鲲鯓(台湾话:Kun-sin),原作昆身、鲲身,为一具有在地特色的特有地理称呼,目前仅见于台湾。其指围绕着潟湖、内海仔外的沙洲地形地貌,即滨外沙洲。
在字义上,鲲为鲸鱼,鯓原作“身”即身体之意、后加上鱼字边特指鲸鱼隆起的背部,鲲鯓乃是比喻沙洲在海上远观有如鲸鱼背部的意思。台湾因外型及面积广大,亦有鲲岛之称。
《庄子·逍遥游》描述鲲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大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台湾由于西南沿海拥有丰富的沙洲与潟湖地形,自古以来在当地便出现许多以“鲲鯓”为名的地名。最著名者莫过于连绵在昔日台江内海外围的七个鲲鯓,大部分位于今日的台南市:
一鲲鯓为灰窑尾,而今日安平古聚落则位于上鲲鯓,两者合并为安平全岛。二鲲鯓为今天安平国中到亿载金城一带。三鲲鯓在现今亿载金城南边对岸处,安平新港之北,已与渔光岛相连为一岛屿。四鲲鯓就是现在的下鲲鯓,今天也单称“鲲鯓”。五鲲鯓为现在南区的喜树地区,而六鲲鯓则为现在的湾里,七鲲鯓则是现在的高雄市茄萣区白沙仑。(由于文献不足,也有一说六鲲鯓是现在的喜树、七鲲鯓是现在的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