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

✍ dations ◷ 2024-09-20 05:41:34 #茵陈蒿
茵陈蒿(学名:Artemisia capillaris),是菊科蒿属的植物。多年生木状草本,通常生长在海边的旱生沙地上。与同科的“滨蒿”(Artemisia scoparia)共称为茵陈。其幼苗干燥后是一种中草药。亦写作“茵陈”、“茵陈蒿”。外形像松树也有点像木麻黄,茎呈圆柱形,多分枝,长30-100厘米,直径2~8厘米,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纵条纹,体轻,质脆。绵茵陈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茵陈蒿叶密集,或多脱落。下部叶二至三回羽状深裂,裂片条形或细条形,茎生叶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基部抱茎,裂片细丝状;头状花序卵形,多数集成圆锥状,长1.2~1.5mm,直径1~1.2mm,有短梗;总苞片3~4层,卵形,苞片3裂;外层雌花6~10个,可多达15个,内层两性花2~10个;瘦果长圆形,黄棕色。是治疗肝病的重要中药。入药部分为全草干幼苗, 含有6,7-二甲基七叶树内酯(6,7-dimethylsculetin)、a-蒎烯(Pinene)、茵陈二炔酮(capillin)、茵陈烯块(capillene)等化学成分。“茵陈蒿”,始见于《神农本草经》。根据《中国药典》记载,“茵陈”为菊科植物滨蒿(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et Kit.)或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es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的习称“绵茵陈”(即滨蒿与茵陈蒿带有白色或灰白色绒毛的植物幼苗)。中医认为气芳香,味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有清湿热,退黄疸的功效。用来主治黄疸尿少、湿疮瘙痒、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等症状。用量一般为10-15克。中医师认为茵陈可促进胆汁分泌,有利胆作用,故能退黄;另外,胆汁可刺激肝细胞再生,对保护肝脏非常重要,是保护肝细胞的良药。现代药理研究也证明,茵陈有显著利胆、解热、保肝、降血压效果,对结核菌也有抑制作用。台湾的中药铺所售的茵陈,有“绵茵陈”与“北茵陈”两类。北茵陈是唇形科植物牛至(Origanum vulgare L.)的干燥带花枝叶。台湾市售茵陈药材中,北茵陈占多数。此可能是地区用药习惯。北茵陈,有清暑解表,利水消肿的功能,民间常作为利尿、发汗剂,与具有清热利湿作用,为治疗黄疸要药的绵茵陈在功效上有所不同。在过去蚊香和杀虫剂未普及时,老一辈的人常将茵陈蒿的茎叶晒干,扎成一束束,放在打过洞的铁罐子里,傍晚时分在房间或禽畜的栏圈里点着,用以驱蚊,人畜都可以有好眠,后来因杀虫剂普及被遗忘。

相关

  • 多细胞多细胞生物是指由多个、分化的细胞组成的生物体,其分化的细胞各有不同的、专门的功能。大多数可以使用肉眼看到的生物是多细胞生物。 所有多细胞生物都属于真核生物。多细胞
  • 显微镜学显微镜学(Microscopy)是使用显微镜观察用肉眼不能看到的物体和物体区域(不在正常眼睛的分辨率范围内的物体)的一个技术领域。有三个众所周知的显微镜学分支:光学,电子,和扫描探针显
  • 专科学校台湾的专科学校(英语:Junior college)可分为五年制专科学校(五专)、二年制专科学校(二专)、三年制专科学校(三专):由于中华民国教育部推动专科学校改制,因此自民国86年(1997年)起,台湾大多
  • CAD4C6CCAD 是单鞭毛生物的一段融合基因,由能编码产生和嘧啶生物合成有关的三种酵素:氨甲酰合成酶Ⅱ(Carbamoyl-phosphate synthetase 2)、天冬氨酸转氨甲酰酶(Aspartate transcarba
  • 质体蓝蛋白质体蓝蛋白(英语:Plastocyanin)是一种会参与电子传递的重要铜蛋白。它以一个单体的形式存在,在维管束植物中约由99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约为10,500Da。在光合作用中,质体蓝蛋白被当
  • 聚胞动物聚胞动物(学名:Choanozoa)是真核域后鞭毛生物的一个演化支,包含领鞭毛虫和各种动物。领鞭毛虫和动物作为旁系群,对动物起源的探究有着重大意义。该演化支在2015年由格雷厄姆·巴
  • 韩启德韩启德(1945年7月-),浙江慈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学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还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三学社领导人和国家领导人(国家级副职)。曾任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
  • 分居协议分居协议,或称为合法分居,是法律上的正式分居程序,但两人的婚姻关系仍然维持。分居协议可由法庭判令或经双方协议(视各国法律规定而异)。若关系中牵涉子女,分居协议亦会对子女的
  • 莨菪烷类生物碱莨菪烷类生物碱是莨菪烷衍生物莨菪烷氨基醇与不同的有机酸缩合的酯,以一元、二元脂或非脂(包公藤甲素)的形式存在。莨菪烷上的醇羟基多在3位,通过羟基位置的不同分为莨菪醇和伪
  • 日英同盟英日同盟(日语:日英同盟/にちえいどうめい nichi-ei dōmei;英语:Anglo–Japanese Alliance)签订于1902年1月30日,条约立即生效,到1923年失效。意旨为英国和日本两国为了维护其各自