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胃癌
✍ dations ◷ 2025-02-23 06:50:58 #胃癌
胃癌(Stomach cancer、gastric cancer)是发生在胃部黏膜的癌症。
早期的症状包括胃灼热,上腹疼痛,恶心及食欲不振。
症状与消化性溃疡类似,是导致延误就医与高死亡率的原因,但其痛感与溃疡还是有些许差异,胃溃疡是食后痛而十二指肠溃疡是空腹痛,但胃癌通常不受进食的明显规律影响,且其痛感是一种咬合性疼痛并且制酸剂不能解除痛感,然而还是有较少数胃癌痛感会受进食有些许影响并且制酸剂能稍微缓解,导致诊断更难,所以说胃镜还是唯一有效直接的诊断方法。而胃镜中有一明显区别方法就是十二指肠溃疡的病灶极不可能是胃癌,因其成因是胃酸过强,反而有助杀灭很多产生亚硝酸类的细菌所以极少癌变,同时临床上极稀少胃癌蔓延至十二指肠区域。但是胃溃疡和胃癌就较难分辨很多时候只能靠切片,同时经验较少的医生也有误判可能,而胃溃疡成因是因为胃酸过少和黏膜防御力弱造成亚硝酸类的细菌孳生,这也可以视为一种有逻辑关系的癌前因子。晚期的症状包括体重减轻(weight loss),皮肤及眼白泛黄,呕吐(vomiting),难以吞咽(difficulty swallowing),粪便中有血(英语:Melena)等症状。癌细胞会从胃扩散到其他部位,特别是肝、肺、骨骼、腹膜、及淋巴结等部位。最常见的辅助原因是因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将近六成的胃部肿瘤患者都检查出感染这种细菌,某些种的幽门螺旋杆菌较为其他种来的危险。
其他致癌因素包含:食用腌渍蔬菜(pickled vegetables)、霉变、烟熏、油炸食物与抽烟。
另大约有10%的病例与家族遗传有关,大概有1%~3%的的案例是因为源自双亲的基因性疾病,像是遗传性弥漫性胃癌(英语:Hereditary diffuse gastric cancer)。
大多数的胃部肿瘤都是腺癌,
而这大致上又可再分为许多种类。另外淋巴瘤与间质瘤也可能在胃中分化。 大多时候胃癌会经年累月地持续恶化。
胃癌的诊断大多经由胃镜采检样本来做诊断,确诊后才会再经由医学影像确认是否转移到其他地方。日本与韩国两国胃癌的比率较高,可能因为他们会进行胃癌筛检(英语:Cancer_screening)来发现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胃癌是全世界排名第四个最普遍被诊断的癌症,而且是所有癌症死亡率排名第二高,被视为国际间重要的健康危机。胃癌的高发生率包括东亚、南美洲和东欧国家。在中华民国,胃癌发生率尤其偏高,每100,000人口约有8.52人至9.68人,胃癌名列2006年癌症死亡原因第5位,约有2500人死于胃癌,每100,000人口死亡率为11.4% ,但胃癌若是极早期仅在表面型的五年存活率几乎接近95%以上,而一旦扩散存活率会急降是其特性。地中海式饮食和戒烟都能降低罹患胃癌的风险。有研究显示,治疗胃幽门杆菌也有可能可以降低未来罹患胃癌的风险。如果胃癌能够早期治疗,多数能够痊愈。
治疗方式包括:外科手术、化学治疗、放射线治疗以及标靶治疗。
若到了疾病的末期,则可以考虑缓和疗法。胃癌的治疗成效不佳,全球平均的五年存活率在10%以下。这主要是因为多数患者都在疾病已相当严重时才发现罹癌。
在美国,五年存活率为28%,而在韩国五年存活率可达65%,致力于胃癌筛检可能是存活率较高的原因之一。全世界中,胃癌是癌症致病原因第五名,并且在癌症致死率排名中为第三名,分别占7%与9%的个案数。
在2012年中,有 950,000人发病,且723,000 人死亡。在1930年代以前,胃癌是世界许多地区(包含美国和英国)最常见的癌症死因,但后来各个地区的胃癌死亡率皆已下降。
一般认为和发明冰箱,因此人们使用盐渍法来保存食物的比例降低有关。胃癌最普遍发生于东亚以及东欧地区,并且男性发病的几率是女性的两倍。早期胃癌(英语:asymptomatic)不会出现让人注意到的症状(producing no noticeable symptoms)或可能只导致许多普遍常见的症状,临床表现症状则是模糊且不具特异性。
大部分诊断出胃癌的病人被发现时都已经恶化至中后期且可能已经出现癌症转移(metastasis)。这是胃癌的预后普遍不乐观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有一种普通非癌的胃手术后20年左右可能产生的残胃癌现象。统计发现超过50%的病人会进行手术,但是手术之后,大约60-70%的病人发生转移。转移性的胃癌仍然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一般而言,胃癌病人平均五年的存活率大约22%左右,而晚期胃癌患者的五年的存活率更小于5%以下。化学疗法已经成为胃癌治疗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缓和的化学疗法已经被证明能提高存活率或末期生活品质。一般医学上所谓的“危险因子”是指任何会增加得到某疾病的机会的“事物”。虽然大多数癌症的形成原因,至今仍不十分明了,它可能是由许多因子,经过许多过程逐步转变而来的,对不同癌症而言,则也有不同“事物”会增加其癌变发生的机会。譬如吸烟的人较容易得肺癌、咽喉癌。目前所知的胃癌危险因子有许多种,主要与生活环境、饮食习惯、遗传与免疫因素以及慢性胃病等有关。例如环境中的致癌因子经年累月后可能导致胃黏膜变性而造成癌,或者个人对环境的致癌物敏感度较低有关。另外,男性的罹患率是女性的两倍,因此雌激素有可能可以保护女性,比较不容易罹患胃癌。常见的胃癌“危险因子”如下:遗传:胃癌的家庭历史,家族内有血亲罹患胃癌,则其它人得胃癌的机会比一般人多2-3倍。但仍有疑义,因这些人增加胃癌机会可能是由于有较相似的生活环境与饮食习惯。性别:已知男性发生胃癌的机会是女性的两倍。但到底是性别本身的关系,还是由于男性抽烟喝酒较多所致?仍在等待更多的研究。老化:胃癌在50岁之后急速增加,年纪的变化扮演相当角色,研究指出或许与萎缩性胃炎在老年人发生率较高有关。血型:早在1953年就有学者指出血型与胃癌的发生有关,A型的的人较其他它血型的人,得胃癌的机会多1/5。虽然已知血型是红血球细胞上的抗原,与免疫系统有关,但为何A型血型的人有较高胃癌的发生率并不清楚。近年也有一些文献不同意这种说法。幽门螺旋杆菌:胃的长期的感染这细菌可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及一些免疫发炎反应。自1990初起就有许多研究报告指出,这细菌的感染与胃里淋巴癌的产生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但对胃里的腺癌则有争议。目前有些证据显示此幽门杆菌感染与胃体和胃窦部位的腺癌有关。但是胃腺癌也发生在一些未感染幽门杆菌的人身上,譬如在美国,少于1%的感染幽门杆菌病患会产生胃癌,而且目前也无确切的证据显示预防或治疗幽门杆菌感染可以降低胃癌发生的危险性。所以说暴露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似乎会增加得到胃癌的机会。1990年代Martin J. Blaser博士发现特定菌株类的幽门菌能产生一种毒液让胃表面产生液泡,这种菌株称为m1和s1基因种,有的人先天体质有促发炎基因如果同时遇到感染m1和s1基因种幽门菌,则胃癌几率会大升,但其他基因种幽门菌则没有毒液能力,这可以算解答为何有些感染者并不导致胃癌率上升。食物: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饮食的习惯与其内容与胃癌的发生有相当关系,据统计喜吃醺烤的食物、烧烤的肉类,酱菜咸鱼等盐渍物者,胃癌的发生率较高。也有研究指出胃癌的发生率与盐的消耗成正比。抽烟、喝酒也较容易促进胃癌的发生。在另一方面,吃新鲜水果和蔬菜,食用牛奶和维他命C则相对胃有保护作用,较少发生胃癌。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食物的保存及调理方式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硝酸盐存在于一些蔬菜,某些饮用水,但也使用于肉类的熏制,它也可使盐渍的肉类看起来较鲜红。食物内的硝酸盐,经肠胃内细菌还原成亚硝酸盐,诸如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与其他胺类再形成硝酸胺、亚硝酸胺。动物实验已证实亚硝酸胺为颇强的致癌物,可引起胃里细胞的癌变。另外有一点须特别注意是胃酸溶度太低,容易使细菌在胃里滋生,增加了硝酸胺类的物质在胃里的生成。低温会抑制硝酸盐转变成亚硝酸盐,也有学者指出这或许也是在美国胃癌发生率下降的原因之一,因为本世纪中期后冰箱才在北美洲变成必备的家电用品。慢性萎缩性胃炎与黏膜肠上皮化生:萎缩性胃炎其胃酸分泌较低,胃黏膜也易形成肠上皮化生,胃癌的机会增加。年龄愈大,慢性萎缩性胃炎与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比率也愈高。至于肠上皮化生在病理化验又可分成三种亚型,以分化不完整的第三种亚型产生癌变的机会最高。恶性贫血:恶性贫血是指因为胃无法生产一种物质,使得维他命B12吸收发生问题,缺乏导致的结果。这些人有1至12%会发生胃癌。残胃癌:虽然仍有争议,但一些流行病学研究指出曾经接受胃部切除手术的人,较一般人患胃癌的比率为高,估计约2-5%到5-16%不等。此种残余胃发生癌变的时间,由前次手术算起约在15-30年后。这或许是因为胃切除手术后,胃酸较低,产生亚硝酸盐细菌增多。所以接受过胃部切除手术的人,尤其是采Billrith-II吻合术的,10几年后,若有任何上消化道症状,都应接受内视镜检查。Menetrier's疾病:这疾病也叫做肥厚性胃病变,胃皱折不正常增厚,胃酸很低,发生胃癌机会较高。但这疾病十分少见。癌症家族症候群:遗传性非息肉大肠癌或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症,除发生直肠大肠癌的机会较大外,产生胃癌的几率亦较高。胃息肉:息肉是小的瘤或黏膜长出香菇状的赘物,绝大多数的胃息肉都不会有恶性病变,但是若胃腺性息肉大于2公分以上,其中30-40%会有恶性变化。烟草和酒精滥用:这些生活习惯也都会增加胃癌发生机会。医学导航:病菌细菌(分类)gr+f/gr+a(t)/gr-p(c/gr-o药物(J1p、w、n、m、疫苗)
相关
- 皮质类固醇皮质类固醇(英语:Corticosteroids)是由肾上腺皮质制造和分泌的类固醇激素,也可经由人工合成。它的药理作用复杂,且广泛涉及生理系统作用,如压力反应、免疫反应,以及发炎、糖类代谢
- 神经生理学异常心理学 行为遗传学 生物心理学 心理药物学 认知心理学 比较心理学 跨文化心理学 文化心理学 差异心理学(英语:Differential psychology) 发展心理学 演化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 奇脉奇脉(Pulsus paradoxus),是吸气期间收缩压和脉博异常的大幅度下降。正常情况下,收缩压下降不超过10mmHg。然而,当收缩压下降的程度超过10mmHg,即称为奇脉。奇脉与脉率和心率无关。
- 放线菌门放线菌(Actinobacteria)是一类革兰氏阳性细菌,可栖息于水中或陆地上,虽然一开始被认定为土壤菌,但淡水中的种类可能比陆地上的更丰富,它们具有分支的纤维和孢子,依靠孢子繁殖,表面上
- 原生生物超类群与门以及众多不同分类会包括的分类单元原生生物(学名:Protist,发音: /ˈproʊtᵻst/)统称真核生物域中,不属于植物、动物和真菌,一般个体微小、多数为单细胞、有细胞核和原生
- 脂肪脂肪是室温下呈固态的油脂(室温下呈液态的油脂称作油),多来源于人和动物体内的脂肪组织,是一种羧酸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与糖类不同,脂肪所含的碳、氢的比例较高,而氧的比
- 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英语:John Franklin Enders,1897年2月10日-1985年9月8日),美国医学家和诺贝尔奖持有者。恩德斯出生于康涅狄格州的西哈特福,曾就读于诺亚·韦伯斯特学校与
- 巴斯德研究院巴斯德研究院(法语:Institut Pasteur)总部位于巴黎,是法国的一个私立的非营利研究中心,致力于生物学、微生物学、疾病和疫苗的相关研究,其创建者路易·巴斯德于1885年研发出第一剂
- 生物科学生物学(希腊语:βιολογία;拉丁语:biologia;德语:Biologie;法语:biologie;英语:biology)或称生物科学(biological sciences)、生命科学(英语:life sciences),是自然科学的一大门类,由经
- 精子精虫或精子(英语:spermatozoon、spermatozoön、复数 spermatozoa)是男性或其他雄性生物的生殖细胞。精子与卵子结合从而形成受精卵,进而发育为胚胎。精子最初由雷文霍克于1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