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音速
✍ dations ◷ 2025-09-29 12:47:47 #音速
声速,又称“音速”(每秒340
米,每小时1224千米),顾名思义即是声音的速度,定义为单位时间内振动波传递的距离。声速(波传递的速度)与传递介质的材质状况(密度、温度、压力…)有绝对关系,而与发声者(波源)本身的速度无关,而发声者(波源)与听者(观察者)间若有相对运动关系,就形成了多普勒效应;由此观点,我们可以知道,超声速时的诸多物理现象(震波、音爆、音障...),其实与声音无关,而是压缩波密集累积所产生的物理现象。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固体最快,其次液体,而气体的声速最慢。通常声速是指在空气中的声速,为343.2米/秒(1,236千米/小时)。声速又会依空气之状态(如湿度、温度、密度)不同而有不同数值。如摄氏零度之海平面声速约为331.5米/秒(1193千米/小时);一万米高空之声速约为295米/秒(1062千米/小时);另外每升高1摄氏度,声速就增加0.607米/秒。在固体中有两种可能的声波,其中一种是与流体相同的纵波,另一种是流体没有的横波,两种不同的声波可以有不同的传播速度(例如地震波)。纵波形式的声速取决于介质的压缩率和密度,而固体中横波形式的声速取决于介质的刚度和密度。在超流体中也存在两种不同的“声波”,第一种声波是与平常流体相同的密度波,另一种是超流体特有的第二声波。声音的传播可以初步用一个简化的模型来描述:许多连接起来的球。在真实的自然界中,球代表分子而弹簧代表分子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一般来说,声速c 的大小有其公式,其中
B
{displaystyle B}
是不可压缩率,
ρ
{displaystyle rho }
是密度。因此声速随着介质的不可压缩率增加而变快,随着介质的密度增加而变慢。1816年,Pierre-Simon Laplace修正了牛顿的声速公式,指出了声传播是一个热力学绝热过程(体系与外界没有热量传递)而不是牛顿所认为的等温过程(体系温度保持恒定)。对于一般的状态方程,在经典力学适用范围内,声速c 可表示成此处偏微分针对绝热变化。对于远离液态工作点的理想气体,式中:如果相对论的效应明显的话,声速可由相对论的欧拉方程(英语:Relativistic Euler equations)计算。声速在干燥空气中传播时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它与温度的关系可表示为:c=331.6+0.6T(m/s)(其中T为摄氏温标,331.6 m/s是声波在空气中温度为0摄氏度时的传播速度)。
相关
- 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英语:John Franklin Enders,1897年2月10日-1985年9月8日),美国医学家和诺贝尔奖持有者。恩德斯出生于康涅狄格州的西哈特福,曾就读于诺亚·韦伯斯特学校与
- 血色沉着病血色沉着病(Hemochromatosis),又名血色素沉着症、血铁沉积症或血色病是指:
- 体液体液(Body fluid),包括血液、脑脊髓液、胃液、消化液、精液、唾液、泪液、汗液、尿液、阴道分泌液等。在有疾病的状态下,也会产生一些平常量少不易侦测到的体液,如肋膜积液(又称胸
-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伦敦雾霾(英语:Great Smog of London、Great Smog of 1952)是1952年12月5日至12月9日发生于英国伦敦的空气污染事件。发生的原因包括气温低、反气旋、无风以及大量燃烧煤炭所产
- 帕德嫩神庙坐标:37°58′13″N 23°43′21″E / 37.97025°N 23.72247°E / 37.97025; 23.72247帕特农神庙(古希腊文:Παρθενών,现代希腊文:Παρθενώνας)兴建于公元前5世纪
- 列夫·舍斯托夫列夫·舍斯托夫 (英语:Lev Isaakovich Shestov, 俄语:Лев Исаа́кович Шесто́в, 1866年2月12日-1938年11月19日), 出生叫Yeguda Leib Shvartsman (俄语:Ие
- 闪点闪点是指挥发性物质所挥发出的气体与火源接触下会闪出火花(短暂)点燃的最低温度。闪点有时会与自燃温度混淆。而燃点是指挥发物质在接触的火源被移除后,仍可自己持续燃烧的最低
- 比耶高原比耶高原(Bié Plateau),又称安哥拉中部高原(葡萄牙语:Planalto Central de Angola), 是基本上全部位于安哥拉中部的一个高原,高度在1,520米至1,830米之间。许多河流从比耶高原为源
- 黑粉菌属见内文黑粉菌属(学名:Ustilago)是黑粉菌目黑粉菌科下的一属真菌。其冬孢子堆可寄生于寄主的花器等各部位,成熟时为粉末状,通常为深褐色至黑色,亦有淡黄色或紫褐色。冬孢子单胞,近球
- 负折射率负折射(英语:Negative refraction)指的是光束在界面处的折射方向与正常折射方向(正常的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法线异侧)相反,即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法线同侧的电动力学现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