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星
✍ dations ◷ 2025-11-19 01:09:03 #行星
行星(英语:planet;拉丁语:planeta),通常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的天体。其公转方向常与所绕恒星的自转方向相同(由西向东)。一般来说行星需具有一定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相对于月球)且近似于圆球状,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样发生核聚变反应。2007年5月,麻省理工学院一组空间科学研究队发现了已知最热的行星(2040摄氏度)。随着一些具有太阳大小的天体被发现,“行星”一词的科学定义似乎更形迫切。历史上行星名字来自于它们的位置(与恒星的相对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们在星空中行走一般。太阳系内肉眼可见的5颗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早在史前就已经被人类发现了。16世纪后日心说取代了地心说,人类了解到地球本身也是一颗行星。望远镜被发明和万有引力被发现后,人类又发现了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2006年后被排除出行星行列,2008年被重分类为类冥天体,属于矮行星的一种)还有为数不少的小行星。20世纪末人类在太阳系外的恒星系统中也发现了行星,截至2013年7月12日,人类已发现2000多颗太阳系外银河系中的行星。从古典时代的神圣的游星演化到科学时代的实在的实体,人们对行星的认识是随着历史在不停地进化的。行星的概念已经不仅延伸到太阳系,而且还到达了其他太阳系外系统。对行星定义的内在的模糊性已经导致了不少科学争论。古人观察星空,发现天体分作两类:一类固定在天球上,组成各个星座,形成一幅永恒的天空背景,称之为恒星;另一类天体在黄道附近运行,不断穿过黄道上的十二个星座,称之为行星。这些行星包括七颗,分别是阴阳——太阳和太阴(月球),以及五行——金木水火土五个肉眼可见的经典行星。它们在天空中极为特殊:一方面,它们不断运行,不断进入不同的星座;另一方面,它们极为明亮,全天成千上万颗星体中,七颗行星亮度分别排行第1,2,3,4,5,6,9。他们对神学、宗教宇宙学(英语:religious cosmology)和古代天文学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古代,天文学家记录了一些特定的光点是相对于其他星星如何移动跨越天空。古希腊人把这些光点叫做“πλάνητες ἀστέρες”(即planetes asteres,游星)或简单的称为“πλανήτοι”(planētoi,漫游者),今天的英文名称行星(planet)就是由此演化出来的。在古代希腊、中国、巴比伦和实际上所有前现代文明中,是人们几乎普遍的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并且所有的“行星”都围绕着地球旋转。会有这种认识的原因是,人们每天都看到星星围绕着地球旋转,而且看起来好像是常识的认为,地球是坚实且稳定的,应该是静止的而不是会移动的。各个文明对星座的划分方法与行星轨迹密切相关:太阳在黄道上一年运行一圈,太阴在黄道上一个月运行一圈。西方文明中,太阳的轨迹把黄道分作十二段,每月一段,每段一个星座组成黄道十二宫。中国文明中,太阳的轨迹把黄道分作四段,每个季度一段,即天空的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而太阴的轨迹把黄道分作28段,每天一段,即天空的28个星宿;然后结合太阳和太阴的划分,四象=28宿,每一象被分作七宿,这七宿分别对应阴阳金木水火土七大行星,组成一个星期七天,因此每个月被四象分成四个星期。新时代发现新的大行星,同时也发现新的绕日运行的较小天体。1850年,谷神星因尺寸太小,且发现一系列更小的同类型星体,其行星地位被免除,同时行星的定义出现一个不成文的概念:并非所有直接绕太阳公转的天体都是行星,行星必须足够大且卓尔不群。20世纪发现的冥王星与谷神星的地位非常相似,它也因尺寸太小,且发现一系列更小的同类型星体(还包括一颗较大的同类型星体阋神星),而于2006年被降格为矮行星。冥王星的行星地位之争,把原有不成文的概念确立成准确定义:直接绕太阳公转、流体静力平衡(足够大)、清空其轨道(卓尔不群)。虽然人类无法通过天文望远镜直接观测系外行星,但通过间接手段,包括观测恒星运动、掩星等等,天文学家现已发现2000多颗太阳系外的行星。在2006年8月24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星第26届国际天文联会上,表决了该会第5、6号共四份决议草案,分别把行星同时符合以下三点:下面的表格中列出的是在发现时被归类为行星的太阳系天体:之后,谷神星在2006年又被归类为矮行星。由于1801年元旦被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发现谷神星时,曾依据“提丢斯-波得定则”来定义它为行星,但后来以望远镜观测看不到视圆面,以此定其直径比月球还小,在1802年起短短六年间,相继发现类似轨道之三颗小行星,在18世纪的首数十年间曾同时并列在行星之列(在1850年曾出现18颗行星的纪录),至1847年发现5号小行星“义神星”后,欧洲天文学家始为该组陆续发现之小天体另外归类为“小行星”,以“行星爆炸论”为由把该组小天体降格为与彗星、行星卫星的一类,统称为“小行星”(minor planets)并沿用至今。而1930年发现冥王星后,太阳系的行星被约定俗成为9颗(亦即九大行星),但经测定,其质量、直径、偏心率均其它八颗相距甚远,根本不能称为“大行星”,而自1992年起陆续发现冥王星外与冥王星相若的天体;1999年初,有传媒报道部分天文学家曾提倡把体积与其他行星相比较悬殊的冥王星剔除太阳系之列,IAU曾为此于该年2月5日澄清并无此事,但社会与科学界亦开始讨论冥王星应否列入行星与一直只被约定俗成的行星定义。而此时亦开始陆续发现多颗在库伯带内绕太阳公转的天体。自2005年7月公布发现冥外天体阋神星以后,因其比冥王星直径还大,以往曾闹得沸沸扬扬的“十大行星”的话题亦甚嚣尘上,为此IAU在2006年初组织“行星定义委员会”,因为更动名字将会影响至所有相关科学书籍、百科全书、中小学教科书以至相关设备带来更动,因而社会十分重视。2006年8月24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之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会上的定义,初时曾提出包括阋神星、冥卫一与谷神星的十二行星,但争议与反响颇大,亦引起天文爱好者与民间热烈讨论;至8月24日下午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会上的定义: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决议时曾出现“古(经)典行星”一词,指的也是这八颗),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与海王星。质量不够的将会被IAU会议决议归类为矮行星(如冥王星)或太阳系内小天体(如小行星、彗星等)。(此分类方法因以地球为界,故必会忽略地球)至2009年2月,人们在其他恒星身上一共发现了339颗系外行星,不少均拥有比木星高的质量。也有一些行星,其体积比较小,例如脉冲星PSR B1257+12、天琴座μ星、巨蟹座55及GJ 436均各自拥有与地球差不多质量的小型行星,而Gliese 876一颗达地球质量6至8倍的行星,可能拥有岩石结构。人们对新发现的大型系外行星仍未完全了解,大多估计其物质构成与太阳系的大型行星类似,又或是从未见过的大型氨行星或碳行星。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大型行星在极接近恒星的地方公转,拥有近乎完美的圆形轨道,这些行星被称为“热木星”,它们比太阳系的大型行星接受更大量的太阳辐射,造成其表面温度极高。也有一种热木星,其大气会被恒星的热力逐步蒸发并流失,并以彗尾形态释出,它们被分为Chthonian型行星。太阳系外行星(Extrasolar planet)是环绕其他恒星公转的行星,长久以来,人们认为其他恒星和太阳一样,均有行星环绕其恒星公转,但一直未能证实。直至1992年PSR B1257+12被证实以来,至今已有百多个太阳系外行星被发现。这些发现增加了对外星人存在与否的问题提出了支持的观点。现时在其他恒星发现的行星大多是类似木星的气体行星,有的质量甚至比木星还要大。质量较小的行星有脉冲星PSR B1257+12的三颗与类地行星相若的天体,以及位于天坛座μ星的一颗有14个地球质量的行星。也有一种行星,没有围绕特定的恒星公转,它们像是宇宙的流浪客,称为星际行星(Interstellar planet)。2011年科学家利用重力微透镜法首度发现了星际行星,并推测银河系中木星大小的星际行星数量有恒星的两倍之多。现时人类的科技仅能侦测质量较大、公转周期较短的行星。但随着科技的进步,更强的望远镜得以建造,在未来可望能发现更多质量较小及公转周期较长的行星。由于用天文仪器搜寻太阳系外行星的难度极大,天文学家一般采用间接的方法。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方法:天体测量法是搜寻太阳系外行星最古老的方法。这个方法是精确地测量恒星在天空的位置及观察那个位置如何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如果恒星有一颗行星,则行星的重力将造成恒星在一条微小的圆形轨道上移动。这样一来,恒星和行星围绕着它们共同的质心旋转。由于恒星的质量比行星大得多,它的运行轨道比行星小得多。视向速度法利用了恒星在行星重力的作用下在一条微小的圆形轨道上移动这个事实,目标现在是测量恒星向着地球或离开地球的运动速度。根据多普勒效应,恒星的视向速度可以从恒星光谱线的移动推导出来。当行星运行到恒星前方的时候,恒星的光芒会相应减弱。光芒减弱的程度取决于恒星和行星的体积。在恒星HD 209458的例子中,它的光芒减弱了1.7%。天文学家用凌日法发现了恒星HD 209458的行星HD 209458b。通过观察脉冲星的信号周期以推断行星是否存在。一般来说,脉冲星的自转周期,也就是它的信号周期是稳定的。如果脉冲星有一颗行星,脉冲星信号周期会发生变化。用重力透镜效应来发现行星的方法。比如行星OGLE-2005-BLG-390Lb就是用这种方法发现的。
相关
- 囊肿性纤维化囊肿性纤维化(英语:cystic fibrosis,缩写作 CF),亦称为囊性纤维化、囊肿性纤维变性、囊肿纤维症、纤维性囊肿或囊纤维变性,是一种常见的遗传疾病,此病症最常影响肺脏,但也常发生于胰
- 染色体染色体(英语:chromosome)是真核生物特有的构造,主要由双股螺旋的去氧核糖核酸和5种被称为组蛋白的蛋白质构成,是基因的主要载体。染色体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遗传物质深度压缩
- 关节囊炎关节囊炎(英语:Capsulitis),即关节囊的炎症。包括:
- 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是由阴离子(Anion,带负电)和阳离子(Cation,带正电)组成,以本质上是库仑力的离子键相结合的化合物。离子化合物通常熔点和沸点较高,熔融时或电离产生其组成离子的水溶液中
- β2微球蛋白1A1M, 1A1N, 1A1O, 1A6Z, 1A9B, 1A9E, 1AGB, 1AGC, 1AGD, 1AGE, 1AGF, 1AKJ, 1AO7, 1B0G, 1B0R, 1BD2, 1C16, 1CE6, 1CG9, 1DE4, 1DUY, 1DUZ, 1E27, 1E28, 1EEY, 1EEZ, 1EFX
- 医疗体制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简称中国医改。中国大陆于1970年代后期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从农村到城镇,从农业、工业到服务业开始进行逐步的渐进改革。工商业企业经历了承
- 棘冠海星棘冠海星(学名:Acanthaster planci),又名魔鬼海星,其触手有六只或八只,表层上有棘刺。生活在浅海等有珊瑚礁的水域。主要食物为珊瑚,偶尔有时会以甲壳类或海参为食。毒棘有毒胞,是神
- 蝶骨蝶骨(sphenoid bone)为构成颅骨的29块骨骼之一,共一块。当从前方观察时,其形状如同蝴蝶,所以得名。蝶骨分为体、小翼、大翼和翼突四个部分。蝶骨分为以下部分:两个蝶甲(英语:Sphe
- 反应化学反应工程(英语: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是一门探讨如何将实验室的化学反应转移至工厂进行规模化与商业化应用的工程学科,为化学工程的分支(英语:Outline_of_chemical_e
- 福井大学福井大学(ふくいだいがく、Fukui University)位于福井县的日本国立大学,简称为福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