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陵五

✍ dations ◷ 2025-11-24 17:01:41 #拜耳天体,佛氏天体,B-型主序星,K-型次巨星,HIP天体,HD和HDE天体,分光双星,英仙座,变星,食双星,大陵五变星,大陵 (星官),联星


大陵五(Algol,/ˈælɡɒl, -ɡɔːl/),也就是英仙座β (β Persei,缩写为Beta Per、β Per),俗称为恶魔之星,是英仙座中一颗明亮的聚星,也是最早被发现不是新星的变星之一。

大陵五是三合星系统,包含大陵五Aa1、Aa2和Ab,其中最亮的是较热也较大的主星Aa1,但是较冷也较黯淡的Aa2会规则的经过Aa1的前方,每次都会造成星食,使光度减弱而成为一对食联星。因此,大陵五的视星等通常维持在2.1等,但是每2.86天中会规律的降至3.4等约10小时,而当较亮的星遮蔽较暗的星时,也会造成第二次星食,但非常的浅,只能以光电探测出来。

大陵五是食联星的代表,这一类型的变星就称为大陵五型变星。

大约在3,200前由古埃及创作的幸与不幸日历,被认为是发现大陵五变星最古老的历史纪录。

大陵五与恶魔类的生物相关联(在希腊传统中是Gorgon(英语:Gorgon),在阿拉伯是ghoul(英语:ghoul)),早在17世纪之前就知道它的光度会变化。但除了古埃及的发现之外,没有任何无可争议的证据证明这一点。阿拉伯天文学家苏菲派在他出版的《恒星之书》("Book of Fixed Stars")中没有提到任何恒星的变化。

在1667年,意大利天文学家杰米尼亚诺·蒙坦雷(英语:Geminiano Montanari)注意到大陵五的变化,但它的亮度变化周期直到一个多世纪后才被人们认识,当时的英国业余天文学家约翰·古德利克提出了这颗恒星便光的一种机制。在1783年5月,他向英国皇家学会提交了他的发现,认为周期性的变化是因为一颗黑暗的天体在恒星的前面经过(或是恒星本身有一个叫黑暗的区域,定期转向地球)引起的。它因为这份报告而被授予科普利奖章 。

在1881年,哈佛的天文学家爱德华·皮克林提出证据表明大陵五实际上是一颗食联星。在这一点得到证实之后多年后的1889年,波茨坦天文学家赫尔曼·卡尔·沃格尔发现大陵五的光谱有周期性的多普勒位移,推论是由联星的径向速度变化造成的。因此,大陵五成为第一颗已知的光谱联星。伊利诺伊州大学天文台(英语:University of Illinois Observatory)的乔尔·斯特宾斯使用早期的硒光电管测光仪对大陵五进行了首次的光电研究。光度曲线显示出了第二极小值和两颗恒星之间的反射效应。在解释观测到的光谱特征时遇到了一些困难,导致人们猜测系统中可能存在第三颗恒星;40年后,这个猜测被确认是正确的。

列出的是每个月第一个食的日期和时间;所有时间都是世界时(UT)。

大陵五Aa2每2.867321天(2天20小时49分)食大陵五Aa1一次;依此部段累加推算出这些食的日期和时刻。例如,1月3日17时,下一次是1月6日14时,然后1月9日13时、1月12日10时(所有时间都是近似),依此类推。

大陵五是一个三合星系统。从地球的位置来看,因为Aa1和Aa2的轨道平面朝向地球的视线传播的方向上,因此成为食双星。这对食双星之间的距离只有0.062天文单位。第三颗星(大陵五AB)与这一对的平均距离是2.69天文单位,彼此互绕的轨道周期是681地球日。系统的总质量是5.8太阳质量,Aa1、Aa2和AB的质量比约为4.5:1到2之间。

在过去,这三颗星被称为英仙座βA、B和C,现在有时仍然这样称呼它们。在华盛顿双星目录将它们称为Aa1、Aa2和Ab,还有两颗相距大约1弧分的暗星称为B和C。另有5颗微弱的恒星也被列为伴星。

对大陵五的研究,导出了恒星演化理论中的大陵五佯谬:虽然联星的伙伴是同时形成,并且质量大的恒星演化得会比质量小的快;但在大陵五的系统,质量较大的大陵五A仍然是主序星,质量较小的大陵五B已经演化至次巨星的阶段。这个佯谬可以通过质量传输来解决:当质量较大的恒星成为次巨星时,它填补了系统的洛希瓣,于是大部分的质量被转移到仍然是在主序星的另一颗恒星。在一些与大陵五相似的联星系中,可以观察到气体的流动。

这个系统也显示X射线 和无线电的闪焰。X射线的闪焰被认为是A和B之间的质量传输产生磁场的交互作用造成。 无线电闪焰可能是类似于太阳黑子的磁场循环产生的,但因为这些恒星的磁场比太阳强10倍以上,因此这些无线电闪焰更强大,也更持久。

在色球层的磁场活动周期会诱导伴星的回转半径变化,而回转半径又与轨道周期变化相关联,通过Applegate mechanism(英语:阿普爾加特)的数量级为ΔP/P ≈ 10−5。在大陵五系统在伴星之间的质量传输较小,但在其它的大陵五型联星可能是周期变化的一个重要来源。

大陵五与太阳系的距离是92.8光年,然而在730万年前以9.8光年的距离经过地球附近时,它的视星等大约是−2.5等,比现在的天狼星还要亮。因为这个系统的总质量是太阳的5.8倍,尽管在最接近时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仍然会对太阳系的欧特云造成轻微的摄动,使进入内太阳系的彗星数量增加。然而,在对陨坑实际数量增加的净效应上,被认为还是很微小的。

大陵五在拜耳命名法的名称是()。则是源自阿拉伯رأس الغول‎ :食人魔()的头()(参见食尸鬼)。英文的名称""(")就是从这个名字直接翻译。

在201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组织的恒星名称工作组(英语:IAU Working Group on Star Names)(Working Group on Star Names,WGSN)将恒星的正确名称标准化和建立目录,并在2016年7月发布第一个公报,包括WSGN核准的前两批名称的表格,就包括大陵五这颗星的名称:。它已经列入IAU的恒星名称目录中。

在希伯来的民间传说中,大陵五称为或"Satan's Head"("撒旦的头"),正如Edmund Chilmead(英语:Edmund Chilmead)所说,他称之为"恶魔的头"或。大陵五的拉丁名称从16世纪被称为()或"the Spectre's Head"()。尽管这两个名词是在同一个星座里连在一起的,但喜帕恰斯和普林尼仍将它们独立看待

在中国,大陵的意思是陵墓,指的是包含英仙座β(大陵五)、英仙座9、英仙座τ、英仙座ι、英仙座κ、英仙座ρ、英仙座16和英仙座12这8颗星。因此,英仙座β就是大陵五:陵墓的第五颗星。依据R.H. Allen的说法,这颗星的名字很严峻,称为 (Dié Shī),意思是"堆积的尸体",但这是错误的认知,而指的是在陵墓内的英仙座π。

从历史上看,这颗恒星在各种文化中都与血腥和暴力有着密切的关联。2世纪的亚历山大天文学家托勒密所写的占星术书中,大陵五与被斩首导致死亡的蛇发魔女连系在一起,被称做英仙座的戈耳工:反映了英雄帕修斯战胜蛇发梅杜莎的神话。

天球赤道座标:星图 03h 08m 10.1315s,+40° 57′ 20.332″

相关

  • 穆罕默德·纳希德穆罕默德·纳希德(迪维希语:މުހައްމަދު ނަޝީދު ,拉丁转写:Mohamed Nasheed,1967年5月17日-),马尔代夫共和国前任总统。纳希德1989年毕业于英国利物浦约翰摩尔斯大学
  • 阿斯马拉高原坐标:15°20′N 38°56′E / 15.333°N 38.933°E / 15.333; 38.933阿斯马拉(提格雷尼亚语:ኣስመራ;阿拉伯语:إريتريا‎)是厄立特里亚的首都,人口约80万,海拔2325米,其首都海
  • 史泰登岛铁路托滕维尔车站(Tottenville)(南段总站)斯塔滕岛铁路(英语:Staten Island Railway)是位于美国纽约市斯塔滕岛唯一的一条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线路。该线路全年24小时营运,由纽约市公共运输
  • 伊斯坦布尔海峡伊斯坦布尔海峡(土耳其语:İstanbul Boğazı),又名博斯普鲁斯海峡(土耳其语:Boğaziçi,希腊语:Βόσπορος Vosporos,保加利亚语:Босфора),是一个介于欧洲与亚洲之间的海
  •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切尔诺乌索夫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切尔诺乌索夫(俄语:Борис Николаевич Черноусов,1908年-1978年1月2日)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全联盟共
  • 奥斯定会奥思定会(Augustinians,或思定会),是遵行《圣奥斯定会规》生活的男女修会的总称。奥思定会有2个主要分支:11世纪起,意大利托斯卡尼地区出现了几个遵守圣奥斯定会规的隐修团体,如 Wi
  • 华沙电台广播塔华沙电台广播塔(1974年5月18日-1991年8月8日,波兰语:Maszt radiowy w Konstantynowie),故址位于波兰普沃茨克的Konstantynów村。由Jan Polak 公司设计,高度为646.38米 (折合2,120
  • 浊音符浊音符(゛),又称浊点,是日语浊音化的符号。形状为两点。在现代假名遣中通常使用浊音符,但较早的日文中并不必然:尽管从1927年(昭和2年)起法令文书中就使用浊音符,但1945年(昭和20年)的
  • 罗宾汉 (动画电影)《罗宾汉》(英语:),是1973年迪士尼第21部经典动画长片。本片叙述了古老的罗宾汉的故事,但是角色则换成了动物,罗宾汉的形象由一只狐狸担任,小约翰的形象由一只熊担任。故事开头由吉
  • 挪威陆军学院挪威陆军学院(挪威语:Krigsskolen),或译挪威陆军官校,是一所成立于1750年的挪威军校。它是挪威历史最悠久的一所大学,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所军校。主要为挪威陆军培养未来的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