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毕克斯(德语:Johann Baptist Ritter von Spix,1781年2月9日 –1826年3月13日)是日耳曼生物学家。他到巴西探险,带回了大量植物、昆虫、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和鱼类标本,成为今日慕尼黑邦立动物学搜藏馆的重要基础。他的许多人类学藏品,如舞蹈面具等等,现在是慕尼黑五大洲博物馆收藏的一部分。
徐毕克斯出生在赫希施塔特,位于今日的中法兰克尼亚,在家中十一名孩童中排行第七。他的童年住所自2004年起成为徐毕克斯博物馆,向大众开放。徐毕克斯在班贝格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后来又到威兹堡学习神学,在参加年轻教授谢林的讲座后,他对自然产生兴趣而中断了神学训练,开始学习医学,并在1807年获得了第二个博士学位。
徐毕克斯短暂地在班贝格担任医生一段时间后,在1808年被巴伐利亚国王麦西米连一世任命,到位于慕尼黑的巴伐利亚科学院,担任动物学研究助理,他也因此获得奖学金,去巴黎接受乔治·居维叶等人当代科学化的动物学训练。 同行,他还首次游览了法国北部的诺曼地海岸。 之后,徐毕克斯又前往法国南部和意大利,为巴伐利亚科学院的动物学馆藏收集动物标本,并调查海洋动物。
1810年,徐毕克斯回到慕尼黑对动物学收藏进行分类,并撰写他第一本关于海星和其它海洋动物的出版物。1811年,徐毕克斯第一本关于动物分类学史的重要著作出版,随后被任命为巴伐利亚科学院研究员。徐毕克斯也掌管巴伐利亚的动物学搜藏,如同今日的馆长职位,为今日慕尼黑邦立动物学搜藏馆奠立重要基础。他还发表其它作品,其中最重要的,是1815年一部以拉丁文撰写,搭配精彩石版画插图的著作《头源学》()。这本书比较了不同动物的头颅型态,包括人类、猿、爬行动物、鸟类和其它动物。
1817年,徐毕克斯和日耳曼植物学家马荻士加入一群陪伴奥地利公主利奥菩婷妮(Maria Leopoldine Josepha Caroline von Österreich)前往巴西的奥地利博物学者团。他们先到了里约热内卢,但很快地,徐毕克斯和马荻士便离开奥地利队伍,独自在巴西行动。他们二人从里约热内卢南部前往圣保罗北部,这段旅程还有奥地利画家Thomas Ender同行。接着他们到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的欧鲁普雷图和迪亚曼蒂纳,并描述了那边开采钻石的情形。之后,又更深入内陆,然后回到萨尔瓦多海岸。
他们越过巴西东北部干燥的卡廷加林区(Caatinga),饱受各种疾病之苦,几次濒临渴死。在整个旅途中,他们收集并记录了各种动植物,以及其它一切对科学研究而言重要的事物。他们也记录原住民及其习惯,以及任何可能具有经济价值的事物。 此外,他们调查了巨大的本德戈陨石(Bendegó meteorite),还发现了桑塔纳组化石出土地(Santana Formation)的鱼化石。
巴西探险之旅最后到了亚马逊河流域,在那里徐毕克斯和马荻士决定走不同路线。徐毕克斯抵达靠近秘鲁的边界塔巴廷加,再从玛瑙斯转到尼格罗河。马荻士则搭船到优普拉河(Yupurá River),他在那里买下分别来自尤瑞族(Juri)与马瑞哈族(Miranha)的两位原住民孩童,带回慕尼黑之后,受洗取名为Johannes和Isabella。1820年,徐毕克斯和马荻士带着数以千计的动植物与人类学物品回到慕尼黑,那些动物标本成为慕尼黑邦立动物学搜藏馆的基础,人类学物品则成为慕尼黑民族学博物馆(现为五大洲博物馆)的基础。
徐毕克斯回国后,巴伐利亚国王授予他骑士功勋勋章。他努力整理他的动物学资料,也着手和马荻士共同撰写描述他们的巴西之旅。此出版物共有三卷,分别在1823、1828和1831年出版,并翻译成葡萄牙文,第一卷还有英文版。这份作品至今仍非常重要。徐毕克斯在准备出版第二卷期间过世,马荻士借由他们的笔记来完成出版。徐毕克斯描述了许多鸟类、猿类、蝙蝠和爬虫动物,也为它们命名。他总共记述了大约500到600种物种和亚种。此外,还有一些种动物以他的名字命名。1826年5月13日,徐毕克斯在慕尼黑过世,可能是雅司病或恰加斯病等热带病造成的死因。
为了纪念他,徐毕克斯的名字被用于三种南美洲爬虫动物的学名之中:黑腹刺颈龟()、徐毕克斯游蛇() 、亚马逊珊瑚蛇()。亚马逊珊瑚蛇是一种毒蛇。 德国班贝格大学则以他的名字设立一个年度国际访问学者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