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址效应

✍ dations ◷ 2025-04-03 10:46:29 #地震学

场址效应(英语:Seismic site effects)是一种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 ,又称盆地效应,当震源的地震波传到地表时,因地表表面的地下介质(地盘)的软硬程度而影响此地的烈度大小。原本离震中越近烈度就会越大,但地震波传至冲积层地表时,因浅层地底下的介质,导致速度降低,引起地震波放大,不仅震幅加大,持续时间也延长。

图1显示出了地震波在水平地质层的放大效应。绿色层是较坚硬的底盘,灰色是较松软的冲积层,厚度为 h {\displaystyle h} 。当振幅为 A 2 {\displaystyle A_{2}} 、入射角为 θ 2 {\displaystyle \theta _{2}} 的S波抵达两地层的界面时,会产生振幅 A 2 {\displaystyle A_{2}^{'}} 和反射角为 θ 2 {\displaystyle \theta _{2}} 的反射波(英语:Reflection seismology)以及位在地表层振幅 A 1 {\displaystyle A_{1}} 和折射角为 θ 1 {\displaystyle \theta _{1}} 的折射波(英语:Seismic refraction)。

当折射波遇到空气层时,产生振幅 A 1 {\displaystyle A_{1}^{'}} 反射角为 θ 1 {\displaystyle \theta _{1}} 的反射波。而此地震波会在此地层不断反射与折射,如果此地层较为松软,波速会较慢,折射角会较小,震波会较密集而造成振幅会比 A 2 {\displaystyle A_{2}} 来的大,此现象称为场址效应。

场址效应的理论在1985年墨西哥城大地震中第一次被证实。此次地震震中在离墨西哥城数百千米的太平洋海岸,却对墨西哥城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

图.2显示了离震中不同距离的地震站测得的加速度大小。

由图可知,地震烈度随着距离增加先减后增,并在地盘为冲积层的墨西哥城达到最大值。

2016年的南台湾大地震,震中虽然在高雄美浓,台南却损失最严重,因为台南多冲积平原,泥岩风化成黏土层较为松软,因此摇晃程度大、时间久;震中附近县市最大烈度多有5级甚至有6级,但因地质较坚硬,故位在震中的高雄旗山只有1.74秒、甲仙0.04秒。而场址效应让台南足足摇晃8.16秒,离震中略远却比美浓更严重。

在2016年熊本地震中,位于震中附近的益城町因多河川迹地和冲积形成的扇状地,摇晃的程度增大,导致许多房屋倒塌,人员死伤多集中在河岸等地。

根据图1,可以进行以下的理论分析:地震波两个介质沉积层( i = 1 {\displaystyle i=1} )与底下底盘( i = 2 {\displaystyle i=2} )间不断反射与折射,假设每个地层是均匀的,弹性系数、密度不变,可以导出两个地层间的幅频关系 T ¯ ( ω ) {\displaystyle {\bar {T}}(\omega )}

T ¯ ( ω ) = 2 A 1 2 A 2 = 1 cos k z 1 h + i χ ¯ sin k z 1 h {\displaystyle {\bar {T}}(\omega )={\frac {2A_{1}}{2A_{2}}}={\frac {1}{\cos k_{z_{1}}h+i{\bar {\chi }}\sin k_{z_{1}}h}}}

其中 k z 1 = ω θ i V S i {\displaystyle k_{z_{1}}={\frac {\omega \theta _{i}}{V_{S_{i}}}}} ; χ ¯ = μ 1 ρ 1 μ 2 ρ 2 cos θ 1 cos θ 2 {\displaystyle {\bar {\chi }}={\sqrt {\frac {\mu _{1}\rho _{1}}{\mu _{2}\rho _{2}}}}{\frac {\cos \theta _{1}}{\cos \theta _{2}}}}  :

图3显示了不同基岩的幅频关系 T ¯ {\displaystyle {\bar {T}}} ,其中沉积层地震波速为 V S 1 = 200   m / s {\displaystyle V_{S_{1}}=200~m/s} 。其中当频率为 f 0 = V S 1 4 h {\displaystyle f_{0}={\frac {V_{S_{1}}}{4h}}} 的整数倍时会发生极大值,此频率为共振频率。而放大水平则根据速度与 χ ¯ {\displaystyle {\bar {\chi }}} 的对比:

当沉积层不是水平时分析较为复杂(例如沉积盆地),因为须考虑到边缘的异质性(例如盆边缘)。此时须把它简化成简单的几何形状进行研究或利用数值模拟。

在盆地的地形下,因场址效应,盆地边缘会产生面波,地震的烈度会较大,并因几何形状的因素,增加幅度比水平时大5至10倍。此现象称为“盆地效应”。

1980年代,科学家成功地完成场址效应在峡谷与半圆形盆地的理论分析。而根据最新的研究,已经完成椭圆形盆地的数值模拟分析。

图.4显示了委内瑞拉首都卡拉卡斯的盆地效应。利用边界元法(英语:Boundary Element Method)求出在指定频率 f 0 {\displaystyle f_{0}} 下,s波的平面波( S H {\displaystyle SH} 波)的放大倍数 A 0 {\displaystyle A_{0}}

相关

  • 古气候学古气候学(Paleoclimatology或palaeoclimatology)是研究古代地质时期气候条件并试图建立可靠的大气过程模型的综合科学。包含许多学科组成。古气候的变迁则记录呈现于地层、树
  • 极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为一种由肝脏制造经由血液循环的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为四大类脂蛋白中的其中一类,此四类为:乳麋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
  • 公元前公历纪元或公元(英语:Common Era,缩写为C.E.),也称西元,是一个被当今国际社会最广泛地使用的纪年标准。其源自于欧洲等西方基督教信仰为主国家,以当时认定的耶稣出生为纪年的开始,原
  • Cu(NOsub3/sub)sub2/sub硝酸铜是铜(II)的硝酸盐,化学式为Cu(NO3)2。无水物和水合物都是蓝色晶体,但性质有很大不同。水合硝酸铜常用于在学校中演示原电池反应。水合硝酸铜与无水硝酸铜性质有很大差异
  • 鸡公山坐标:31°47′58″N 114°05′00″E / 31.79944°N 114.08333°E / 31.79944; 114.08333鸡公山属大别山支脉,地处河南省、湖北省两省交界处。主峰“鸡公头”又名“报晓峰”,海
  • 众议院 (日本) ?)是日本国会的下议院,最早在于1890年随着《大日本帝国宪法》的施行而成立,为日本原帝国议会两个议院之一;1947年之后则依照《日本国宪法》而改为现制。现在有465席,须每四年改
  • 中立国中立国指在发生武装冲突时,对交战的任何一方都不采取敌对行动的国家,分为战时中立国和永久中立国两种。中立国的权利和义务在海牙第五公约《中立国和人民在陆战中的权利和义务
  • 吕理燊吕理燊(1932年2月25日-2011年10月11日)英文名Leu, Lii-Sin,国际知名植物病理学者。出生于台湾宜兰县罗东镇,逝世于台中。1954年毕业于台湾省立农学院(今国立中兴大学)植物病虫害学
  • 熊谷直实熊谷直实(1141年3月24日-1207年9月27日)是日本平安时代末期至镰仓时代初期的武将。镰仓幕府御家人。熊谷直贞次子。通称次郎。以武藏国熊谷乡(现埼玉县熊谷市)为根据地。原仕于平
  • 米哈伊尔·弗拉基米罗维奇·维克托罗夫米哈伊尔·弗拉基米罗维奇·维克托罗夫(俄语:Михаи́л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Ви́кторов,1894年12月24日-1938年8月1日)是苏联海军高级将领,苏联中央执行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