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址效应

✍ dations ◷ 2024-12-23 04:05:19 #地震学

场址效应(英语:Seismic site effects)是一种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 ,又称盆地效应,当震源的地震波传到地表时,因地表表面的地下介质(地盘)的软硬程度而影响此地的烈度大小。原本离震中越近烈度就会越大,但地震波传至冲积层地表时,因浅层地底下的介质,导致速度降低,引起地震波放大,不仅震幅加大,持续时间也延长。

图1显示出了地震波在水平地质层的放大效应。绿色层是较坚硬的底盘,灰色是较松软的冲积层,厚度为 h {\displaystyle h} 。当振幅为 A 2 {\displaystyle A_{2}} 、入射角为 θ 2 {\displaystyle \theta _{2}} 的S波抵达两地层的界面时,会产生振幅 A 2 {\displaystyle A_{2}^{'}} 和反射角为 θ 2 {\displaystyle \theta _{2}} 的反射波(英语:Reflection seismology)以及位在地表层振幅 A 1 {\displaystyle A_{1}} 和折射角为 θ 1 {\displaystyle \theta _{1}} 的折射波(英语:Seismic refraction)。

当折射波遇到空气层时,产生振幅 A 1 {\displaystyle A_{1}^{'}} 反射角为 θ 1 {\displaystyle \theta _{1}} 的反射波。而此地震波会在此地层不断反射与折射,如果此地层较为松软,波速会较慢,折射角会较小,震波会较密集而造成振幅会比 A 2 {\displaystyle A_{2}} 来的大,此现象称为场址效应。

场址效应的理论在1985年墨西哥城大地震中第一次被证实。此次地震震中在离墨西哥城数百千米的太平洋海岸,却对墨西哥城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

图.2显示了离震中不同距离的地震站测得的加速度大小。

由图可知,地震烈度随着距离增加先减后增,并在地盘为冲积层的墨西哥城达到最大值。

2016年的南台湾大地震,震中虽然在高雄美浓,台南却损失最严重,因为台南多冲积平原,泥岩风化成黏土层较为松软,因此摇晃程度大、时间久;震中附近县市最大烈度多有5级甚至有6级,但因地质较坚硬,故位在震中的高雄旗山只有1.74秒、甲仙0.04秒。而场址效应让台南足足摇晃8.16秒,离震中略远却比美浓更严重。

在2016年熊本地震中,位于震中附近的益城町因多河川迹地和冲积形成的扇状地,摇晃的程度增大,导致许多房屋倒塌,人员死伤多集中在河岸等地。

根据图1,可以进行以下的理论分析:地震波两个介质沉积层( i = 1 {\displaystyle i=1} )与底下底盘( i = 2 {\displaystyle i=2} )间不断反射与折射,假设每个地层是均匀的,弹性系数、密度不变,可以导出两个地层间的幅频关系 T ¯ ( ω ) {\displaystyle {\bar {T}}(\omega )}

T ¯ ( ω ) = 2 A 1 2 A 2 = 1 cos k z 1 h + i χ ¯ sin k z 1 h {\displaystyle {\bar {T}}(\omega )={\frac {2A_{1}}{2A_{2}}}={\frac {1}{\cos k_{z_{1}}h+i{\bar {\chi }}\sin k_{z_{1}}h}}}

其中 k z 1 = ω θ i V S i {\displaystyle k_{z_{1}}={\frac {\omega \theta _{i}}{V_{S_{i}}}}} ; χ ¯ = μ 1 ρ 1 μ 2 ρ 2 cos θ 1 cos θ 2 {\displaystyle {\bar {\chi }}={\sqrt {\frac {\mu _{1}\rho _{1}}{\mu _{2}\rho _{2}}}}{\frac {\cos \theta _{1}}{\cos \theta _{2}}}}  :

图3显示了不同基岩的幅频关系 T ¯ {\displaystyle {\bar {T}}} ,其中沉积层地震波速为 V S 1 = 200   m / s {\displaystyle V_{S_{1}}=200~m/s} 。其中当频率为 f 0 = V S 1 4 h {\displaystyle f_{0}={\frac {V_{S_{1}}}{4h}}} 的整数倍时会发生极大值,此频率为共振频率。而放大水平则根据速度与 χ ¯ {\displaystyle {\bar {\chi }}} 的对比:

当沉积层不是水平时分析较为复杂(例如沉积盆地),因为须考虑到边缘的异质性(例如盆边缘)。此时须把它简化成简单的几何形状进行研究或利用数值模拟。

在盆地的地形下,因场址效应,盆地边缘会产生面波,地震的烈度会较大,并因几何形状的因素,增加幅度比水平时大5至10倍。此现象称为“盆地效应”。

1980年代,科学家成功地完成场址效应在峡谷与半圆形盆地的理论分析。而根据最新的研究,已经完成椭圆形盆地的数值模拟分析。

图.4显示了委内瑞拉首都卡拉卡斯的盆地效应。利用边界元法(英语:Boundary Element Method)求出在指定频率 f 0 {\displaystyle f_{0}} 下,s波的平面波( S H {\displaystyle SH} 波)的放大倍数 A 0 {\displaystyle A_{0}}

相关

  • 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生态学,包括它们之间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涉及生命的三个主要领域 - 真核生物,古菌和细菌 - 以及病毒。微生物通过其无所不在的影响整个生物
  • 对映异构体对映异构体(英语:Enantiomer (/ɪˈnæntiəmər, ɛ-, -tioʊ-/ ə-NAN-tee-ə-mər)),又称对掌异构物、光学异构物、镜像异构物或旋光异构体,不能与彼此立体异构体镜像完全重叠
  • 1943年费城实验阴谋论费城实验(英语:Philadelphia Experiment)是一项流传已久的传闻,宣称美国海军在1943年10月28日曾在宾夕法尼亚州费城一船坞举行秘密实验,使一艘护卫驱逐舰(英语:Destroyer escort)埃
  • 海伦 (神话)海伦(古希腊语:Ἑλένη, Helénē,英语:Helen of Troy)是希腊神话中宙斯与勒达之女,被称为“世上最美的女人”,她和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私奔,引发了特洛伊战争。希腊神话中,天神宙斯
  • 意诺增爵十三世教宗意诺增爵十三世(拉丁语:Innocentius PP. XIII;1655年5月13日-1724年3月7日)原名弥额尔-安杰洛·孔蒂(Michelangelo Conti),1721年5月8日当选罗马主教,同年5月18日即位至1724年3月
  • 莫尔纳拉盖特莫尔纳拉盖特(Morne Rachette或Morne Raquette)是加勒比海岛国多米尼克圣约瑟夫区的一个村庄,位于该岛西海岸,Jalousie山坡,库利比斯特里(英语:Coulibistrie)和巴塔利湾之上,2001年人
  • 苏丹阿末沙 (彭亨)苏丹哈芝阿末·沙·阿穆斯达因·比拉(马来语:Paduka Ayahanda Sultan Haji Ahmad Shah Al-Musta'in Billah ibni Al-Marhum Sultan Abu Bakar Ri'ayatuddin Al-Mu'adzam Shah,1
  • 李昌来李昌来(1965年7月29日-)是韩国的小说家,现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创意写作 ,曾担任普林斯顿大学的创意写作计划主任。李昌来于1965年出生在韩国,3岁移居美国 。后毕业于菲利普斯埃
  • 尼古拉·勒代斯库尼古拉·勒代斯库(Nicolae Rădescu,罗马尼亚语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
  • 结构力学中的能量原理结构力学中的能量原理是以内外力所作的功或能量的形式表达的各种关系式,包括应力、应变、位移、材料性质、外部载荷等不同量之间的关系。由于能量是标量,因而这些关系式为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