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语言

✍ dations ◷ 2025-10-22 23:20:53 #以色列语言,以色列文化,以色列社会,各国语言,亚洲语言

以色列语言指的是以色列国内复杂且多元的语言及文化情况。根据第19版的《民族语》,有35种语言分布在以色列不同社区。希伯来语是该国官方语言,亦是该国最主要的语言,几乎全国都以希伯来语为母语,或者达到相当熟练程度的第二语言。希伯来语的标准形式,即现代希伯来语,是国家的主要通讯用用语。阿拉伯语是以色列少数民族阿拉伯人(占人口1/5)的语言,享有特殊地位。英语是多数人的第二语言,广泛应用于政府标志,路牌以及商品标签。俄语则是以色列国内大量来自前苏联移民的语言。

现代希伯来语起源于19世纪晚期的希伯来语复兴运动,基于古代希伯来语的各种方言,同时受众多不同语言影响(英语、犹太语言、斯拉夫语族诸语、阿拉伯语、阿拉姆语、德语等)。

根据2011年以色列政府的一份社会调查报告,国内20岁以上的人口,49%第一语言为希伯来语,18%为阿拉伯语,15%为俄语,意地绪语为2%,法语为2%,英语为1%。 1.6%为西班牙语,以及10%其他语言(包括罗马尼亚语、德语、阿姆哈拉语,但以上语言并未被列为调查问卷的选项之一)。同时调查显示,90%的犹太人以及60%阿拉伯人能较好地理解希伯来语。

以色列有数条法律规定其语言政策。这种法律上的混乱局面亦使以色列最高法院受理了数次上诉。

目前,以色列的官方语言为希伯来语,阿拉伯语享有特殊地位。关于以色列官方语言的最主要法律,是英国巴勒斯坦托管地1922年8月14日颁布的巴勒斯坦枢密院勒令之1939年修正案第82段:

该条法律条文,连同其他英语托管时期颁布的条文,被后来的以色列政府采用。1948年5月19日以色列临时立法院通过另外一条针对上文法律条文的修正案:

1922年国际联盟委员会的巴勒斯坦托管地条款,以及同年的英国巴勒斯坦托管地枢密院勒令,是最早承认希伯来语作为政治实体之官方语言的法律条文。此举被视为锡安主义运动的重大成就,该运动一直寻求设立希伯来语为犹太人之国语,同时压制其他犹太语言的使用,尤其是意地绪语。其情形正如在古代时期阿拉姆语取代希伯来语。

希伯来语复兴运动在19世纪80年代移居巴勒斯坦的锡安主义移民中相当受欢迎。艾利泽·本-耶胡达(出生于俄罗斯帝国)及其追随者创办了第一批希伯来语学校、报刊及其他希伯来语机构。就正如马克斯·魏因赖希在其书中《意地绪语历史》卷1中提及:“希伯来语复兴运动归根于犹太人渴望结束大流散的愿望”。第二次阿利亚运动期间,希伯来语则作为巴勒斯坦托管地内犹太人社区的唯一官方语言和口语。1948年以色列建国,政府视希伯来语为实际官方语言,同时亦开展同化政策,要求所有移民学习希伯来语以及冠希伯来语姓氏。而意地绪语,作为二战前希伯来语的主要竞争者,则被政府压制。随着上一代意地绪语使用者逐渐老去,该语亦陷于衰落。然而,现今意地绪语依然作为全球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德裔犹太人)哈雷迪教派社区的用语,有时甚至是社区内部部分成员的第一语言。

目前,希伯来语是以色列的官方语言,用于政府、商业、议会辩论、法院以及学校。在阿拉伯语学校,希伯来语是三年级之后的必修科,同时以色列国内学校的入学考试都列希伯来语为必考项之一。

1953年根据议会法律成立的国立希伯来语科学院,是希伯来语的主要研究及规范机构。虽然科学院的规范原则上是强制性的,但是实际上亦要视不同政府部门的情况而定。而商业上(例如报刊),对于科学院的规范则是自愿性质的。

现代标准阿拉伯语是以色列的另一广泛语言,“享有特殊地位”。主要用于国内的阿拉伯裔以色列人,德鲁兹派教徒,以及部分米兹拉希犹太人(来自也门、摩洛哥、突尼斯、利比亚、埃及、叙利亚、阿尔及利亚、伊拉克、法国等国)。1949年,15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仍留在以色列停火线内,当中多数人都不会说希伯来语。但是今天多数阿拉伯裔以色列人(占该国人口1/5)基本能够说一口流利的希伯来语。

多年来以色列当局都比较不乐意使用阿拉伯语,除非在某些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例如危险品上的警告标志)或者有需要向说阿拉伯语的国民致辞时。但是2000年9月以来情形就有所变化,最高法院裁定,虽然阿拉伯语次于希伯来语,但是其作为国家官方语言之一,其应用必须更加广泛。此后,所有的路牌、食品标签、以及由政府颁布的咨询都必须翻译为现代标准阿拉伯语(但希伯来语单语社区除外)。

阿拉伯语同时可用于议会内,但通常都不会有说阿拉伯语的议员如此做,因为所有操阿拉伯语的议员都可以流利使用希伯来语,但是却较少操希伯来语的议员能理解阿拉伯语。

在希伯来语学校,阿拉伯语课程在七年级至九年级亦相当普遍。对阿拉伯语感兴趣的学生可以继续进修至十二年级,以及参加阿拉伯语入学考试。

2007年3月,议会批准成立以色列阿拉伯语科学院(类似希伯来语科学院)。该机构在2008年成立于海法市。

2008年,数名议员提出议案,要求移除阿拉伯语作为官方语言,降为“第二官方语言”。该议案未被通过。

2009年,以色列交通部部长伊斯拉尔·卡茨提议所有以色列、东耶路撒冷以及西岸(尽可能地)的路牌上,所有英语、阿拉伯语地名变更为基于希伯来语的直接转写拼法。例如“Nazareth" (拿撒勒之传统英文拼写)直接转为“Natzeret"。 交通部宣称,路牌是由于损坏,才会逐渐更换。此举被批评为试图抹除以色列的阿拉伯语以及巴勒斯坦人遗产。以色列政府用名委员会在2011年一致通过否决该提议。

2018年7月19日,以色列议会以62票支持,55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一项将以色列定义为是“犹太民族国家”(犹太民族国家法),删去了阿拉伯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定位。部分国家政府批评以色列此举是对阿拉伯族群的歧视。以色列在法律上仍然要求该语言必须其在政府文件和公共领域中使用。

1999年,高等法院裁定,以色列继承前制,以英语、阿拉伯语以及希伯来语为官方语言。但是英语已在1948年的修正案中废除 :

在以色列建国初期,英语的使用大幅下降。一开始以色列的外交语言为法语,虽然多数政府工作人员更擅长于英语。其后20世纪60年代,以色列及法国关系恶化,而以色列与美国关系则得以加强,使得英语开始在国内重新获得大部分此前的地位。目前,英语是以色列优先的对外语言,但是依然不可用于立法或议会辩论。部分英国托管时期的法律条文依然用英文书写,而目前对该部分法律条文的希伯来语翻译工作亦正在进行。英语在所有的学校,无论是希伯来语学校或阿拉伯语学校,都要求为第二语言。虽然以色列历史上曾为英国托管地,但是国内却优先使用美式拼法。

以色列英语受到其使用者出生地,或祖辈出生地的强烈影响。例如对于美裔以色列人,就通常倾向说美式英语。而对于祖籍在欧洲大陆者,则受法语、德语、意地绪语等影响较大。如今独有的以色列英语依然发展缓慢,可归因为:目前依然有持续的往以色列移民,大规模、稳定的多语社区的存在、以及以色列偏重希伯来语教育。以色列英语的发展可能有赖于未来在以色列出生的新生一代,以及以色列与其他英语国家(例如美国及加拿大)的关系。

虽然英语并非官方语言,但是公立教育体系却要求熟练的英语,很多工作岗位亦要求求职者掌握英语,以色列国内的路牌亦会与希伯来语、阿拉伯语同行。在公立学校,英语从三年级至中学为必修课,学生亦必须通过英语口语及书面语测试,方可获得高中毕业证书。多数大学都列英语是取录的硬性指标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文化就开始大规模在以色列传播。在以色列,外国电视节目通常都是直接原声再配上希伯来语字幕。

绝大多数以色列人能够用英语对话。20世纪80年代之后出生的以色列人通常英语要比他们父辈要好,因为他们成长的年代正好是以色列媒体开始大量出现外语的年代。优秀的英语能力在以色列象征着良好的教育素养。

俄语现时为以色列最广汎流通的非官方语言。苏联解体后有大量犹太移民进入以色列,目前该国超过20%的人口能够流利说俄语。政府以及商户经常会提供俄语咨询。以色列国内亦有自己的俄语电视频道。部分以色列学校亦会提供俄语课程。截至2017年,以色列国内有150万俄语人口。

以色列政府的语言同化政策在上世纪70年代被逐渐淡化。20世纪50年代以色列取缔了意地绪语戏院,强迫政府工作人员采用希伯来姓氏。但是当今以色列的语言政策则允许移民与公务人员交流时,继续使用其原来的语言,鼓励保留其原有语言及文化。新语言政策在90年代大规模前苏联移民及埃塞俄比亚移民潮后尤为明显。以色列当局开始使用俄语和阿姆哈拉语与移民沟通。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政府公告亦至少用7种语言公布。

以色列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除了英语和俄语,亦有大量其他语言正在使用:

相关

  • 伽利略·伽利莱艾萨克·牛顿伽利略·伽利莱(Galileo Galilei,意大利语: ;1564年2月15日-1642年1月8日),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及哲学家,科学革命中的重要人物。其成就包括改进望远镜和
  • 哈伯定律在物理宇宙学里,哈勃–勒梅特定律(英语:Hubble-Lemaître law)指遥远星系的退行速度与它们和地球的距离成正比。这条定律原先称为哈勃定律(英语:Hubble's law),以证实者埃德温·哈勃
  • 劳亚古大陆劳亚大陆(英文名:Laurasia)又译劳拉西亚大陆,为地质史古陆之一,存在于侏罗纪到白垩纪。劳亚大陆包含现今北半球大部分陆地。由劳伦大陆、波罗地大陆、西伯利亚大陆、哈萨克大陆、
  • 易斯马仪以实玛利,或称易斯马仪、易司马仪、伊斯梅尔,是伊斯兰教的先知,是亚伯拉罕(易卜拉欣)的儿子,与夏甲(哈哲尔)所生。以实玛利享寿一百三十七岁,气绝而死,归到他列祖(原文是本民)那里。以实
  • 松锦之战皇太极抚清之战 · 萨尔浒之战 · 开铁之战 · 辽沈之战 · 镇江之战 · 林畔之战 · 广宁之战 · 辽南之战 · 亮马佃大捷 · 牛毛大捷 · 乌鸡关大捷
  • 园岭街道园岭街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名称取自街道内著名花园小区——园林新村。红岭中学、深圳实验学校等著名学校的校区均坐落于此,因此
  • 乔治·卡士达乔治·阿姆斯特朗·卡斯特(英语:George Armstrong Custer;1839年12月5日-1876年6月25日),美国陆军军官,曾任第七骑兵团的中校团长及义勇军(英语:United States Volunteers)少将,以骁勇
  • 灶君灶君,俗称灶神、灶王、灶公,道教中称“九天司命定福东厨烟主保灶护宅真君”,简称“司命真君”,又有尊为“九灵元王保灶护宅天尊”、“九天云厨监斋使者”、“九天香厨妙供真君”
  • 水坝水坝(英文:Dam)是建筑在溪流、河流和河口的屏障,用来防止洪水泛滥、生产水力发电、储水作饮食或灌溉、工商业之用。在河流中上流建造的短距离人工高耸河堤作用主要功能并非防止
  • 2014年国际足联世界杯预选赛 (南美洲区)2014年国际足联世界杯南美洲区预选赛是决定南美洲球队参加2014年国际足联世界杯资格的赛事。其中巴西作为主办国自动晋级。2014年国际足联世界杯预选赛(南美洲区)由于巴西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