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典型的视频压缩设计中,可以看到三种主要的图像类型有:节点图像(Intra pictures)、预测图像(Predicted pictures)和前后预测图像(Bi-predictive pictures或Bi-directional pictures)。以上三者也常称作I画格(I frames)、P画格(P frames)和B画格(B frames)。在较旧的数据中,使用的是“双向”(bi-directional),而非“前后预测”(bi-predictive)。
在视频压缩格式中,如ITU-T VCEG和ISO/IEC MPEG视频标准,通常只编码图像之间的差异处。例如,在一个场景中,有个人走过一个固定的背景,只有移动范围才需要描述(使用运动补偿、影像数据或二者的结合,取决于何者以较少的比特充分的表现出图像)。场景的部分没有改变,而无须再次发送数据。
严格来说,图像(picture)是比画格(frame)更为广泛的术语,因为图像可以指画格(frame)或区域(field)。画格是某一瞬间所截取下的影像,而区域是影像每一行线的集合。如果视频是以交错扫描来发送的话,通常会采用各别区域对图像编码,而不会对完整画格进行编码。尽管有时实际指的是更为广泛的“图像”(picture),通俗口语也常使用“画格”(frame)来指“图像”。
图像通常会被切割成几个宏区块(macroblock),而且可以宏区块为基准来选择特定的预测类型,而非整个图像都使用同样的类型:
此外,较新的视频编解码标准H.264,其图像可分割成更小的范围,称为切片(slice),并以此取代宏区块的作用。编码器可对特定的切片选择预测类型。H.264还建议:
多画格运动估计可提升相同压缩率下的质量,且SI-格、SP-格(定义为延伸profile)可增强对错误的承受能力。如此一来,较聪明的解码器就能够恢复受损的DVD流。
I图像(I-画格)常用于随机存取,并作为其它图像的解码参考。每半秒一次的节点更新周期主要应用于数字电视广播和DVD媒体。在某些环境下可使用较长的更新周期,如视频会议系统很少发送I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