气生物,是指一种不需要氧气生长的生物。它们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种,即专性厌氧生物、兼性厌氧生物及耐氧厌氧生物 。人体内的厌氧生物多存在于消化系统中,有些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